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登號小巡洋艦 (1916年)
恩登號(德語:SMS Emde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的三號艦,得名於1914年在科科斯海戰期間被摧毀的第一代恩登號。為了紀念前代艦的戰功,它在艏柱裝飾有一枚鐵十字徽章。新艦於1914年在布萊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6年2月下水,至1916年12月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恩登號的主艦砲為八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最高速度為27.5節。
一戰後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恩登號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恩登號 |
艦名出處 | 恩登(第一代恩登號) |
建造方 | 布萊梅威悉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4年12月2日 |
下水日期 | 1916年2月1日 |
入役日期 | 1916年12月16日 |
啟用 | 1917年3月12日 |
結局 | 割讓予法國,至1926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柯尼斯堡級 |
船型 | 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51.4公尺 |
型寬 | 14.2公尺 |
吃水 | 5.96公尺 |
動力輸出 | 31000匹軸馬力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27.5節 |
續航力 | 4850海里以12節 |
定員 | 475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恩登號在入役後被指派擔任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一戰期間,它僅參加過一次大規模行動,即1917年10月的阿爾比恩行動。在那裡,它砲擊了俄國的砲台和軍隊陣地,並與俄國的驅逐艦和砲艇交戰。1917年12月,該艦還在北海主導了一次儘管是小規模、卻獲成功的針對英國航運的行動。戰爭結束後,它隨德國艦隊餘部被扣押在斯卡帕灣。被扣押艦隊於1919年6月21日集體鑿沉,但恩登號在完全沉沒之前被英國水兵搶救擱灘。根據《凡爾賽條約》而被割讓予法國的該艦由於在試圖自沉和擱灘中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只能作為靶艦自1922年起加入法國海軍,並於1926年拆解報廢。
設計
恩登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寧芙號而以「寧芙代艦」(Ersatz Nymphe)[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4年12月2日在布萊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6年2月1日在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的情況下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與第一代恩登號相比,該艦除在艦艏懸掛有恩登市徽外,還額外裝飾有鐵十字勳章。這是由於德皇威廉二世早在1914年11月便下令,為表彰當月在科科斯海戰期間被摧毀的原恩登號,下一艘德國新造巡洋艦將以其命名並頒授鐵十字勳章。[2]至1916年12月16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3]
恩登號的全長為151.4公尺(496英尺9英寸),有14.2公尺(46英尺7英寸)的舷寬和5.96公尺(19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7,125公噸(7,012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套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31,000匹軸馬力(23,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它由十台燃煤水管鍋爐和兩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恩登號能夠攜帶1,340公噸(1,320長噸)煤和額外500公噸(490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850海里(8,9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7名軍官和458名水兵。[3]
恩登號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4]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砲130發。艦隻的防空武器由兩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它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兩具被安裝在甲板上的旋轉發射器內。艦隻同樣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恩登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也為60公釐。[3]
