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加·富爾
愛德加-尚·富爾(法語:Edgar-Jean Faure,法語:[ɛdɡaʁ foʁ];1908年8月18日—1988年3月30日)是一名法國律師、政治家、散文家、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兩次擔任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理,是第五共和國時期最著名的戴高樂派。
愛德加·富爾 Edgar-Jean Faure | |
---|---|
第69任法國總理 | |
任期 1955年2月22日—1956年2月1日 | |
總統 | 勒內·科蒂 |
前任 |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
繼任 | 居伊·摩勒 |
任期 1952年1月20日—1952年3月8日 | |
總統 | 樊尚·奧里奧爾 |
前任 | 勒內·普利文 |
繼任 | 安托萬·比內 |
法國國民議會議長 | |
任期 1973年4月2日—1978年4月2日 | |
前任 | 阿基利·佩雷蒂 |
繼任 | 雅克·沙邦-戴爾馬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法國貝濟耶 | 1908年8月18日
逝世 | 1988年3月30日 法國巴黎第七區 | (79歲)
墓地 | 巴黎帕西公墓 |
政黨 | 激進黨 |
其他政黨 | 新共和國聯盟(1965-1967) 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1967-1977) 保衛共和聯盟(1977) |
配偶 | 露西·梅耶 |
生平
富爾生於朗格多克-魯西永的貝濟耶,是軍醫之子。曾在巴黎東方語言學校學習俄語,後轉讀法律,畢業後在巴黎操律師職業。後加入激進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巴黎,參加抵抗運動,加入戴高樂將軍在阿爾及爾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1943—1944年),1946年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52年1月—3月任總理6周,1955年又任總理1年。
第四共和國垮台後,1958年戴高樂重掌政權,他起先受到排斥,1962年起被委派在國外從事幾項重要任務。1963年10月受戴高樂總統的委託,以「個人旅行」的名義並攜帶他的親筆信前來中國,代表他同中國領導人商談兩國關係問題,為中法建交做出貢獻。1966年任農業部長。1968年5月—6月發生學生騷亂後,他出任教育部長,在一年之內改革入學制度。1969年戴高樂辭職,富爾隨之下台。他的改革方案沒有被喬治·蓬皮杜總統批准。1972年—1973年任社會事務部長。
1973年當選國民議會議長,任職到1978年。在1974年的總統大選支持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1979—1981年被選為歐洲議會成員,1978年被接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在地方上,富爾從1947年到1971年、1983年到1988年兩次擔任汝拉省雷奈港市長,1971年和1977年擔任蓬塔利耶市長。1949年到1967年擔任汝拉省總理事會主席,1967年到1979年任杜省總理事會成員以及弗朗什-孔泰地區委員會主席 (1974–1981,1982–1988)。
1988年3月30日富爾在巴黎去世,葬於帕西公墓(cimetière de Passy)。
富爾有「風標」(weathercock)的綽號。他回答很幽默,「這不是風標,轉過來它就是風!」。
著作
富爾除了寫過各種政治和社會著作外,還以愛德加·桑戴的筆名撰寫給偵探小說:
- Le serpent et la tortue (les problèmes de la Chine populaire)(《蛇與龜》), Juillard, 1957
- La disgrâce de Turgot, Gallimard, 1961
- La capitation de Dioclétien, Sirey 1961
- Prévoir le présent, Gallimard, 1966
- L'éducation nationale et la participation, Plon, 1968
- Philosophie d'une réforme, Plon, 1969
- L'âme du combat, Fayard, 1969
- Ce que je crois, Grasset, 1971
- Pour un nouveau contrat social, Seuil, 1973
- Au-delà du dialogue avec Philippe Sollers, Balland, 1977
- La banqueroute de Law, Gallimard, 1977
- La philosophie de Karl Popper et la société politique d'ouverture, Firmin Didot, 1981
- Pascal: le procès des provinciales, Firmin Didot, 1930
