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寅亮
生平
政和二年(1112年)考取進士乙科,[1]政和八年(1118年)曾任兗州儀曹掾,奏稱岱麓建封院為村僧所占據,請求改為道觀,朝廷允准,並賜觀額為升元觀。[2]後任上虞丞。[3][4]
宋朝遭遇靖康之變後,宋高宗逃到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婁寅亮上疏:「前代的賢臣曾說:『太祖舍其子而立弟,這是天下之大公;章聖皇帝在兒子周王薨逝後,取宗室養在宮中,這是天下之大慮。』仁宗感悟其說,下詔由嗣子英祖入繼大統。太宗一脈就像周文王的子孫,應該為君王,但遭到變故,世系幾乎斷絕。如今有天下的,只有陛下一人而已,陛下克己憂勤,備嘗艱險,年富力強,應該多生皇子,但眼下皇嗣無繼,有識之士寒心。這也許是上天在深切告誡陛下追念祖宗公心的長遠考慮吧?崇寧以來,諛臣們進言,只稱英祖生父濮王子孫為近支親屬,其餘都只稱之為同姓,於是使得太祖之後寂寥無聞,逃散貧困,僅僅形同平民。這恐怕是典祀之禮特厚於近親,違背天意,所以太祖在天之靈不肯眷顧,被金人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二聖沒有迴鑾之期,金人也沒有悔禍之意,中原也沒有安定之日。臣愚鈍不識忌諱,想請求陛下從陛下的兒子輩也就是太祖後裔『伯』字輩中選取賢德之人,視同親王,作為儲君,等皇嗣出生了,再讓他退為藩王,再選擇宣祖、太宗後裔中材武可稱的人,提拔為南班(宋仁宗於南郊大祀時賜皇族子弟的官爵),以備環衛。這樣大概可以上慰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臣本是書生,科舉後二十年頭髮都白了也沒有選調,準備告老還鄉了。我處在卑微的職位卻說了皇家的事,罪當萬死,全憑陛下裁決赦免。」[1][3]高宗讀後感悟,簽書樞密院事富直柔也推薦他。[4]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因為婁寅亮言及宗社大計,召赴行在。婁寅亮入見時又上疏說:「陛下在外逃難六年,備嘗險阻艱難。然而二聖未還,金人未滅,四方未靖,為什麼呢?天意大概是:上天賜給宋朝國祚,太祖不偏愛其子而保住了它,不幸被奸邪誤國所壞,希望嗣君念及先祖,思危而後有所收穫,才能讓國祚長久。臣實在是狂妄,去年上章請求陛下取太祖後裔中賢能者,視同親王,讓他繼位,誤蒙陛下采聽,陛下赦免臣不誅殺。這大概是在天之靈發悟聖心,為社稷打算,不是愚臣所能達到的。伏望宣告大臣執行,他日皇子出生,就讓那個太祖後裔退居清閒官職,不過增加一個節度使罷了。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章聖之慮,上天自然會被陛下的孝悌所感動,兩宮可以回朝,恩澤流於萬世。」宋高宗的伯母宋哲宗皇后孟太后和大臣們也建議高宗立太祖後裔為儲,於是高宗於五月下詔命知南外宗正事選擇年幼宗室入宮養育,最終於次年收養太祖後裔趙伯琮為子,就是後來繼位的宋孝宗。[5][6]六月,高宗令婁寅亮由選人轉為京官,擢升為監察御史。[3][4][7][8]
宰相秦檜因婁寅亮言及宗社大計,又是富直柔所薦,厭惡他,十一月,指使言官彈劾他隱瞞父喪不報不舉哀,下大理寺訊問,結果沒有此事,但高宗仍然下詔免去婁寅亮所居官;[9]婁寅亮仍然因為族父冒占官戶而被罷官送吏部治罪,從此被廢黜不用。[4]後來婁寅亮的家鄉鬧水災,婁寅亮父子都被淹死。[1]
作品
- 《覺印榮禪師塔銘》
評價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