服役歷史
恩登號從一開始就被定作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用途。在完成海上試航後,恩登號於1917年3月12日正式入役。它被分配至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擔任該部隊司令、海軍准將保羅·海因里希的旗艦,主要負責前哨和安保勤務。1917年10月,艦隻隨第二魚雷艇區艦隊參加了阿爾比恩行動。[5]在10月12日的首輪攻擊中,恩登號受命砲擊設於帕馬納的砲台;因海因里希被授予了登陸指揮權。[6]恩登號於06:08開始向砲台開火。它的前兩輪齊射未能達到效果,但第三次則取得命中並導致電話線和傳聲筒失靈,使俄軍砲支無法進行中央控制。至07:00,俄軍砲台已然啞火,德國軍隊開始毫無抵抗地登陸。[7]兩個半小時後,兩艘俄國驅逐艦試圖介入,但遭到恩登號的攔截並被驅逐。[8]
翌日清晨,一支由八艘驅逐艦組成的俄國艦群襲擊了德國艦隊。[9]恩登號於大約07:45向前移動以支援德國的屏護部隊,並於07:56向領頭的三艘驅逐艦開火,射程為13,800公尺(15,100碼)。恩登號的齊射多次跨射命中驅逐艦,向俄國人灑落了彈碎。對方沒有人員傷亡,但導致驅逐艦雷電號的無線電設備失效。在09:30,再有另一對驅逐艦與恩登號短暫交火。當時的天氣已經變差,但德國人在帕馬納建立了一個信號站來幫助指揮恩登號的射擊。[10]在12:20左右,俄國砲艇齊維內茨號帶著兩艘驅逐艦前來;並企圖利用其遠程火砲驅逐恩登號。它於13:00抵達,與恩登號短暫交火。兩艘艦均未被擊中,但在齊維內茨號撤退之前,恩登號曾對砲艇達成數次跨射。[11]
10月14日,恩登號參加了一次在卡薩爾灣的希烏馬島至薩雷馬島之間水域清除俄國海軍力量的行動。它與戰艦皇帝號一同駛至索洛海峽(Soelo-Sund)的入口處,在那裡它們可以支援魚雷艇部隊對卡薩爾灣進行掃蕩。四艘俄國驅逐艦駛近恩登號,但保持在其射程之外。然而,皇帝號卻在射程之內,並於11:55左右開火。它很快便擊中了驅逐艦雷電號。砲彈沒有發生爆炸而是穿透雷電號,導致艦隻開始下沉。其餘驅逐艦隨後遂以高速駛離。[12]掃蕩結束後,恩登號仍然停留在索洛海峽入口處的陣位直至翌日。[13]第二天,恩登號於下午15:00開始砲擊希烏馬島。[14]18日上午,它再次對希烏馬島的的俄國陣地實施砲擊;艦隻共發射了170枚砲彈,迫使俄國人撤退。[15]至10月20日,里加灣諸島已受到德國人控制,俄國海軍部隊均已被殲滅或是被迫撤離。海軍參謀本部遂下令海軍部隊返回北海。[16]
1917年12月,恩登號襲擊了英國人在北海的航運。它隨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於11日上午離開港口;魚雷艇被分成兩組在多格灘周邊搜尋英國護航船隊,而恩登號則駐守在多格灘提供支援。魚雷艇擊沉了六艘輪船中的四艘,並且沒有遇到任何英國軍艦。它們於12日晚些時候重新與恩登號會合,然後返回港口。1918年,恩登號幾乎出席了北海的所有艦隊行動。它先後被運用在挪威、斯卡格拉克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經歷了多次戰鬥,但均未受損。至1918年10月初,恩登號參加了它作為魚雷艇嚮導艦的最後一次行動,主要是保障魚雷艇和U艇從法蘭德斯基地撤離返國期間的安全。[17]
結局
隨著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包括恩登號在內的共計74艘艦隻於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18]在那裡,這些艦隻錨泊投閒達數月之久,導致船員間的焦慮不斷增加。正是受到這種騷亂的影響,羅伊特於1919年3月25日將其司令部從戰艦腓特烈大帝號轉移至恩登號,使後者成為了扣押部隊的旗艦。[19]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在恩登號上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20][2]恩登號的自沉是在所有其餘艦隻之後才啟動;然而由於恩登號的錨泊點緊鄰海岸,英國人得以及時將其擱灘而避免沉沒。在此之後,艦隻被封存並拖曳至羅塞斯。1920年3月11日,恩登號被授予法國海軍,[3]但與其它作為戰利艦的巡洋艦不同,她因進水和擱灘嚴重受損,法國人無法將其投入現役。相反,它被用作測試爆炸物的標靶,並最終於1926年在卡昂拆解報廢。[21]
注釋
參考資料
- ^ Gröner,第56頁.
- ^ 2.0 2.1 日本海人社,第88頁.
- ^ 3.0 3.1 3.2 3.3 Gröner,第113頁.
- ^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 ^ Staff,第4頁.
- ^ Staff,第20–21頁.
- ^ Staff,第22–23頁.
- ^ Staff,第28頁.
- ^ Staff,第35頁.
- ^ Staff,第36頁.
- ^ Staff,第36–37頁.
- ^ Staff,第52–53頁.
- ^ Staff,第87頁.
- ^ Staff,第93頁.
- ^ Staff,第128頁.
- ^ Halpern,第219頁.
- ^ Scheer,第311–312頁.
- ^ Tarrant,第282頁.
- ^ Bennett,第306頁.
- ^ Herwig,第256頁.
- ^ Gardiner & Gray,第163頁.
參考資料
- 日本海人社. 德国巡洋舰史.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1980. ISBN 1-57392-286-2.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 Staff, Gary.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08. ISBN 978-1-84415-787-7.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