- Le pétrole dans la paix et dans la guerre, Nouvelle revue critique 1938
- Mémoires I, "Avoir toujours raison, c'est un grand tort", Plon, 1982
- Mémoires II, "Si tel doit être mon destin ce soir", Plon, 1984
- Discours prononcé pour la réception de Senghor à l'Académie française, le 29 mars 1984
政府
第一屆政府 (1952年1月20日—3月8日)
- 愛德加·富爾 – 部長會議主席兼財政部長
- 喬治·皮杜爾 – 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 亨利·克耶 – 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
- 羅伯特·舒曼 – 外交部長
- 皮埃爾·弗林姆蘭 – 歐盟高峰會部長
-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 – 軍備部長
- 夏爾·布魯內 – 內政部長
- 羅貝爾·布隆 – 經濟事務和信息部長
- 皮埃爾·庫朗 – 預算部長
- 尚-馬里·洛維爾 – 工業和能源部長
- 保羅·巴孔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長
- 萊昂·馬蒂諾-德普拉 –司法部長
- 安德烈·莫里斯 – 商船部長
- 皮埃爾-奧利維耶·拉佩 – 國家教育部長
- 埃曼努埃爾·坦普爾 – 退伍軍人和戰爭受害者部長
- 卡米勒·洛朗 – 農業部長
- 路易·雅基諾 – 海外省部長
- 安托萬·比內 – 公共工程、交通和旅遊部長
- 保羅·里貝爾 – 公共衛生和人口部長
- 歐仁·克洛迪烏-佩蒂 – 重建和城鎮規劃部長
- 羅傑·杜希 – 郵政、電報和電話部長
- 愛德華·博納富 – 商務部長
- 尚·萊圖爾諾 – 夥伴國家部長
- 約瑟夫·拉涅爾 – 國務部長
- 弗朗索瓦·密特朗 – 國務部長
第二屆政府 (1955年2月23日—1956年2月1日)
- 愛德加·富爾 – 部長會議主席
- 安托萬·比內 – 外交部長
- 瑪麗·皮埃爾·柯尼希 – 國防部長和武裝部隊司令
-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 – 內政部長
- 皮埃爾·弗林姆蘭 – 財政和經濟事務部長
- 安德烈·莫里斯 – 商務和工業部長
- 保羅·巴孔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長
- 羅伯特·舒曼 – 司法部長
- 保羅·昂蒂耶 – 商船部長
- 尚·貝圖安 – 國家教育部長
- 雷蒙·特里布爾 – 退伍軍人和戰爭受害者部長
- 尚·索爾貝 – 農業部長
- 皮埃爾-亨利·泰尚 – 海外省部長
- 愛德華·科尼連-莫利尼耶 – 公共工程、交通和旅遊部長
- 貝納爾·拉法伊 – 公共衛生和人口部長
- 羅傑·杜希 – 重建和住房部長
- 愛德華·博納富 – 郵政部長
- 皮埃爾·朱利 – 摩洛哥和突尼斯事務部長
更換
參考資料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本條目包含來自
官銜 | ||
---|---|---|
前任: 夏爾·施皮納塞 |
法國預算部長 1950–1951 |
繼任: 皮埃爾·庫朗 |
前任: 勒內·梅耶 |
法國司法部長 1951–1952 |
繼任: 萊昂·馬蒂諾-德普拉 |
前任: 勒內·普利文 |
法國總理 1952 |
繼任: 安托萬·比內 |
前任: 勒內·梅耶 |
法國財政部長 1952 |
繼任: 安托萬·比內 |
前任: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 |
法國財政部長 1953–1955 |
繼任: 羅貝爾·布隆 |
前任: — |
法國計劃部長 1954–1955 |
繼任: 羅貝爾·布隆 |
前任: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
法國外交部長 1955 |
繼任: 安托萬·比內 |
前任: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
法國總理 1955–1956 |
繼任: 居伊·摩勒 |
前任: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 |
臨時法國內政部長 1955–1956 |
繼任: 尚·吉爾貝爾-朱爾 |
前任: 皮埃爾·弗林姆蘭 |
財政、經濟事務和計劃部長 1958 |
繼任: 安托萬·比內 |
前任: 愛德加·皮薩尼 |
法國農業部長 1966–1968 |
繼任: 羅貝爾·布蘭 |
前任: 弗朗索瓦-澤維耶·奧托利 |
法國國家教育部長 1968–1969 |
繼任: 奧利維耶·吉夏爾 |
前任: — |
法國社會事務部長 1972–1973 |
繼任: — |
前任: 阿基利·佩雷蒂 |
國民議會主席 1973–1978 |
繼任: 雅克·沙邦-戴爾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