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師

1973年的美國恐怖電影

大法師》(英語:The Exorcist)是一部1973年的美國恐怖電影,由威廉·佛雷金導演,並且由威廉·彼得·布拉蒂根據其1971年的同名小說英語The Exorcist (novel)改編而成。此小說是受到1949年羅蘭·多伊驅魔事件英語Exorcism of Roland Doe[3][4]的啟發而撰寫的,此事件涉及了一位被惡魔附身英語Demonic possession的12歲小女孩,求醫罔效後,她的母親不顧一切的嘗試拯救愛女,並由羅馬天主教會請來了兩位神父進行這次驅魔工作。

大法師
The Exorcist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威廉·佛雷金
監製威廉·彼得·布拉蒂
編劇威廉·彼得·布拉蒂
原著大法師英語The Exorcist (novel)
威廉·彼得·布拉蒂作品
主演艾倫·伯絲汀
麥斯·馮·西度
李·J·柯布英語Lee J. Cobb
琳達·布萊爾
傑森·米勒英語Jason Miller (playwright)
基蒂·薇恩英語Kitty Winn
傑克·麥克高蘭英語Jack MacGowran
配樂麥克·歐菲爾德
攝影歐文·羅斯曼英語Owen Roizman
剪輯諾爾曼·蓋伊(Norman Gay)
製片商Hoya Productions
片長121分鐘(劇場版)
133分鐘(導演版/完整版)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阿拉伯語
希臘語
法語
德語
希臘語
拉丁語
官方網站http://theexorcist.warnerbros.com/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美國 1973年12月26日
2000年9月22日(重映)
發行商華納兄弟
預算$12,000,000(估計)[1]
票房$441,071,011(全球)[2]
前作與續作
續作大法師2
大法師》(電視劇)
大法師:信徒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驅魔人
香港驅魔人
臺灣大法師

本電影由艾倫·伯絲汀麥斯·馮·西度傑森·米勒英語Jason Miller (playwright)李·J·柯布英語Lee J. Cobb琳達·布萊爾主演。在1960年代晚期到197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有一系列「附身兒童」電影被創作,《大法師》與《魔鬼怪嬰》以及《凶兆》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華納兄弟於1973年12月26日在美國發行。影片獲十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獎兩項(最佳音效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同時它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恐怖電影,在最佳影片獎上敗給了《刺激》。《大法師》在當時為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上映後全球票房收入超過了4.41億美金。

本電影對通俗文化(或稱流行文化[5][6]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它曾被《娛樂周刊[7]Movies.com英語Movies.com[8],以及美國AMC[9]電視台的觀眾(於2006年)譽為有史以來最恐怖電影,且在「最佳百大恐怖電影瞬間英語The 100 Scariest Movie Moments」中排名第三。在201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這部電影收錄在了國家電影名冊中[10][11]

劇情

伊拉克北部的一個考古發掘場,考古學家蘭基斯特·梅林神父(馬克斯·馮·西多飾)發現埋著的一個銀製的羅馬天主教圓形首飾,以及一個精緻的石製護身符,護身符的樣式是一個恐怖的獸首。

同時,在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一位年輕的神職人員戴米恩·卡拉斯神父(傑森·米勒飾)在處理他母親的失智症的過程中,對他自己的信仰開始產生懷疑了。他的朋友約瑟夫·戴爾神父(威廉·馬里飾),嘗試給予他建議與安慰。

在喬治城,女演員克麗絲·麥克尼爾(艾倫·伯絲汀飾)正在她的臨時居所附近拍攝一部電影,然而在生活中,她卻注意到自己的十二歲女兒麗肯(琳達·布萊爾飾)的身上發生了十分怪異的變化,克麗絲一開始以為是愛女進入青春期的緣故,但是經過醫生診斷,醫生認為麗肯的大腦顳葉發生了病變,所以需要給麗肯進行一系列醫療檢測。但是經過X光檢測,醫生們發現麗肯的大腦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他們建議讓麗肯去看精神科。克麗絲照做了,可是當精神科醫師給麗肯治療時,麗肯直接把醫師打傷,然後超自然現象不斷:麗肯的床不時猛烈晃動,家中經常出現奇怪的聲音,麗肯身上還有許多不能解釋的行為開始出現。

一次,電影導演布克·鄧寧(傑克·麥克高蘭飾)來克麗絲的家中作客後,他被發現死於房子旁邊的石階下,而且死法十分詭異。金德曼中尉(李·柯布飾)開始調查這件事情,並告訴了卡拉斯神父,鄧寧導演的屍體被發現時,頭顱完全被扭轉到後方。金德曼同時也和克麗絲說,當麗肯好轉的時候再回來問相關情況。金德曼走後不久,克麗絲就受到麗肯的攻擊,而且臉上也瘀青了。

當無法用任何醫學領域範圍內的知識,去解釋麗肯的病症後,醫生們只得推薦克麗絲找神父來給她的女兒進行驅魔儀式。絕望之餘,克麗絲知道卡拉斯既是神父,也擁有精神科醫師的資格,就向卡拉斯神父詢問了驅魔的事。在卡拉斯神父觀察麗肯的這一段時間裡,麗肯不斷自稱是惡魔。卡拉斯起初認為只是精神病,但有一次他錄下麗肯嘴中冒出的奇怪語言(後來得知是將倒過來念的英語),而且麗肯的腹部出現了「請幫幫我」的字樣,於是他開始相信麗肯的確被惡魔附身了。儘管他仍然有一些疑問,卡拉斯神父還是決定向天主教會申請驅魔儀式的許可。

教會決定讓梅林來主持驅魔儀式,因為梅林是一個有經驗的驅魔神父,而卡拉斯則在旁輔助。在驅魔過程中,梅林和卡拉斯嘗試念誦《聖經》,直接將惡魔驅逐出麗肯的身體。惡魔也不甘示弱,開始咒罵、威脅、嘲弄,並動手傷害神父,惡魔還偽裝成卡拉斯神父的母親,卡拉斯幾乎崩潰。梅林建議卡拉斯休息片刻,而他自己為自己主持了祈禱儀式,因為他知道自己有可能會在這次驅魔中喪命。

