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又稱為太初黑洞,是一種假想的黑洞類型。這類黑洞不是由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的,而是來源於宇宙早期大爆炸暴漲時物質的超高密度。

根據大爆炸模型,在大爆炸之後最初的一小段時間內有著極高的壓力與溫度。如此情況下,物質密度的簡單波動就可能造成局部區域的密度達到形成黑洞的條件。儘管大多數的高密度區域很快因宇宙的膨脹而散開,但原生的黑洞則會保持穩定直至今日。

有科學家認為,那些質量在1014千克至1023千克之間的原初黑洞可能和暗物質有關。[1]這是由於這些小質量原初黑洞的行為會與其他可能的暗物質粒子一致。在這一質量範圍內,我們既能夠剔除那些因質量太小而早已蒸發的黑洞,也能剔除那些無法解釋引力透鏡觀測結果的大質量黑洞。

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引力波事件GW150914,經過詳細分析數據,學者估算,該事件所涉及到的兩個黑洞,其質量皆大於25個太陽質量,大於通常由恆星滅亡產生的一般黑洞,因此,學者推測LIGO很可能探測到由暗物質形成的原初黑洞。[2][3]

參考文獻

  1. ^ Michael Kesden, Shravan Hanasoge, (Sept 2011) "Transient solar oscillations driven by primordial black ho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http://arxiv.org/PS_cache/arxiv/pdf/1106/1106.0011v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Bird, Simeon. Viewpoint: Supernova Study Dampens Dark Matter Theory. Physics. APS Physics. 2018-10-01 [2018-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The finding fueled speculation that the LIGO-Virgo collaboration had detected primordial black holes 
  3. ^ Bird, Simeon; et al, Did LIGO Detect Dark Matte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6, 116 (20): 201301 [2018-10-02], doi:10.1103/PhysRevLett.116.201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