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化
去日本化,是去殖民地化的一種方式,將曾由日本殖民的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推行的各項復興在地文化的運動,其主旨在於去除日本文化的遺留,發揚本地文化。例如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後,在台灣推行的一系列去除台灣日治時期遺留的日本文化之運動,在台灣又稱為去皇民化[1][2][3][4]。
背景
1895年,馬關條約中,清朝將台灣省割給日本,成為日本殖民地。大正年間,日本興內地延長主義,1914年,板垣退助將這個思潮帶到台灣,台灣總督府的施政方向,將台灣視為日本的一體。1936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將台灣人改造為日本國民。1941年更鼓勵台灣人的姓氏改為日本姓氏。
歷史
1945年3月23日,頒布《台灣接管計畫綱要》,在綱要中揭明施政的首要目標,為「增強民族意識,去除奴化思想」[5],具體措施包括教科書使用國定本或審定本,推行國語運動等。
9月7日,頒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採取軍政一元化,由陳儀兼任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與台灣警備總司令。不採用中國各省所採行的省政府委員合議制。行政長官擁有絕對的立法權,中央法令要經由行政長官簽署後才能在台灣施行。
10月24日,陳儀抵達台灣。12月31日,陳儀發表談話,以政治、經濟、心理三大建設為施政方向,心理建設又稱文化建設,即是中華文化重建工作[6]。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增援大軍抵台鎮壓。在事件平息後,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此後政府繼續去日本化。
1948年,創辦《國語日報》作為在中小學中推行國語之用。
1949年,陳誠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台灣警備總司令,陸續推動三七五減租等措施。同年,蔣中正與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
1951年,爲了促進本外省籍族群融合,中華民國教育部下令在各級學校中,禁止使用國語之外的語言,其禁令擴及台語,客語等語言,也包括台灣山胞平胞(原住民族)的語言,如布農語,泰雅語等。此時,台灣省(不包括金馬和大陳)去日本化被擴及到限制本土文化及其外省人方言的發展運用。
1960年代,經過推廣國民教育與國語運動,在台灣使用日文的族群變小,政府的文化施政方向不再強調去日本化,改而強調中華文化的正統性。
1974年2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結果
台語、客家語乃至於原住民各族語言仍保有大量出自日文的辭彙,持續被民間沿用至今(就連二戰後推行的華語也開始受到這些日文詞彙的影響)。許多日語歌曲仍被民間所傳唱。解嚴後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興起、社會的開放、對日本統治時期的再度評價,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傳入,目前日語是台灣人首選的第二外國語。再加上政治因素,現今台灣社會反而又再度興起欣賞日本文化的潮流,對中國的認同逐年滑落。[7]
此外,不同二戰後拆除日治時代房舍的朝鮮半島,台灣在解嚴後有部份的縣市政府開始整修或維護留存下來的日治時代的古蹟,有些甚至變成縣市的象徵性建築(如台中市的湖心亭即為一例)。
後續
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後,開始推行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其中有關日本部份如「日本統治時期」則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時任教育部長蔣偉寧對此表示:「完全沒有去台灣化,去日本化倒是有一點」。2014年2月6日,當時的教育部長主任秘書王作台,對於課綱微調案受訪時皆表示,過去歷史課綱被質疑有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之嫌,這次修改採取「中立」描述,對日本殖民統治功過並述[8]。引起爭議,實行遭到反對和阻撓。
日占時期遺留建築物
台灣在二次大戰後有部份的縣市有留存下來的日治時代的古蹟[9]。
東亞其他地區的去日本化
韓國
韓國在二戰結束,大韓民國建立之後,也積極推動許多去除日本化的政策,例如韓國政府拆除在日本殖民時期興建的原朝鮮總督府。
註解
參考來源
- ^ 【果子離群索書】皇民化與奴化——扣在台灣人頭上的兩頂大帽子.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王白淵/著,〈告外省人諸公〉,收錄在《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頁267~268。
- ^ 王白淵,〈所謂「奴化」問題〉(讀者投書),《台灣新生報》,1946.1.8
- ^ 楊雲萍,〈台灣未嘗「奴化」〉,《民報》「社論」,1946.4.7
- ^ 《台灣接管計畫綱要》第一,通則:「接管後之文化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
- ^ 陳儀《民國35年度工作要領》:「心理建設在發揚民族精神。而語言、文字與歷史,是民族精神的要素。台灣既然復歸中華民國,台灣同胞必須通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懂中華民國的歷史。明年度的心理建設工作,我以為要注重於文史教育的實行與普及。我希望於一年內,全省教員學生,大概能說國語,通國文、懂國史。學校既然是中國的學校,應該不要再說日本話、再用日文課本。現在各級學校,暫時應一律以國語、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四者為主要科目,增加時間,加緊教學。俟國語語文相當通達後,再完全依照部定的課程。現有教員將分批調受訓練。對於公務員與一般民眾,應普遍設立語文講習班之類,使其有學習的機會。」
- ^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2014-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7).
- ^ 嚴思祺. 台微調歷史課綱 引發「去台灣化」質疑. BBC中文網. 2014-01-27.
- ^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2014-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7).
參考書目
-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年12月19日,麥田出版社,ISBN 97898617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