當卡拉斯返回到麗肯的房間的時候,發現驅魔不克的梅林,已經因為心臟病而斷氣,他不斷的嘗試用心肺復甦術企圖拯救梅林,但梅林依然回天乏術,蒙主寵召。麗肯體內的惡魔對梅林的死感到非常得意。卡拉斯被憤怒驅使,扼住了麗肯的喉嚨,並強迫惡魔離開麗肯,附到自己身上。惡魔最終照做了,經過激烈的掙扎,卡拉斯重新掌握了自己身體的控制權,縱身跳出了房間的窗戶外,並滾下了石階,打算讓惡魔與自己同歸於盡。

在石階處,戴爾神父來到現場,對卡拉斯的死感到痛心疾首。麗肯在這之後恢復了正常,而且並不記得在她的身上發生過的靈異故事。克麗絲打算帶她的女兒離開喬治城大學,徹底忘記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們離開之前,回望了一下華府的故居。

演員

演員 角色 附註
艾倫·伯斯汀
Ellen Burstyn
克莉絲·麥可尼爾
Chris MacNeil
克麗絲由於自己的演藝事業與她的女兒暫住於華府,她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支持無神論。當麗肯(克麗絲的女兒)表現出怪異的行為時,克麗絲經歷了一場精神上的浩劫。她開始嘗試為她的女兒找尋治療方法,曾經找來了神經外科醫生與精神病醫生,但是一切醫療手段都沒有成效,最終她只得向天主教驅魔師尋求幫助。
傑森·米勒英語Jason Miller (playwright)
Jason Miller
達米安·卡拉斯英語Damien Karras神父
Father/Dr. Damien Karras S.J.
戴米恩·卡拉斯既是神父,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病醫師。當他的母親去世時,他認為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失智的母親,而感到後悔,並向上帝懺悔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傑克·尼克爾森原來內定是此角色的演員,但當導演弗萊德金看到米勒在《冠軍季節》中的表現後,就將角色給予了米勒。
麥斯·馮·西度
Max von Sydow
蘭基斯特·梅林神父
Father Lankester Merrin
梅林神父同時兼有考古學家的身份。他年長穩重,且是一位安靜且有耐心的人。他先前有過主持驅魔儀式的經歷,所以他深知面對惡魔需要冒的風險。
琳達·布萊爾
Linda Blair
麗肯·麥可尼爾英語Regan MacNeil
Regan MacNeil
麗肯是克麗絲的12歲女兒,她一直是一個友好外向的人。但當她玩了通靈板之後身上就出現了很多怪異而且極富攻擊性的行為,這些行為正是後來被認定為惡魔附身的症狀。
李·J·柯布英語Lee J. Cobb
Lee J. Cobb
威廉·金德曼探長
Lieutenant William F. Kinderman
在電影中他是一個調查布克·鄧寧死亡事故的警官。由於他的武斷和多疑,他認定了麗肯與鄧寧之死有所關聯,而鄧寧的死亡可能也涉及附近教堂瀆神之案。
基蒂·薇恩英語Kitty Winn
Kitty Winn
莎朗·史賓瑟
Sharon Spencer
她是克莉絲的朋友以及個人助理,在電影中她也是麗肯的家庭教師
傑克·麥克高蘭英語Jack MacGowran
Jack MacGowran
柏克·丹寧斯
Burke Dennings
鄧寧在影片中是一個古怪的電影導演,同時他也是克麗絲的一個摯友。在探訪麗肯的病情之後,他離奇死亡,由此也導致了警局兇殺組的調查。
威廉·歐馬利英語William O'Malley (Jesuit)
Father William O'Malley
喬瑟夫·戴爾神父
Father Joseph Dyer
戴爾神父是卡拉斯神父的一個好友,他在卡拉斯神父的母親過世後給予了卡拉斯神父幫助。
巴頓·海曼
Barton Heyman
山謬·克萊醫生
Dr. Samuel Klein
在電影中正是他建議麗肯進行驅魔儀式。
亞瑟·史托賀英語Arthur Storch
Arthur Storch
精神科醫生
the Psychiatrist
提托斯·凡迪斯英語Titos Vandis
Titos Vandis
卡拉斯的叔叔
Karras' uncle
艾琳·迪茲英語Eileen Dietz
Eileen Dietz
惡魔影像
a face associated with the demon
在幻覺和瞬時鏡頭中出現
梅賽德絲·麥坎布雷奇
Mercedes McCambridge
惡魔配音
the voice of the demon
在電影中給Pazuzu英語Pazuzu (The Exorcist)(惡魔)配音
  • 威廉·彼得·布拉蒂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克麗絲在希利禮堂前拍電影的時候有他的戲份。當時,他的角色正與導演布克·鄧寧就電影技術進行爭論。

製作

現實來源

同名小說《大法師》的靈感是來自一場在1949年馬里蘭州廬城,天主教會為一個年輕男孩舉行的驅魔儀式,這場儀式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威廉·波頓神父主持,當時威廉神父曾在聖路易大學以及聖路易高中教學。亨克勒天主教會當時判斷男孩的極富攻擊性的行為是由於惡魔附身導致的,所以當時就派遣沃爾特·哈洛倫神父準備一場驅魔儀式[12]。直到2005年去世,哈洛倫神父一直宣稱他從未看到男孩表現出任何像電影中記錄的那些超自然現象,比如怪異語言,聲調變化,對聖潔事物的牴觸,不尋常的力量,不明嘔吐物與排尿,或者是身上出現不尋常的標記。

