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北克號小巡洋艦

呂北克號(德語:SMS Lübeck[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七艘不來梅級小巡洋艦的四號艦,以德國城市呂北克命名。它由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承建,於1903年開始龍骨架設、1904年3月下水、至1905年4月投入艦隊使用。其主艦砲包括有十門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和兩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最高速度可達22.5節。

航行中的呂北克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呂北克號
艦名出處 呂北克
建造方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鋪設龍骨 1903年5月12日
下水日期 1904年3月26日
入役日期 1905年4月26日
除籍日 1919年11月5日
結局 1922-1923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不來梅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3661噸
船長 111.1公尺
型寬 13.3公尺
吃水 5.4公尺
動力輸出 14035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四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22.5節
續航力 3800海里以12節
乘員 288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80公釐

呂北克號於職業生涯的前十年裡都跟隨公海艦隊服役,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被轉移至波羅的海,以保衛德國海岸免受俄羅斯潛在的攻擊。它在戰爭的頭三年裡被廣泛運用,期間曾參與攻奪利鮑的行動,並兩度遭到英國潛艦襲擊。艦隻於1916年觸雷後得到修復,但於1917年被撤出前線執行次要任務。它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至1920年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英國人,並於其後拆解報廢。

建造

呂北克號是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要求,為替代老舊的巡防艦墨丘利號德語SMS Mercur而以「墨丘利號替艦(Ersatz Mercur)」[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03年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260。它於1904年3月26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呂北克市長的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貝特林德語Friedrich Heinrich Bertling在該市參議員海因里希·克魯格的陪同下,主持為艦隻命名。由於蒸汽輪機的交付延誤,艦隻直至1905年4月26日才正式投入活動戰艦隊(Aktive Schlacht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使用。[2]

呂北克號的全長為111.10公尺(364英尺6英寸),有13.3公尺(43英尺8英寸)的舷寬和5.4公尺(17英尺9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3,661公噸(3,603長噸)。[3]其推進系統由兩台帕森斯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輪機組成,成為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艘配備渦輪推進裝置的軍艦[4]。它們的額定功率為14,035匹軸馬力(10,466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2.5節(41.7公里每小時)[5]。發動機由十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呂北克號可攜帶860公噸(850長噸)煤,但由於其渦輪機的效率較低,故此僅得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800海里(7,0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4名軍官及274-287名水兵。[5]

呂北克號的武器由十門單裝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這些砲支的射程為12,200公尺(13,300碼)。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砲150發。艦隻還配備有兩具450公釐(17.7英寸)的魚雷管及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此外,它還可滿足攜帶50枚水雷的需求。[6]艦隻受到厚達80公釐(3.1英寸)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砲支的砲擋英語Gun shield厚度也有50公釐(2.0英寸)。[3]

服役歷史

 
1908年以前的呂北克號

在投入使用後,呂北克號進行了長時間的海上試航,以便與活塞發動機裝置進行比較。至1905年10月,試航還因俄國發生的革命動亂而中斷。當時它與七艘魚雷艇正身處波羅的海東部。魚雷艇在聖彼得堡爆發鐵路工人罷工而導致郵政運輸中斷期間停留在當地;而在芬蘭灣外圍巡航的呂北克號則應沙皇的要求,在局勢惡化的情況下將沙皇的家人帶上艦。兩周後,局勢日趨平靜,德國軍艦撤出俄國。在繼續試航的過程中,呂北克號於1906年3月31日至4月25日被用作教練及魚雷艇區艦隊的指揮艦,並隸屬於教練及試驗船部隊直至1906年5月17日。同年8月22日,在所有測試均告結束後,呂北克被分配至活動艦隊的偵察部隊。它於1908年6月10日在基爾峽灣與三桅帆船聖安東尼奧號德語Großherzogin Elisabeth相撞,並導致後者沉沒。由於呂北克號負有主要責任,帝國海軍必須出資為船東更換新船。1909年4月17日,因安那托利亞發生騷亂,呂北克號駛入地中海,以保障德國人在當地的利益。它於6月2日返國,並於6月17日重新加入偵察部隊。1911年10月10日,艦隻退役並作預備役處置。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呂北克號於1914年8月12日重新投入使用。它被用於波羅的海的海岸防衛,並參與波羅的海東部的砲擊任務。[7]同盟國在1915年5月初發動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英語Gorlice–Tarnów Offensive德國陸軍的左翼受命於4月27日展開一次牽制性進攻。呂北克號受海軍委任對此次攻擊提供海上支援;在襲擊的首日,它與小巡洋艦忒提斯號砲擊了利鮑的港口。十天後,陸軍準備攻占利鮑,因此要求海軍支援進攻。呂北克號與其它幾艘巡洋艦和魚雷艇對這座城市的襲擊提供掩護並進行巡邏,以確保沒有俄國海軍部隊企圖進行干預。[8]

