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馬達加斯加語Andrianampoinimerina馬拉加斯語發音:[anˈɖʐianˌmpuʲnˈmerʲnə̥];1745年–1810年)是馬達加斯加伊默里納王國君主。自1787年開始統治伊默里納王國,直至去世。他結束了伊默里納長達77年的內亂,對外積極擴張國土,將馬達加斯加的大片土地置於梅里納統治之下。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在梅里納文化中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幾乎等同於神,他被認為是馬達加斯加歷史上最偉大的軍政領導者之一。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
拉瑪南基若黑那(Ramanankirahina)於1905年左右根據想像繪製的安德里亞納姆波伊尼梅里納的畫像
伊默里納國王
統治約1787年–1810年
前任安德里安扎菲
繼任拉達馬一世
出生1745年
伊卡洛
逝世1810年(64—65歲)
塔那那利佛
安葬1810年
全名
伊姆波阿薩拉瑪·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Imboasalama Andrianampoinimerina)
朝代霍瓦王朝(Hova)
父親安德里阿米阿若毛恩賈卡(Andriamiaramanjaka)
母親公主臘納瓦洛娜安德里安比洛瑪塞娜(Ranavalonanandriambelomasina)
安德里亞馬內洛(LMS, 1869, p.22)[1]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推翻了他的舅舅——伊默里納阿瓦安德安諾(Imerina Avarandrano,伊默里納地區北部)的統治者——國王安德里安扎菲,使自己登上王位。在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登基前,伊默里納阿瓦安德安諾在國王安德里亞馬集納瓦洛納死後近一個世紀常常捲入伊默里納王國的其他三個相鄰的割據政權的衝突中,但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成功的結束了內戰。他在安布希曼加修建堡壘城鎮,作為他的首都,安布希曼加作為馬達加斯加人心目中的聖地,在政治與文化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安布希曼加的藍山行宮保存至今,並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他統一了伊默里納地區後,繼續對外擴張勢力範圍。他成功收服了貝齊寮人斯漢納卡人別扎諾扎諾人巴瓦人的領土。他在位23年,成功統一了伊默里納地區,並且在極大程度上擴張了梅里納人的王國的領土,他一直夢想著統一整個馬達加斯加島。他的兒子兼繼承人拉達馬一世繼承了他的父親的遺願,繼續對外擴張,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基本實現了他父親的遺願[2]

早年生涯

出生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原名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Ramboasalamarazaka,簡稱Ramboasalama),[3]於1745年左右出生在馬達加斯加中部的伊卡洛,他的母親是伊梅里納國王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1730年–1770年在位)的女兒公主臘納瓦洛娜安德里安比洛瑪塞娜(Ranavalonandriambelomasina),他的父親安德里阿米阿若毛恩賈卡(Andriamiaramanjaka)則是一名出自伊默里納北部的阿拉哈馬丁塔尼(Alahamadintany)王國的扎菲馬米(Zafimamy)王室家族的安德里亞納(貴族)。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的舅舅——伊默里納阿瓦安德安諾的統治者——安德里安扎菲被指定為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的繼承人,安德里安扎菲於1770年至1787年統治伊默里納北部地區。[4]

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出生時,戰亂與饑饉襲擾著伊默里納地區。[5]在一個多世紀前,馬達加斯加島中央高原的伊梅里納王國在國王拉蘭博(1575年–1612年在位)至國王安德里亞馬集納瓦洛納(1675年–1710年在位)這段時間內保持著繁榮,不斷對外擴張,國內穩定和諧。可是安德里亞馬集納瓦洛納決定將王國分給他的四個喜愛的兒子,使得梅里納人的王國陷入長達77年的內戰,隨後的統治者無力掌控奴隸貿易與人口迅速增長。[6]梅里納諸王早就期盼收服扎菲馬米家族所統治的阿拉哈馬丁塔尼王國,使國土向北拓展,避免阿拉哈馬丁塔尼王國威脅梅里納人的王國的北部領土。而阿拉哈馬丁塔尼王國的扎菲馬米諸王也期盼著收服梅里納人的王國的領土,使他們的國土向南延伸。作為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為減輕阿拉哈馬丁塔尼-扎菲馬米聯盟向北入侵梅里納人的的王國的威脅的策略的一部分,拉瑪波阿薩拉瑪拉扎卡的父母就這樣進行了一場政治聯姻。雙方達成了協定: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死後,他的兒子安德里安扎菲繼承王位,安德里安扎菲死後,王位傳給安德里阿米洛瑪塞納的外孫,也就是這場政治聯姻所帶來的孩子。[5]兩個王室家族間的聯姻作出了一個和平公正的妥協:這位孩子即位後,兩國將聯合統治。[5]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的扎菲馬米家族先祖在此之前實行內婚制,因此很少摻雜馬達加斯加島最初的移民瓦贊巴人的血統,然而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擁有部分瓦贊巴人的母系血統。這部分瓦贊巴人血統來自國王安德里亞馬內洛(1540年–1575年在位),他是瓦贊巴人的女王拉佛西(1530年–1540年在位)與梅里納丈夫馬內洛(Manelo)的兒子。[7][7]安德里亞納姆波伊尼梅里納出生於馬達加斯加傳統曆法的阿拉哈馬迪月的上弦月期(tsinambolana),這被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他的父母為了使他免受邪靈的糾纏,按照馬達加斯加島習俗,為他取了個賤名——拉姆波薩拉瑪(Ramboasalama;意為「健康的狗」),在兒童時期又改為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Ramboasalamarazaka)。[4]

