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圓模式
同心圓模式(英語:Concentric zone model),又稱為伯吉斯模式(Burgess model),是第一個用於解釋社會階層於都市內的分布的模型。此模式於1924年由社會學家歐尼斯特·伯吉斯基於芝加哥的情況而創建。
同心圓模式描繪都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形式為五個同心環狀地帶,核心為中心商業區,其餘土地利用從中心商業區由內向外擴張。此模式影響了後來對都市土地利用分布的研究,包括霍伊特模式(Hoyt model)及哈里斯-烏爾曼模式(Harris and Ullman model)。
假設
伯吉斯以1920年代的美國芝加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心商業區(CBD)位在都市中央鄰近密西根湖畔,白天為繁盛的商業區,夜晚人潮散去,中心商業區幾乎沒有居民。商業區外是住宅區,先是貧民、少數民族聚集的舊區,其後是高級住宅區,沿著北邊的湖畔成圓環狀分布,遠離工業區。芝加哥的市郊已經有市郊化出現,都市外圍環繞著廣大的通勤帶,每天大量人口進入中心商業區。通過芝加哥的研究,而推論出都市土地利用分布的形成。
伯吉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而描繪出同心圓模式,他假設土地利用乃由生態過程引致,包括競爭、優勢、侵入和演替。通過出價地租機制(Bid-rent mechanism),地價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於市中心的易達性高,能產生最高的利潤,因此土地的競爭最劇烈,是最高地價所在。而越遠離市中心,運輸成本越高,土地使用利潤越低,地價較低,出價地租曲線描述距離和地租兩者之間的增減關係,此曲線顯示了隨距遞減效應(Distance-decay effect),從中心商業區開始,呈現地租隨距離遞減的現象。
- 伯吉斯假設有起伏一致的地形,沒有任何地區因有地形差異而較有吸引力。
- 在均質的地面上,所有方向的運輸同樣容易,因此形成同心圓環狀的都市擴展。
- 市中心的出租者競爭最劇烈,是最高地價所在,地價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於不同土地用途有不同的付租能力,因而形成同心圓環狀的結構。
圓環帶分布
一般都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模式可劃分為五個圓環帶:
- 中心商業區(CBD)
- 過渡地帶(Zone of transition):過渡帶混合了商業及住宅土地利用
- 工人住宅區(Working-class residential zone)
- 中產階級住宅區(Middle-class residential zone)
- 通勤帶(Commuter zone)
亦可如右圖所示劃分成六個圓環帶,但通常以五個圓環帶較為普遍。
- 中心商業區(CBD)
- 工廠區(Factory zone)
- 過渡地帶(Zone of transition)
- 工人住宅區(Working class zone)
- 住宅區(Residential zone)
- 通勤帶(Commuter zone)
評析
參見
參考資料
- Geograph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 David Wa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