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
吳熙載(1799年—1870年)。原名廷颺,字讓之,也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人,清朝篆刻家、書法家,其書法主要學自包世臣[1]。
生平
嘉慶四年(1799年)生,早年中秀才,拔貢生。吳熙載的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吳讓之篆刻以刀法勝,其用刀之妙,前無古人。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揚州,吳讓之避居泰州。汪鋆曾隨吳讓之學篆刻,並同寓於姚正鏞的遲雲山館。[2]同治三年(1864年),返回揚州。六十五歲自稱「目力昏耗」,不再治印,只以書畫自給。晚年落魄窮困,棲身寺廟,潦倒而終。[3]同治九年(1870年),吳熙載卒。[4]
吳讓之與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是公認的中國篆刻晚清四大家。吳熙載發展並壯大了鄧石如開創個皖派衝刀篆刻藝術。由於鄧石如作品相對較少,後代學皖派者一般都以吳讓之為宗。 著名法書作品有 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 》 篆書《吳均帖》 篆書《崔子玉座右銘》
家族
江蘇江寧人,父吳明煌移居儀徵。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 ^ 冉丁月.吳熙載對包世臣書學理論的全面繼承——從吳熙載《與魏錫曾手札》談起[J].藝術品鑑,2022(27):118-121.
- ^ 汪鋆《揚州畫苑錄》吳讓之條下按云:「鋆亂後師事之,終日晤於泰州姚氏遲雲山館」。
- ^ 況周頤《選巷叢談》卷二記載:「亂後生計日蹙,長子卒,孫幼,次子有心疾,一家十數口,恆空乏無藉。所苦與毛西河同,家庭細故輒勃溪,賃僧廬,鬻字為活,前后豐吝,如出兩人。豈名士亦有通塞耶?畫筆清絕,有醞蓄,讓翁歿後,仍復騰貴如初。」
- ^ 汪鋆《十二硯齋隨錄》記:「吾鄉吳讓之先生熙載,書名遍海內,小篆鐵筆尤佳,蓋先生為包安吳弟子,盡得其傳,固能上窺秦漢六朝而於北魏,最近詞章小學,不落古人後。余既刻詞數首於《淮海秋笳集》,又搜輯所刓石印為之作序。同治庚午冬,先生歸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