選角

儘管布萊爾的經紀人並沒有為她競選這個角色,但布萊爾的母親帶她去了華納兄弟公司的試鏡部並見了弗萊德金。當時帕米蓮·佛丁也是候選人之一,她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科幻電影和超自然劇的演員,但製片人覺得她有些太過於出名了。丹妮絲·尼克森也曾經被考慮過,她曾在《歡樂糖果屋》中飾演過莉特·比爾蓋得,但是她的父母最終由於電影題材與內容的原因未能允許她的參與。阿妮莎·瓊斯也來試鏡麗肯的角色,她曾在《家庭事務》中飾演過巴菲,但她和佛丁一樣都因太過於出名而被拒絕。最終,角色落到了布萊爾的頭上,一個相對來說並不出名的女孩,以前僅僅在《如今世道》中出演過。

製片廠曾想讓馬龍·白蘭度來飾演蘭基斯特·梅林神父的角色,但弗萊德金馬上否決了這個想法,因為他認為這麼做會讓這個影片變成「白蘭度電影」,人們會因為被演員吸引而忽略了電影本身。傑克·尼克森在斯泰西·基徹被布拉蒂雇用前就已經準備好飾演卡拉斯神父了。弗萊德金後來又在紐約通過《冠軍季節》發現了米勒。儘管米勒以前從未演過任何電影,但是基徹的合同被華納強行買斷終止,然後米勒開始加入劇組。

珍·芳達和莎莉·麥克琳被製片方找到出演克麗絲的角色,但兩人都拒絕了出演電影,後來製片方又找了奧黛麗·赫本,但她說只有在羅馬進行拍攝她才會同意接下角色。安妮·班克羅夫特也曾被考慮,但是因為她當時在孕期,所以也沒有成功接下角色。最終伯絲汀接到了這個角色。

弗萊德金最初打算直接用布萊爾的聲音,通過電子處理加深與加粗,來作為惡魔的聲音。儘管弗萊德金感覺在某些場合這個方案可行,但是他感覺在惡魔與兩位神父對抗的場景,這個方案欠缺了一點戲劇化的感覺,所以他決定讓梅賽德斯·麥坎布里奇,風靡一時的廣播主持人,同時也是很有經驗的配音演員,來擔任惡魔聲音的飾演者。在拍完電影之後,華納兄弟嘗試隱藏麥坎布里奇的參與,這使得麥坎布里奇起訴了華納兄弟,而且使得麥坎布里奇和弗萊德金之間有了無法癒合的分歧。

拍攝與導演

華納兄弟曾找過亞瑟·佩恩英語Arthur Penn(在耶魯大學教學),彼得·波丹諾維茲(曾想從事其他項目,隨後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麥克·尼可斯(不想參與到依賴一個孩子的演技的電影中來),和約翰·保曼(第二部電影的導演)。其中約翰說他不想導演這一部電影的原因是這部電影對孩子來說太過於「殘酷」。最初馬克·賴德被聘請來導演此電影,但是布拉蒂卻一直堅持想要讓弗萊德金導演,因為他像讓他的電影想弗萊德金以前導演過的電影《霹靂神探》一樣很有活力。最初電影製片廠拒絕讓步,想要讓賴德導演,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布拉蒂最終還是獲取了導演的職位。史丹利·庫柏力克曾被提議為這部影片的導演,但被他拒絕。

《大法師》的錄製開始於1972年8月14日,儘管預期完整錄製只需85天,但實際拍攝卻花了224天。

弗萊德金對獲得他想要的效果有著非凡的優勢,這讓人聯想到了D. W. 格里菲斯對演員們的操控能力。由於在日常工作的拍攝中,經常會有及其激烈的情節,布萊爾和伯絲汀經受著背痛的困擾,在影片之中也能聽到她們由於痛苦而發出的呻吟。伯絲汀後來匯報說,有一個場景是麗肯摑了她母親一耳光,在拍攝現場一個特技演員用繩索將她拉起並落下,她的尾椎骨直接著地導致她得了永久性背部傷痛。弗萊德金曾經在片場詢問威廉馬里教士是否相信他,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後,他扇了威廉教士一耳光,以此來渲染後來場景中戴爾神父給卡拉斯神父宣讀臨終祈禱的莊嚴氣氛,這一行為當時令很多在片場的天主教徒感到氣憤。他還在未警告片場中任何人的情況下開了一槍為了使傑森米勒能產生真實的被驚嚇的效果。同時,他也曾經告訴米勒豌豆湯會擊中他的胸口,可實際上在噴射嘔吐物的場景中,豌豆湯直接噴到了他的臉上,這一切都是為了營造真實的噁心反應。還有,為了在鏡頭中能看到真實的呼氣,他在麗肯的房間安裝了一台制冷機,這樣一來,所有工作組成員都需要穿好皮大衣和防寒設備。

音樂

拉洛·希福林英語Lalo Schifrin的配樂作品曾經被弗萊德金拒絕。希福林曾經為電影預告片製作了六分鐘左右的音樂,但是觀眾們普遍反映他的音樂中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實在過於恐怖。華納兄弟的高層告訴弗萊德金,讓他轉告希福林用一些更溫和的音樂,但弗萊德金並沒有轉達這條消息。[13]

在他1977年的電影《千驚萬險英語Sorcerer (film)》的配樂說明中,弗萊德金說他曾經聽過橘夢樂團的音樂,並想讓他們來為《大法師》進行配樂。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他最後使用了現代化的古典音樂作品,包括1971年波蘭作曲家克里斯多福·彭德雷斯基大提琴協奏曲的片段,以及傑克·尼采的一些原創音樂,但只有在場景變換的時候才能聽到尼采的音樂。2000年的「你未見過的版本」中還使用了史蒂夫·博德克的原創音樂以及萊絲·巴克斯特的一小段原音樂。

原版配樂LP僅僅被發布過一次,且CD是很稀有很昂貴的日本進口貨。此CD變的很著名,因為它是在電影發布以後同時包含邁克奧德菲爾德管鐘琴雪天使圓舞曲和喬治克朗布黑天使弦樂四重奏中的電子蟲之夜樂章的唯一一張專輯。

