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ㄞ是因楚漢戰爭垓下之戰而知的古地名。因歷史變遷,中國學術界對其具體所在產生多種說法,多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境內的不同地點[1]:109-120,以河南省鹿邑縣、安徽省靈璧縣之說為主[2]:79

與其它地名之爭類似,地方政府亦有介入。2009年時,《辭海》修訂本將1979年版《辭海》垓下地名今地歸屬靈璧縣南(沱河北岸)改為固鎮縣濠城鎮[2]:79,引發靈璧縣政府的反應[3]。而垓下除因歷史變遷,地貌發生變化外,有學者指出垓下所處地帶應是「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沖刷,形成了廣闊平坦的大平原,很難留下什麼痕跡。」[2]:79

相關記載

垓下之戰最早、最直接的記載來自於《史記》(參見: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後為《漢書》。後世文獻亦有記載。相關記載中,戰爭地點記為「垓下」或「垓下聚」[1]:110

王健指,當時漢軍將項羽的楚軍圍堵在蘄縣淮河之間。項羽在垓下從韓信軍隊的包圍中突圍後,渡過淮河,經東城至烏江(指東城縣縣邑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境內的長江北岸邊)[2]:86。終於在烏江自刎。

陳立柱的文章指「垓下」即垓之下[1]:110,其引用陳懷荃的觀點「垓即堦(階)的本字,義為高出平地有如台階層次狀的台地邊緣。[1]:118」垓下聚為垓之下的一個聚落、村落。垓下是一個較大區域,包括楚漢兩軍陣地。垓下聚是楚軍「築壘屯軍的所在」,即「項王軍壁垓下」[1]:110。「壁垓下」的意思為,在垓之下為防禦敵人而深溝壁壘[1]:118

陳立柱指出,垓下之戰是幾十萬大軍會戰,戰場「所占地面應該很廣大,有數百平方公里都是可能的」[1]:116

多個地點

安徽大學博士陳立柱總結的,中國學術界常見的四種假說:陳下說、河南省鹿邑縣說、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霸王城說(沱河南岸)、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說[1]:109-120(沱河北岸[2]:79)。袁傳璋則認為垓下聚「當在[固鎮縣]濠城鎮東北二十四里至二十八里」[4]:125

王健指出固鎮縣本身是1965年由靈璧縣及周邊縣劃地新設之縣。基於固鎮縣霸王城和靈璧縣南相近,與其它說法相比,兩地之爭是「更微觀的地點確定」[2]:79

陳下說

陳下說即是垓下之戰與陳下之戰為同一戰役。垓下即是陳下[1]:110-114

河南省鹿邑縣說

戰場在河南省鹿邑縣說[1]:114-116,時為苦縣[2]:79

安徽省固鎮縣霸王城說

位於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的霸王城被命名為垓下遺址[1]:116-119。袁傳璋對霸王城的定性有質疑。袁傳璋指霸王城是漢代洨城遺址,即西漢洨侯呂產侯邑舊址。該處遺址與「垓下聚」並非同一地點,垓下聚「當在濠城鎮東北二十四里至二十八里,西北距靈璧縣城四十餘里、東北距泗縣縣城四十至四十五里的範圍之內探尋,其地約在靈璧縣毗鄰泗縣西界的單圩—後翟莊一帶地勢較高處。」[4]:124-125

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說

陳立柱[1]:110-120、王健[2]:86認同安徽省靈璧縣東南為垓下之戰核心戰場的說法,其地在沱河北岸[2]:79

相關條目

注釋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陳立柱. 第九章 垓下遗址方位研究综合评议. 《淮河中游地区上古历史地理研究》 (博士論文). 安徽大學: 109-120. [2012] [2021-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王健. 《楚汉之际黄淮、江淮间军事交通地理与垓下地点的推定》. 軍事歷史研究 (北京市: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 2011, (2011年第1期): 79—87 [2021-04-23]. ISSN 1009-34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簡體中文). 
  3. ^ 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 光明網,來源:光明日報(2010年09月07日12版). 2010-09-07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簡體中文). 
  4. ^ 4.0 4.1 袁傳璋. 《垓下聚遗址当在濠城东北二十余里处》. 宿州學院學報 (安徽省宿州市: 宿州學院). 2011, (2011年第4期): 122—126 [2021-04-22]. ISSN 1673-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