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邊司(韓語:비변사)是朝鮮王朝中後期總領中央和地方軍務的官廳,是正一品衙門。1510年(中宗5年)因三浦倭亂成立,初期只是邊防有事時處理事務的機構。1555年(明宗10年),辦公地點移至昌德宮南側敦化門外,遂成為常設機構。壬辰倭亂後,宣祖擴大備邊司職能,並取代最高衙門議政府,成為朝鮮政治的中樞機構,協助國王處理一切軍國大事。至1865年高宗父親興宣大院君攝政期間才廢除,將決策權回歸議政府。

備邊司
諺文비변사 ‧ 비국 ‧ 주사
漢字備邊司 ‧ 備局 ‧ 籌司
文觀部式Bibyeonsa ‧ Biguk ‧ Jusa
馬-賴式Pipyǒnsa ‧ Pikuk ‧ Chusa

備邊司堂上官

備邊司的最高長官是都提調,由議政府的三名議政(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兼任,為正一品。實際管事的長官為提調,為從一品從二品。提調為17名,由左右贊成、左右參贊禮曹判書、兵曹判書、刑曹判書、訓練大將、御營大將、禁衛大將、摠戎使、守御使、開城留守、江華留守、弘文館大提學兼任。提調中掌握實權的是「有司堂上」(4名)、「句管堂上」(8名)和「貢廛堂上」(2名)。其中句管堂上負責朝鮮八道的事務(一人一道),貢廛堂上負責對中國朝貢和市場管理。副提調一員(正三品堂上),由一名有司堂上兼任。

備邊司堂下官

備邊司管理具體事務的機構稱為「郎廳」,是從六品衙門。郎廳由4名文官和8名武官組成。武官中的1員由兵曹的武備司郎廳(從六品)兼任,3員從王的侍從中任命。武官如是七品以上官員兼任,15個月任職滿後便會升為從六品。

參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