當卡拉斯神父離開他母親的房子時,廣播中正在播放由吉亞尼斯·卡拉基斯演唱的希臘音樂「Paramythaki mou」(我的童話)。作詞家拉夫特里斯·帕帕多普洛斯承認說他在經濟困難的時期過後幾年,他為這首歌的智慧財產權索取了賠償金。

拍攝地點

《大法師》拍攝於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

電影的開始場景是在伊拉克的一個城市——新加爾拍攝的,新加爾市臨近敘利亞的邊境。大多數新加爾市民都是古耶西迪派的庫德人,他們非常敬畏Melek Taus。外來者一般都將Melek Taus與惡魔等同起來[14] ,而實際上它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口中的撒旦惡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15]。在電影片頭的考古現場正是真正的尼尼微城的哈特拉古遺蹟。

在影片最後,喬治城的M街旁的石階被稱為「驅魔石階」。在電影中,卡拉斯神父之死的場景中,這個石階被半英寸厚的橡膠覆蓋。特技演員在這個場景從石階滾下去兩次。之前喬治城大學的學生在這個場景處向每個想站在屋頂參觀特技演員表演的人收取大約5美金,現已開放讓所有人免費參觀。

麥克尼爾住宅內部的場景是在曼哈頓的CECO演播室拍攝的。在臥室的場景中,片場有制冷機來降溫,以此來營造真實的寒冷氣氛。這樣在驅魔現場,演員冰冷的呼吸使場景看起來更真實。而臥室的場景和很多其他的場景都是在紐約的福德漢姆大學的地下室拍攝的。當時拍攝現場的溫度非常低以至於有一天早晨一層薄雪落到了片場的地上。布萊爾在拍攝臥室場景時僅僅穿了一條薄薄的睡衣,她說當時她很難忍受這樣寒冷的條件[16] 。麥克尼爾住宅的外景是在36號街上拍攝的,取景是在華盛頓,當時在家和石階之間還設置了一堵假牆。事實上,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石階和房子之間的路堤旁一直都有一個花園。

在喬治城卡拉斯神父家的內景,是根據宗教學教授托馬斯·金神父家的耶穌教士式的正北堂屋精心設置的。製片組拜訪了布拉蒂(喬治城的研究生)和弗萊德金之後去了金神父的屋中取景。回到紐約之後,金神父屋中的所有部分,包括海報、書籍等等都被設計好並在片場實現。其中的一張海報就是梅林神父角色的來源——古生物學者皮耶爾。製片方每天會支付1000美金的拍攝費給喬治城,費用包括外景(比如伯斯泰因的第一個場景和希利禮堂的石階)和內景(比如達格瑞教堂褻瀆聖母瑪利亞事件和天主教總教的屋子,其中天主教總教的屋子其實是大學的校長辦公室)。其中的一個場景是在墓地里拍攝的。

當地傳說與現場事件

很多電影的參與者都說這部電影被詛咒了。布拉蒂在影片[17]中聲明說,在拍攝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些奇怪的事件。女主角伯絲汀也在她的2006年自傳《Lessons in Becoming Myself》中表示有些傳言是真實的。由於在拍攝現場曾經發生過一次火災,麥克尼爾住宅的內景(除了麗肯的臥室)需要重新整修,而且還因此耽誤了前期製作。弗萊德金聲明說在片場請過很多次牧師來保佑與祝福片場。在紐約錄製碰到了許多困難之後,布拉蒂在從勞因格圖書館石階下到37街拍攝的第一天,就向金神父請求為華盛頓全體劇組祈禱。這件事在2009年金神父的華盛頓郵報的訃告中被敘述過。當時在拍攝十字架自殘場景的時候,布萊爾的角色攻擊了艾倫伯絲汀的角色,且將她甩開到地上,在此場景,因為劇組人員拉伯絲汀的時候用力過猛而導致伯絲汀受傷。後來,劇組將伯絲汀送到脊椎按摩師處,幸運的是,在伯絲汀的採訪中,我們了解到當時並沒有留下永久性損傷。當拍攝到麗肯被惡魔附身而猛烈搖擺的場景時,布萊爾的金屬繩裝置鬆了,這也使得她的背部受傷。而布克鄧寧的演員(愛爾蘭人)傑克麥克高蘭在拍攝完他的角色之後因為流感而死亡。

後備版本和未刪節版本

曾經有很多版本的《大法師》被發布:如在1979年的劇本再發行為70毫米,當時裁剪比例從不太正確的2.20:1恢復到了1.75:1[18],這樣使得可以充分利用熒幕寬的條件。這也是第一次將音效混音為六音道的杜比系統立體聲,基本上所有的版本都使用了這個配樂。

在TV-PG和TV-14規定的網路版本中,被褻瀆形象的聖母瑪利亞雕像的鏡頭被保留了下來。在TV-14版本中,這個鏡頭停留的時間比TV-PG版本長了幾秒鐘。在原版電視影片中,這個鏡頭被刪減,被替換成為一個臉被砸碎的聖母雕像,而沒有其他的污穢情節。

電影的DVD在25周年紀念的時候被發布,它保留了原始的戲劇化結尾,同時也在結尾之後包含了戴爾和金德曼的特別收錄(與「未見過的版本」中不同,這部分有戴爾和金德曼的出演但是卻刪除了卡薩布蘭卡市的部分)。在DVD特別版中,在製作《大法師》的同時還加入了一段75分鐘的紀錄片,被命名為「神之敬畏」(PAL在發布的時候這段被剪輯為52分鐘的版本)。這段紀錄片包含了試鏡鏡頭和一些其他的被刪節鏡頭。《大法師:完整選集》於2006年10月發布,此DVD系列包含了《大法師》電影的原始版本,擴展版本,《大法師:你未見過的版本》,琳達·布萊爾結局,《大法師2:異教徒》,原定三部曲的結局:《大法師3》,以及2部不同的前傳:《大法師:開端》和《主權:大法師前傳》。摩根克里克,《大法師》系列經銷權的持有人,現在正在商討發行有線電視布拉蒂微小說系列,這個系列是原版電影的基礎。

