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圍城戰

波黑与塞尔维亚的战争

塞拉耶佛圍城戰波士尼亞戰爭的一部分,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役[4]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塞拉耶佛從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塞族共和國軍圍困,共計1,425天。塞拉耶佛圍城戰役時間超過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倍,比列寧格勒圍城戰還要長一年之久[5]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波士尼亞戰爭的一部分

由左上角起順時鐘:
被擊毀的民車殘骸;城中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兵;被坦克炮轟的政府大樓;美國空軍空襲塞族共和國軍陣地;1996年薩城市景;換俘的塞族共和國軍官兵。
日期1992年4月5日[1] –1996年2月29日[2]
(3年10個月3周又3天)
地點
結果 簽署《岱頓協定》後解除圍城
大量平民死傷
參戰方

 波赫
 克族共和國


 聯合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94–1995)
 南斯拉夫(1992)
 塞族共和國(1992–96)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阿里亞·伊茲貝戈維奇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穆斯塔法·塔利揚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約萬·迪夫亞克英語Jovan Divjak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斯捷潘·西貝爾英語Stjepan Šiber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伊萬·武利奇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瓦希德·卡拉韋利奇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內扎德·阿伊納季奇
黑塞哥-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弗拉基米爾·沙夫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小萊頓·史密斯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米盧廷·庫坎亞茨(1992年3月到7月)
塞族共和國 拉多萬·卡拉季奇
塞族共和國 拉特科·穆拉迪奇
塞族共和國 托米斯拉夫·希普契奇(1992年7月到9月)
塞族共和國 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1992年9月到1994年8月)
塞族共和國 德拉戈米爾·米洛舍維奇(1994年8月到1996年2月)
兵力
70,000名部隊 13,000名部隊
傷亡與損失
4,548–8,407名士兵喪生
4,954–5,604名平民喪生
2,229名士兵喪生或失蹤[3]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宣布從南斯拉夫獨立後,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人計劃獨立建立一個塞族人的波士尼亞塞族共和國塞爾維亞語Republika Srpska[6],因此派遣13,000名部隊駐紮在塞拉耶佛附近的山區進行圍城[7][8]。塞族軍隊使用炮擊、坦克步槍對市區進行攻擊[9],並於1992年5月2日開始進行圍城。城內保衛政府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軍共有70,000人[10],他們武器匱乏,無法突破重圍。

13,952人在塞拉耶佛圍城期間被殺害,包括6,137名政府軍士兵,5,434名平民。塞族軍隊有2,241名士兵喪生。 1991年人口普查顯示塞拉耶佛及其周邊地區有525,980人。圍城前市區人口為435,000人,目前塞拉耶佛人口約在30萬至38萬人之間。[7]

戰爭結束後,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判處前南斯拉夫官員犯下反人類罪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英語Stanislav Galić[11]德拉戈米爾·米洛舍維奇英語Dragomir Milošević[12]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與29年有期徒刑,莫姆契洛·佩里希奇英語Momčilo Perišić被判處27年有期徒刑[13],在上訴後於2013年2月釋放[14]。時任塞族共和國總統的拉多萬·卡拉季奇受到的11項指控中亦包括該次圍城的罪責[15]

背景

南斯拉夫政府自成立時起,便嚴密防範國內諸多種族和宗教團體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這將導致社會動盪與南斯拉夫的解體。1980年狄托逝世後,對民族主義的抑制政策大幅減輕。1980年代科索沃暴力衝突的爆發使南斯拉夫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16]。塞爾維亞人希望建立塞爾維亞主導的中央集權的南斯拉夫,而其他民族則希望國家的去集權化。[17][18]

1990年11月18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舉行了首次多黨制議會選舉,選舉結果為三個不同種族主導的黨派組成的鬆散聯盟將共產黨的勢力逐出了議會[19]。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隨後宣布獨立,其後爆發了武裝衝突。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三大種族的政黨聯盟隨後產生了分裂,塞爾維亞人一派期望繼續保持南斯拉夫聯邦,而波士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則謀求獨立。

1991年10月24日,主要來自塞族民主黨的塞族議員離開了塞拉耶佛的議會並成立了波赫塞爾維亞人大會英語National Assembly (Republika Srpska),這標誌著三大種族聯盟執政的終結。1992年1月9日,該大會宣布成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共和國,1992年8月更名為塞族共和國