 
1912年的呂北克號明信片

海軍少將阿爾貝特·霍普曼德語Albert Hopman作為波羅的海偵察部隊司令,他與德國陸軍一同對利鮑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攻擊,試圖占領這座城市[9]。攻擊於5月7日實施,呂北克加入了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羅恩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陣中,並與老式岸防艦貝奧武夫號和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忒提斯號在一起。它們還得到了一些驅逐艦、魚雷艇和掃雷艦的護航。公海艦隊的第四偵察集群也從北海分遣出來,為行動提供掩護。[8]砲擊依計劃進行,但驅逐艦V107號英語SMS V107卻不慎觸及布設於利鮑港灣的水雷,炸掉了艦艏並摧毀了該艦。然而,德國的地面部隊仍然順利完成攻擊,並占領了城市。[10]一周後,呂北克號與奧格斯堡號於5月14日負責在芬蘭灣外圍執行布雷任務,但俄國潛艦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促使德國人取消了這次行動。[11]

7月1日,由呂北克號、羅恩號、奧格斯堡號和七艘驅逐艦組成的區艦隊在布雷巡洋艦信天翁號的護航下,於博斯凱爾德語Bogskär北部完成了布設雷區的任務。返航途中,區艦隊分成了兩個部分:奧格斯堡號、信天翁號和三艘驅逐艦去往利克斯赫夫特英語Cape Rozewie,其餘艦隻則駛向利鮑。前者遭到了一支強大的俄國分艦隊攔截,它由三艘裝甲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組成,受海軍少將米哈伊爾·巴希列夫英語Mikhail Bakhirev指揮。[12]區艦隊指揮官、海軍准將約翰內斯·馮·卡普夫德語Johannes von Karpf遂命令航速較慢的信天翁號駛往中立的瑞典海域,並召回羅恩號和呂北克號,奧蘭群島海戰就此展開。信天翁號在哥得蘭島附近擱淺、奧格斯堡號逃脫,而羅恩號則短暫與俄國艦隊交火直至中斷接觸。呂北克號也有八枚砲彈命中俄裝甲巡洋艦留里克號德語Rurik (Schiff, 1906),自身則沒有中彈。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霍普曼迅速遣出海因里希親王號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對卡普夫提供支援。在途中,這兩艘大巡洋艦遭遇了英國潛艦E9號英語HMS E9,它發射的魚雷擊中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霍普曼只得中斷行動,帶著受損的巡洋艦返回港口。[13]

8月9日,呂北克號在里加灣入口處的伊爾別海峽遭到俄國潛艦獵豹號襲擊。獵豹號於1,200公尺(3,900英尺)的範圍內發射了5枚魚雷,但呂北克號成功躲避了它們。[14]11月6日,呂北克再度遭到協約國潛艦的襲擊,這次是英國的E8號英語HMS E8。同樣的,呂北克號設法躲避了魚雷並毫髮無損的逃脫。[15]協約國終於在1916年1月13日成功擊敗了該艦,當時呂北克號正從利鮑駛往基爾,並在行經利克斯赫夫特英語Cape Rozewie北部時觸發了一枚由俄國人布設的水雷。方向舵因此失效,艦橋上的前帆英語Foresail和罩板也被炸毀,有約240公噸(240長噸)倒灌入艦。不過,它還是被拖回了斯德丁退役並得到修復。[16]在此期間,呂北克號及其姊妹艦不來梅號重新裝備了兩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和六門105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此外,艦隻還安裝了一個新的艦艏,其煙囪也由新的型號所取代,並在外觀上有意向新式的布雷巡洋艦麗蠅級看齊。1916年11月15-16日,完成修復及改造的呂北克號進行了試航,但由於船員匱乏而被迫繼續置於預備役。[6]

自1917年起,呂北克號開始擔任U艇教練船以及靶艦,至1918年3月8日再次退役。其船員則轉到已改造為飛機巡洋艦德語Flugzeugkreuzer斯圖加特號艦上。戰爭結束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要求,該艦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英國。它於1919年11月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1920年9月3日以代號「P」正式移交英國;而英國人則於1922年將其轉售,並於次年在德國拆解報廢。[7]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Gröner,第102–104頁.
  3. ^ 3.0 3.1 Gröner,第102頁.
  4. ^ Gardiner,第259頁.
  5. ^ 5.0 5.1 Gröner,第102–103頁.
  6. ^ 6.0 6.1 Gröner,第103頁.
  7. ^ 7.0 7.1 Gröner,第104頁.
  8. ^ 8.0 8.1 Halpern,第191–192頁.
  9. ^ Halpern,第191頁.
  10. ^ Halpern,第192–193頁.
  11. ^ Polmar & Noot,第40頁.
  12. ^ Halpern,第194–195頁.
  13. ^ Halpern,第195頁.
  14. ^ Polmar & Noot,第43頁.
  15. ^ Polmar & Noot,第45頁.
  16. ^ Halpern,第205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