蜘蛛行走鏡頭

軟術演員Linda R. Hager在1973年4月11日表演了邪惡的「蜘蛛行走」鏡頭。Friedkin導演在1973年12月26日首演之前刪除了這個場景,理由是懸吊Hager保持向後弓身姿勢下樓的線可以被看到從而顯得技術不成熟。Friedkin說:「我裁剪了這段是因為這個鏡頭不像其他的那麼有效果,我只能在下一次發行影片的時候藉助計算機繪圖來完成這個場景。」[19]此外,Friedkin認為蜘蛛行走鏡頭在電影情節中出現太早,儘管編劇William Peter Blatty建議保留,他還是刪去了這段。在書中,蜘蛛行走很安靜,Regan跟隨Sharon到處走並且不經意間舔到她的腳踝。這是個關鍵事件向Chris說明Regan是被附體而並非精神疾病。

在1998年,華納重新發行了數位修復的《大法師》DVD,25周年特別版。DVD包含了BBC紀錄片《上帝的恐懼:大法師的製作》(The Fear of God: The Making of The Exorcist[20],展示出了從未出現的不流血的蜘蛛行走鏡頭。

為了滿足大法師的電影編劇和一些影迷,Friedkin與CGI藝術家合作以數位技術移除固定Hager的線。在2000重發的劇場版《大法師:你未見過的版本》(The Exorcist: The Version You've Never Seen)中,導演恢復了蜘蛛行走的流血場面。

在2010年10月,華納發行了《大法師(加長劇場版)》的藍光光碟,包含了蜘蛛行走場面的幕後拍攝花絮。

續集和相關電影

續集

在電影成功後,剽竊電影和大法師授權的續集開始出現。John Boorman的《大法師續集》在1977年發行,在Regan經歷折磨後的第四年重訪了她。情節關注了對Merrin在第一部中為Regan驅魔的合法性的研究。在倒敘中,我們可以看到Regan給了Merrin致命的最後一擊,以及多面前在非洲為名為Kokumo的男孩驅魔的場景。電影被嚴厲批評,導演John Boorman在首演後重編了影片。兩個版本錄影均被發行,刪減版是VHS而未刪減版是DVD及藍光光碟。

大法師3》在1990年出現,由Blatty根據自己1983年的小說《Legion英語Legion (Blatty novel)》改編、導演而成。跳出《大法師續集》的情節,這本書延續了Karras的故事。根據之前《第九形態英語The Ninth Configuration》的陣容,Blatty將第一部中的小角色Kinderman調整為主要角色。儘管Karras和Kinderman角色在第一部對謀殺案的調查中才變成熟人並且Kinderman表達了對Karras的喜愛,在《大法師3》中Blatty使得Kinderman視Karras為最好的朋友。

一個前傳甚至在2004年發行之前就引起了關注和爭議,它經歷了一系列的導演和手稿的變動,這樣的兩個版本終於發行了。John Frankenheimer最初被選為影片導演,但在影片開拍後由於健康問題退出了。一個月後他去世了。Paul Schrader代替了他。在完成時製片廠反對了Schrader的版本,原因是過於遲緩。

於是Renny Harlin被任命為導演。Harlin應用了Schrader的一些鏡頭,但拍攝使用了新的素材製作了一個更傳統的恐怖電影。Harlin的新版本《大法師前傳》被發行,但並不很被認可。在Schrader原版本之後9個月,重命名的《支配:大法師前傳》發行了少量的劇場版。它得到了稍好些,但依然多數為負面的評價。兩個電影目前都有DVD。像《大法師續集》一樣,兩個電影都在原來故事基礎上有了顯著變化。這些電影的情節關注Merrin神父在非洲作為一名年輕神父時的一次驅魔。這次驅魔在第一部中被提及,在第一部續集中以倒序形式展現,儘管兩部電影情節相似,他們都偏離了原版故事,並不終於早期原作。

在2009年11月,Blatty宣布計劃導演一集《大法師》的迷你系列[21][22]

一個為電視製作的電影,《附身英語Possessed (2000 film)》(基於Thomas B. Allen英語Thomas B. Allen的同名書籍),在2000年10月22日播出,由Steven E. de Souza英語Steven E. de Souza導演,de Souza和Michael Lazarou編劇。電影聲稱講述Blatty寫作《大法師》的靈感以及挑選主演提摩西·達頓亨利·科澤尼克里斯多夫·普拉瑪的緣由。

Blatty導演了《第九形態》,是一部基於精神疾病的越戰前劇。它於1980年發行,基於Blatty的同名小說。儘管它與《大法師》的格調有明顯反差,Blatty將《形態》視為真正續集。主角是Chris聚會上的太空人,Lt. Cutshaw。

其他電影

《大法師》的成功激發了世界範圍內一系列的與附體相關的電影。第一部是《嚇破膽英語Beyond the Door (1974 film)》,一個1974年的義大利電影,其中Juliet Mills英語Juliet Mills作為一個被惡魔附身的女人。一年後電影在美國出現。也是在1974年,土耳其電影《Şeytan英語Şeytan》(土耳其語撒旦,原電影也用了同樣的名字),是一個幾乎處處翻新的原版。同年在德國,驅魔主題電影《Magdalena》, vom Teufel besessen發行。1975年,英國發行了《借胎殺人英語I Don't Want to Be Born》,劇中瓊·考琳絲作為一名脫衣舞表演者生下了一個惡魔附身的孩子。

與此相似,一個黑人電影《艾比英語Abby (film)》在1974年發行。電影《Şeytan》和《Magdalena》, vom Teufel besessen都面臨各自的版權問題,《艾比》的製作者被華納起訴,在收到400萬美元票房後被從影院移除。

其他參考

《大法師》在《超自然檔案》中的一個參考片段是一個惡魔附身的情節。這段情節中Linda Blair作為偵探出現,主角Dean Winchester英語Dean Winchester發現她的性格與之相似並表顯出了奇怪的和豌豆湯欲望。