波士尼亞人在1991年10月15日宣布波士尼亞主權獨立,並在19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舉行兩次獨立公投。塞爾維亞人抵制了這兩次公投,兩次公投結果分別為63.4%以及99.7%贊成獨立[20]。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宣布在1992年3月3日從南斯拉夫獨立。隨後波士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緊張形勢逐步升級為武裝衝突,塞爾維亞準軍事組織在1992年3月7日襲擊了卡普利納附近的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人村莊,3月15日波士尼亞城鎮波士尼亞布羅德和戈拉日代亦遭遇了襲擊,之後尼姆、布羅德和比耶利納也相繼遭受了塞爾維亞軍隊的炮擊。

戰爭爆發

 
1992年7月的塞族武裝控制區

1992年3月1日,塞拉耶佛市中心一場塞爾維亞人的婚禮遭襲,新郎的父親身亡[21]。襲擊者據稱是穆斯林,其動因據稱是賓客在婚禮一行人穿過巴什查爾希亞英語Baščaršija巴扎時高調地揮舞塞爾維亞旗幟[22]。第二天塞族準軍事武裝在塞拉耶佛國會大樓附近設置了街壘並部署了狙擊手,隨後眾多的市民在狙擊手前示威反對政變[23]。1992年3月3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宣布從南斯拉夫獨立後,塞族武裝和波赫政府軍便開始零星交火[24][25]

4月5日,塞族警察襲擊了警察局和內務部訓練學校,兩名公職人員和一名平民在襲擊中身亡。波赫總統在第二天宣布進入緊急狀態[25],當天晚些時候塞族準軍事武裝再次包圍了國會大樓,導致約5-10萬的各族裔居民上街集會示威[23]。當遊行人群走向國會大樓時,軍人開槍殺死了人群中的兩名年輕女子(蘇阿達·迪爾貝羅維奇波士尼亞語Suada Dilberović奧爾加·蘇契奇克羅埃西亞語Olga Sučić),她們被視為圍城戰役中的第一批陣亡者[26]

4月6日,十二個歐共體成員國承認波赫獨立[27],第二天美國承認波赫獨立[25],波赫境內的武裝衝突隨後爆發。南斯拉夫人民軍炮擊了瓦萊斯的軍校、有軌電車編組站和塞拉耶佛老城區,並占領了塞拉耶佛機場[11]。波士尼亞政府最初期望國際社會在承認波赫獨立後派遣維和部隊,但由於維和部隊未能及時部署,並未阻止戰爭的爆發。

塞族武裝和南斯拉夫人民軍在裝備和準備程度上均顯著勝於波士尼亞政府軍。塞族軍隊和警察開始在波赫東部的塞族控制區清洗波士尼亞族居民,當地塞族居民也時有參與。波士尼亞克族居民的住房被系統性的洗劫並焚燒,波士尼亞克族居民被毆打甚至被殺害。波士尼亞克族男性被押送至監獄營區,女性則被收押至集中營中,營內的衛生條件極其惡劣,許多人被輪姦。根據倖存者的證詞,塞族士兵和警察會從集中營挑選婦女帶走並強姦[28]

4月22日,在國會大廈前的民眾集會遭到槍擊[11]。4月底塞拉耶佛圍城的局面逐漸形成。

對市區進攻的結束

戰爭開始的幾個月,塞拉耶佛附近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開始機動至山區,火炮以及其他的一些重型武器在此時部署。阿里亞·伊茲貝戈維奇領導的波士尼亞政府在1992年4月要求南斯拉夫政府撤軍,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同意撤出從波士尼亞外入境的少量軍隊[7],而原南斯拉夫人民軍內的塞爾維亞族士兵則被轉至拉特科·穆拉迪奇將軍領導的波士尼亞塞族軍中。

暴行

 
1993年冬季收集樹木作為燃料的市民

對塞拉耶佛的圍城自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間達到高峰,大量的罪行在這一激烈作戰的期間犯下。城外的塞爾維亞軍隊持續對政府守衛軍進行炮擊,城內的塞族軍隊則控制了大多數的軍事要地以及武器供給。塞爾維亞人同時在城內安排了狙擊手,若干條街道在狙擊手的威脅下變得相當危險,在這些道路邊常能見到寫有「小心,狙擊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Pazite, Snajper!)的牌子。連接機場與市區的波士尼亞之龍大街(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Ulica Zmaja od Bosne),以「狙擊手之巷英語Sniper Alley」聞名。在試圖突破封鎖時被狙擊手殺害的鮑斯高·布傑和埃美亞·伊斯美,因媒體的廣泛報道被稱為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了圍城期間暴行的象徵之一。

作品

電影

電子遊戲

波蘭遊戲公司11 bit studios於2014年開發的獨立遊戲這是我的戰爭》,作品背景設定於稍作架空過的塞拉耶佛圍城戰。

參考資料

  1. ^ 5 April 1992 was the date of the first attack on Sarajevo by the JNA and Serb paramilitaries and is consider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iege. However, as early as 1 March 1992, barricades and gunmen started appearing on the streets of Sarajevo.
  2. ^ 29 February 1996 was the official end of the siege as declared by the Bosnian government. The war ended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Dayton Accords on 21 November 1995 and the Paris Protocol on 14 December 1995. The reason that the siege was not declared as over was because the Serbs had not yet implemented the Dayton deal that required them to withdraw from areas north and west of Sarajevo as well as other parts of the city. The Serbs also violated the Dayton peace by firing a rocket-propelled grenade (RPG) at a Sarajevo tram on 9 January 1996, killing 1 and wounding 19.
  3. ^ Ljudski gubici u Bosni i Hercegovini 91–95 – Sarajevo. The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Center (RDC): 16. [11 May 2010]. [永久失效連結]
  4. ^ Connelly, Charlie. The new siege of Sarajevo. The Times (UK). 8 October 2005 [10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5). 
  5. ^ Spencer Burke, Sarajevo Rose.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6. ^ Hartmann, Florence. A statement at the seven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nocide Scholars. Helsinki. July 2007 [11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2). 
  7. ^ 7.0 7.1 7.2 Bassiouni, Cherif. Final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f Experts established pursuant to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780. United Nations. 27 May 1994 [10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日).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UNCOE」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8. ^ Srećko Latal. Bosnian Army Says Battle for Sarajevo Will Last Months. Associated Press. 25 June 1995 [9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9. ^ Strange, Hannah. Serb general Dragomir Milosevic convicted over Sarajevo siege. The Times (UK). 12 December 2007 [10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2). 
  10. ^ John Kifner. Stalemate Like a Victory for Sarajevo. The New York Times. 6 December 1993 [15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11. ^ 11.0 11.1 11.2 ICTY: Stanislav Galić judgement (PDF). ICTY. 30 November 2006 [3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8-04). 
  12. ^ ICTY: Dragomir Milošević judgement (PDF). ICTY. 12 November 2009 [3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8-04). 
  13. ^ Summary of the Judgement in the Case of Prosecutor v. Momčilo Perišić (PDF). The Hagu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 6 September 2011 [7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2-25). 
  14. ^ Momcilo Perisic: Yugoslav army chief conviction overturned. BBC. 28 February 2013 [28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0). 
  15. ^ Tran, Mark. Radovan Karadzic claims Bosnian Muslims 'killed own people' in Sarajevo. The Guardian. UK. 2 March 2010 [3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16. ^ Pavkovic, Aleksandar. The fragmentation of Yugoslavia: nationalism and war in the Balkans. MacMillan Press. 1997: 85. ISBN 0-312-23084-2. 
  17. ^ Krieger, Joel.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olitics of the World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76. 
  18. ^ Crnobrnja, Mihailo. The Yugoslav drama. I. B. Tauris & Co. 1994: 107. ISBN 1-86064-126-1. 
  19. ^ The Balkans: A post-Communist History (PDF). [14 June 20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7月1日). 
  20. ^ The Referendum on Independence in Bosnia-Herzegovina: February 29 – March 1, 1992. Commission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19. 1992 [200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2日). 
  21. ^ Judah, Tim. The Serbs: History, My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2. ISBN 978-0-300-08507-5. 
  22. ^ Kumar, Radha. Divide and Fall? Bosnia in the Annals of Partition. Verso. 1999: 38. ISBN 978-1-85984-183-9. 
  23. ^ 23.0 23.1 Malcolm, Noel. Bosnia: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1. ISBN 0-8147-5561-5. 
  24. ^ Cannon, P.The Third Balkan War and Political Disunity: Creating A Cantonal Constitutional System for Bosnia-Herzegovina, Jrnl. Trans. L. & Pol., Vol. 5-2
  25. ^ 25.0 25.1 25.2 Nizich, Ivana. War Crimes in Bosnia-Hercegovina. Helsinki Watch. 1992: 18–20. ISBN 1-56432-083-9. 
  26. ^ Dictionary of Genocide: A-L – Google Books. Google Books. 23 November 2004 [5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27. ^ Binder, David. U.S. Policymakers on Bosnia Admit Errors in Opposing Partition in 1992. New York Times. 29 August 1993 [10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1). 
  28. ^ ICTY: The attack against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and related requirements.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9). 

外部連結

43°50′51″N 18°21′23″E / 43.8476°N 18.3564°E / 43.8476; 18.3564 (Saraje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