在《夜行天使:末路情迷》(Angel: Earthly Possessions),一個基於電視系列《夜行天使》的副產品漫畫故事中,主角Angel英語Angel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發現自己面對一個驅魔神父,發現神父在驅魔之前召喚惡魔。他還指出在《大法師》電影中製作的附身景象是的惡魔更容易附身,使人們更加不知對附身該有何種期望。

家庭錄影

在1998年發行了限量版套裝,只有5000份,但在網際網路上有拷貝。有兩個版本:特製VHS版和特製DVD版。二者唯一差別是錄製格式。

在一次關於DVD的採訪中,弗萊德金提及他計劃在2008年12月2日開始錄製藍光版《大法師》[23] 。這個版本有一個修改,包含1973年的劇場版和2000年的「你所未見版」[24]。此版本於2010年10月5日發行[25][26]

反響

在1973年12月26日上映時,這部電影受到了影評員的不同評論,有說「經典」的,也有說「沒有價值」的[27]Stanley Kauffmann英語Stanley Kauffmann在《新共和》雜誌中寫道,「這是我這幾年來看過的最恐怖的電影——這幾年我看過的唯一一部恐怖電影……如果你想要恐怖的話——當畫面向前推移時,我找到了它,那就是我想要的——大法師會把你嚇個半死"[28]。《綜藝》雜誌指出,這部電影是「一個講超自然恐怖故事的專家……一連串的高潮衝擊著感官,還有純正恐怖電影的智慧。」[29]在《Castle of Frankenstein英語Castle of Frankenstein》中,喬·丹堤稱其為「一部令人驚奇的電影,一部註定至少成為恐怖經典。導演Friedkin的電影將會極度地讓觀眾不安,尤其是對那些更敏感的人還有那些嘗試像電影裡那樣生活的人……只說這一句就夠了,以前從未在熒幕上有這樣的電影。」[30]

但是,Vincent Canby英語Vincent Canby在《紐約時報》上發文批評大法師是「一堆優雅的術士的廢話……一部幾乎不可能讓你坐那麼久的電影……它刷新了荒謬特效的下限……」。[31]Andrew Sarris抱怨「Friedkin的最大弱點是他沒有能力提供足夠的有關角色的視覺信息……整部電影的解釋就是一長串嘰嘰喳喳的閒談和忽略的名字……大法師在一種程度上作為痛苦的娛樂成功了,但在另一方面,更深層的,這完全是一部罪惡的電影。」[32] 喬恩·蘭多在《滾石雜誌》上認為這部電影只是一部宗教的色情片,以西席·地密爾的角度說是最庸俗的次品(缺少紳士的智慧和講故事的能力)……[33]作家James K. Morror在相似的方面也不喜歡這部電影:

「從第一個畫面到最後,大法師展現了軟弱的摩尼教信徒對啟蒙運動的攻擊,處處都是這樣。我們在一旁感受著黑暗的壓迫:穿實驗服的找不到線索的內科醫生被他們盲目的唯物論束縛,用各種醫療器械折磨著一個被惡魔附身的小女孩……這部電影最使我激怒的是Blatty和Friedkin對於邪惡毫無想像力的定位。邪惡現象的根本許多人類學家都難以闡釋,在大法師中卻狹義地將其定位至一件事:性行為。在他們眼中人類生殖器是下流、污穢的。這些猥褻的台詞絲毫沒有展示Pazuzu在歷史和社會角度的邪惡,沒有表現其引發的其他邪惡:戰爭蓄奴厭女反猶反同性戀戀童癖……難道這代表著在某個時期天主教能容忍這六種行為?影片中的儘管妻子不再喜歡和他看電影,發現了嗎?大法師沒有針對世俗理性,它面對的是那些相信可以為色情找到救贖的人。」[34]

這幾年中,《大法師》的聲譽增長得很多。電影當前在爛番茄網站有85%的「認證的新鮮」支持率,基於網站收集的47篇回顧。[35]有些影評員認為它是永遠最好最有效果的恐怖電影之一。《Chicago Tribune》影評員Gene Siskel英語Gene Siskel把它放在那年上映電影的前五名。[36]但是,這部電影也有貶低者,包括批評其情節構造混亂、因循守舊、過分做作的Kim Newman,作家James Baldwin在他的篇幅很長的文章《The Devil Finds Work》中有一個更進一步的負面評價。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把《大法師》一直放在他列出的11部最恐怖電影列表中。[37]2008年,這部電影被《帝國雜誌》選為「500部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38]它也被《紐約時報》放在一個相似的1000部電影的列表中。[39]

票房

這部電影1973年發行劇場版時在美國國內取得了663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了年度第二受歡迎的電影(名列《刺激》之後)。[40] 在幾次重新發行之後,影片在北美共收入了232,671,011美元[41],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是史上第九高票房以及R級電影史上第一高票房。[42] 到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總收入達到441,071,011美元。[41]

英國反響

在英國,這部電影被歸入在20世紀80年代的「恐怖電影」現象中。儘管在1981年它未經刪減地被製成家庭錄影,但是這先於1984年出台的錄影法案。當法案生效後,華納兄弟鑑於「恐怖電影」恐慌決定不將其提交至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評級。BBFC禁止了這部影片成為了廣為流傳的神話,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法師》也未出現在官方的「恐怖電影」名單中。

特效和觀眾感覺

《大法師》包含許多特效,是由化妝師Dick Smith英語Dick Smith (make-up artist)設計的。[43] [44]當Roger Ebert讚揚這部電影時,他認為這些特效不同尋常,他寫道,「這部電影評級是R而不是X實在令人驚訝」。[45]電影院中甚至準備了「《大法師》嘔吐袋」。[46]由於Blair收到死亡威脅,影片發行6個月華納僱傭了保鏢保護她[16]

榮譽

奧斯卡金像獎

《大法師》於1973年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這也是恐怖電影第一次獲得最佳影片提名。[47]在第4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法師》獲獎兩項(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音效獎)。[48]

影片共獲得如下獎項提名(加粗字體為獲獎獎項)

  • Academy Award for Writing Adapted Screenplay 最佳改編劇本獎 – William Peter Blatty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最佳音效獎– Robert Knudson 和 Chris Newman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 最佳影片 – William Peter Blatty and Noel Marshall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ress 最佳女主角 – Ellen Burstyn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最佳男配角 – Jason Miller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最佳女配角 – Linda Blair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 – William Friedkin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y 最佳攝影 – Owen Roizman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ilm Editing 最佳剪輯– Norman Gay
  • Academy Award for Best Art Direction 最佳藝術指導 – Bill Malley and Jerry Wunderlich

金球獎

《大法師》在1973年共獲得金球獎全部七項提名。在第31屆金球獎頒獎晚會上,本片獲獎四項: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最佳劇情片 – Drama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 – William Friedkin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最佳女配角 – Motion Picture – Linda Blair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編劇 – William Peter Blatty

本片獲得的另外三項提名: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最佳女主角 – Motion Picture Drama – Ellen Burstyn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最佳男配角 – Motion Picture – Max von Sydow
  • Golden Globe Award for New Star of the Year 年度新星 – Actress – Linda Blair

國家圖書館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AFI百年百大電影 – 提名[49]
  • AFI's 100 Years...100 Thrills 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 – 第三位
  • AFI's 100 Years...100 Heroes and Villains: Regan MacNeil –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 - 反派 - Regan MacNeil - 第九位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 – "What an excellent day for an exorcism." [50]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AFI百年百大電影(十周年紀念版)– 提名[51]

文化內涵

《大法師》作為恐怖片的傑出代表在電影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影片蘊含著超出電影本身的深刻社會文化內涵[52]

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披頭四樂團為代表的抨擊傳統的流行文化開始在西方盛行,並對整個社會的思潮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從此,人們開始懷疑基督教所宣揚的傳統價值觀,甚至懷疑宗教本身。「上帝死了嗎?」這樣的問題又一次被人們廣泛提及。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各種社會衝突與負面事件頻繁發生。1965年,洛杉磯瓦茨區爆發了震動美國黑人騷亂;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已越來越令人麻木;1967年夏天從舊金山開始席捲全美,宣傳嬉皮士文化和個性解放的「愛之盛夏」運動對於和平和關愛的呼喚迅速滑落為犬儒主義,過度追求精神解放和不確定現實之間的衝突反而使得毒品、犯罪和精神疾病不斷能加;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各種衝突犯罪不斷發生;1972年水門事件爆發,總統陷入政治醜聞。這幾年間,美國像是經歷著一場噩夢,整個社會似乎像是在被惡魔所控制。

在「美國夢」中,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人類社會都能不斷接近完美,而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社會現實讓越來越多的人對此失去了信心[53]。對美國政治、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懷疑導致了社會的文化恐慌,與其形成鮮明對立的固有的道德觀念開始被遺棄,人們開始越發懷疑上帝的存在。這種思潮被那一時期的音樂人和電影人反映在了作品中,就產生了《大法師》這類主題的電影。

《大法師》最令人感到恐怖的一點是人們對於這種超自然的惡魔附體似乎無能為力。面對真實生活中的犯罪案件人們可以求助於警方,而影片中的惡魔附體令人們幾乎完全無法抵禦。電影是虛構的,但它激發了人們深藏在潛意識中對於真實生活類似事件的恐懼。

面對危機,人們面對著科學還是宗教的選擇。在現代醫學對於小女孩的詭異以至於恐怖的症狀完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母親只求助於自己原本並不信任的宗教儀式。影片做出的這種選擇,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現代科學,特別是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虛的反思。突出精神與信仰的重要力量,是影片想要傳達的一個重要主題。

本片最早的觀眾往往在被恐怖情節所震懾之後[54],對影片的主題做出邪惡戰勝正義的消極理解,其實這是對本片主旨的一種誤讀。隨著影片的情節進入高潮,神父與惡魔的鬥爭越發殘酷,梅林神父的死讓觀眾更加恐懼——惡魔是否會一直瘋狂下去?所謂的代表正義的上帝能否還在庇護著他的信徒?

最終,人們贏了,正義的精神力量贏了。在卡拉斯神父誘使惡魔離開小女孩而進入自己的身體的時刻,一種幾乎超人的力量使得神父短時間內控制住了自己的身體並跳出窗外,與惡魔同歸於盡。正如耶穌之死,卡拉斯神父這種自我犧牲的壯舉拯救了小女孩,也拯救了自己的靈魂。小女孩恢復了正常,母女二人告別過去的記憶開始了新的生活,影片的結局向人們傳達了一個積極的信息——惡魔縱然瘋狂,在與其的鬥爭中有人會受苦,有人會犧牲,但惡魔並不會永遠控制人們,大法師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上帝真的存在,上帝仍然在關愛著世間,庇護著正義。通過精神力量的勝利,《大法師》回答了「上帝死了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這宣告了一種叛逆思潮的結束。邪惡不會最終獲勝,人類可以掌控社會的發展進步,可以讓世界充滿善良和正義。相信道德與精神,相信人間的至善,這就是影片最為重要的積極主題。

參考

  1. ^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The Exorcist. The Numbers. [December 2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2. ^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The Exorcist. Box Office Mojo. [December 2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2). 
  3. ^ Cinema of the occult: new age, satanism, Wicca, and spiritualism in film. Rosemont Publishing & Printing Corp. December 31, 2008 [April 4, 2010]. ISBN 978-0-934223-9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Blatty's novel was loosely based on an actual exorcism, and the producers of Possessed claim the film is closer to the "real" story. 
  4. ^ Dimension Desconocida. Ediciones Robinbook. 2009-04 [April 4, 2010]. ISBN 978-84-9917-0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La inspiración del exorcista La historia de Robbie Mannheim es un caso típico de posesión, y es la que dio vida a la película El Exorcista. 
  5. ^ Layton, Julia. Science.howstuffworks.com. Science.howstuffworks.com. 2005-09-08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8). 
  6. ^ Allmovie.com. Allmovie.com. 2005-09-09 [2012-08-02]. 
  7. ^ Ascher, Rebecca. Entertainment Weekly, "The 25 Scariest Movies of All Time". Ew.com. 1999-07-23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8. ^ Movies.com, "Get Repossessed With the Exorcist Movies". Movies.com. 2010-08-27 [2012-08-02]. 
  9. ^ AMC Poll: The Exorcist Scariest Movie. Multichannel News. October 23, 2006 [November 30,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7). 
  10. ^ 'Empire Strikes Back' among 25 film registry picks. [December 28,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31). 
  11. ^ Barnes, Mike. 'Empire Strikes Back,' 'Airplane!' Among 25 Movies Named to National Film Registr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December 28, 2010 [December 28,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30). 
  12. ^ Feeling Devilish? Try The Exorc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rangemag
  13. ^ Warner Bros.,The Sound of Silence.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date = 1973|accessdate =2000
  14. ^ TNR.com[失效連結]
  15. ^ Scholarisland.org. Scholarisland.org. 1963-12-20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16. ^ 16.0 16.1 Friedkin's – The Exorcist. Thefleshfarm.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17. ^ Youtube.com.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6). 
  18. ^ Deadlink[失效連結]
  19. ^ Deadlink. USA Today. January 19, 2001 [2012年11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28日). 
  20. ^ The Exorcist 25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 Timewarner.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21. ^ 'The Exorcist' Miniseries Reteams Original Writer/Director?. [2012-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22. ^ Cemetery Dance #62: The William Peter Blatty special issue shipping now!. Cemeterydance.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2). 
  23. ^ Blu-ray.com. Blu-ray.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24. ^ The Exorcist Announced on Blu-ray. Blu-ray.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25. ^ Full Blu-ray Details to Make Your Head Spin – The Exorcist. DreadCentral. [2012-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26. ^ The Exorcist releasing on Blu-ray in October 2010. Morehorror.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27. ^ Travers, Peter and Rieff, Stephanie. The Story Behind 'The Exorcist', Pg. 149, Signet Books, 1974. ISBN 978-0-451-06207-9
  28. ^ Kauffmann, Stanley. New Republic review reprinted in The Story Behind 'The Exorcist', written by Peter Travers and Stephanie Rieff, pgs. 152–154, Signet Books, 1974. ISBN 978-0-451-06207-9
  29. ^ The Exorcist. Variety. January 1, 1973 [November 3,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30. ^ Dante, Joe. Castle of Frankenstein, Vol 6, No. 2 (Whole Issue #22), pgs. 32–33. Review of The Exorcist
  31. ^ Canby, Vincent. New York Times review reprinted in The Story Behind 'The Exorcist', written by Peter Travers and Stephanie Rieff, pgs. 150–152, Signet Books, 1974. ISBN 978-0-451-06207-9
  32. ^ Sarris, Andrew. Village Voice review reprinted in The Story Behind 'The Exorcist', written by Peter Travers and Stephanie Rieff, pgs. 154–158, Signet Books, 1974. ISBN 978-0-451-06207-9
  33. ^ Landau, Jon. Rolling Stone review reprinted in The Story Behind 'The Exorcist', written by Peter Travers and Stephanie Rieff, pgs. 158–162, Signet Books, 1974. ISBN 978-0-451-06207-9
  34. ^ Morrow, James. The Exorcist: In Three Parts. The New York Review of Science Fiction (Pleasantville, N.Y.: Dragon Press). January 2012, 24 (281): 15. ISSN 1052-9438. 
  35. ^ The Exorcist" (1973). Rotten Tomatoes. [November 3,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3). 
  36. ^ The Official Site of Gene Siskel. Cmgww.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37. ^ Scorsese, Martin. 11 Scariest Horror Movies of All Time. The Daily Beast. October 28, 2009 [November 1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38. ^ Empireonline.com. Empireonline.com. 2006-12-05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39. ^ The Best 1,000 Movies Ever Mad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9, 2003 [May 2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2). 
  40. ^ Gebert, Michael. The Encyclopedia of Movie Awards (listings of 'Box Office (Domestic Rentals)' for 1974, taken from Variety magazine), pg. 314, St. Martin's Paperbacks, 1996. ISBN 978-0-668-05308-2. "Rentals" refers to the distributor/studio's share of the box office gross, which, according to Gebert, is normally roughly half of the money generated by ticket sales.
  41. ^ 41.0 41.1 The Exorcist. Box Office Mojo.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May 1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42. ^ All Time Box Office Adjusted for Ticket Price Inflation. Box Office Mojo.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May 1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8). 
  43. ^ Shay, Don.Dick Smith--50 Years in Make-up (PDF). Cinefex. 1995-06 [2012-11-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07). 
  44. ^ Kermode, Mark. Exorcist.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7.
  45. ^ :: rogerebert.com :: Reviews :: The Exorcist (xhtml). Rogerebert.suntimes.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46. ^ Screen shockers | Independent, The (London) | Find Articles at BNET.com. Findarticles.com.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47. ^ The 46th Academy Awards (1974)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ugust 2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2). 
  48. ^ NY Times: The Exorcist. NY Times. [December 29,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49.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Nominees (PDF).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6). 
  50.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 Nominees (PDF).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6). 
  51.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allot (PDF).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7-25). 
  52. ^ John W. Whitehead,Who's Afraid of The Exorcist.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6). From Gadfly, October 1998
  53. ^ Paul Rennie,Poster service: The Exorcist -- Dark and light, silhouette and rain all speak of the moral anxiety plaguing the US in the early 70s.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5). .|accessdate =August 5, 2008
  54. ^ Klemesrud, Judy. They wait hours -- to be shocked. New York Times on the Webcite. 27 Jan 197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