童年和教育

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在他的父親位於伊卡洛的宮廷中度過了他的童年。[4]他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包括馬達加斯加傳統的棋類遊戲——「迂棋」,這促進了他的智力發展並成功地鍛鍊了他的戰略思維能力。[8]未來將要成為統治者的年輕貴族需要學習馬達加斯加的傳統演說形式——「卡巴利」(Kabary),這是一種格式化的公眾演說形式,每當統治者們公開演講,表示感謝、慰問、譴責時,必須要使用這種演說形式,這甚至關係到統治者的統治將是否成功。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學會在演說中恰當地運用馬達加斯加傳統的的「奧哈博拉納」(ohabolana,即諺語),這將使他們以後可以掌握良好的口才,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對統治者而言極為重要。[9]年輕的梅里納貴族也常常要學習演奏瓦里哈琴(Valiha),這是一種梅里納和扎菲馬米貴族使用的竹管樂器。[10]在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大約十二歲時,他又前往安布希曼加,開始在他的外祖父國王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的宮廷中接受教育。[4]

商人

 
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在安布希曼加的住宅

作為一位年輕人,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參與商業活動,而且他可能也參與了奴隸貿易。[4]在此期間,他作為平民的保護者,贏得了在民眾心目中的威望。他致力於捍衛梅里納民眾免遭薩卡拉瓦人戰士與奴隸販子襲擾並參與反腐敗鬥爭。[4]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人,他並不倚仗自己身為王子的特權,他所具有的獨立自主、氣質高貴、堅韌不拔、有正義感的品質使他在安布希曼加的平民與奴隸中間廣受歡迎。[11]與他廣受歡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眾普遍對他的舅舅安德里安扎菲的統治感到不滿,他被看作是專制而又無能的統治者。安德里亞納姆波伊尼梅里納經常對民眾作出各種政治許諾,這被安德里安扎菲視為對自己的威脅。於是他下令處決他的外甥的支持者,但這是令他更加不得民心。[12]

舅甥衝突

雖然安德里安扎菲最初可能願意信守承諾,將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作為他的繼承人,不過在他自己的兒子出生後,情況似乎改變了,他的妻子說服他不顧自己的父親先前立下的承諾,將他自己的兒子立為繼承人。[13]安德里安扎菲好幾次試圖殺死他的外甥,但每次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都得到了安德里安扎菲的兄弟的提醒,並由此成功躲過一劫。[14]1787年,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42歲時,他們二人之間的矛盾迎來了轉折點:[15]安德里安扎菲決定向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在安布希曼加的住宅派出一批刺客,與以往一樣,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得到了安德里安扎菲的兄弟的提醒。但是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得到並沒有逃離安布希曼加,而是遵循了一位老者的建議,獻祭了一隻公羊以祈求祖先的庇護。這位老者隨即召集了十二位德高望重的安布希曼加本地人以及三十位士兵,按照安德里安米比洛馬塞納先前的承諾,擁護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登基,推翻安德里安扎菲。[16]此次政變成功後,拉姆波薩拉瑪拉扎卡正式採納了新的執政名: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Andrianampoinimerina,意為「伊默里納心靈之主」)。從此史料記載中便以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稱呼他。[15]安布希曼加的居民紛紛宣布擁戴安德里亞納姆波伊尼梅里納。[16]

安布希曼加的居民紛紛宣布擁戴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而安德里安扎菲召集了來自他的家鄉埃拉費(Ilafy)的隊伍,以此與安布希曼加的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勢力相對抗。雙方都裝備了矛與火器。在馬里提南普納(Marintampona)的初次戰鬥中,埃拉費軍戰敗了;雙方在阿姆波里洛哈(Amboniloha)再次發生戰鬥,這場戰鬥發生在夜間,並且雙方不分勝負。清晨時分,安德里安扎菲帶領部隊行進到阿諾西(Anosy)北部,雙方再次爆發了一場持續兩天的戰鬥。埃拉費軍在戰鬥中敗北,他們撤退回村中,並且決定轉而投向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擺脫安德里安扎菲的統治。人們勸安德里安扎菲前往安塔那那利佛和阿拉索瓦(Alasora)尋求盟友支援,但在他離開後,人們又關閉城門,表示他們決定遵從當初安德里亞馬集納瓦洛納的承諾,棄暗投明,擁護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登基。此時的安德里安扎菲只得四處尋求支援以重登王位,他前往安塔那那利佛、安博希佩托、阿拉索瓦、阿諾希扎托試圖求得援助,但每次他都被拒絕。[17]1787年,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納逮捕並流放他的舅舅後,雙方的衝突宣告結束。關於安德里安扎菲的死因,說法不一,有說法說他在流放中死去,有說法說他被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的擁護者殺死。[18]

參考文獻

  1. ^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編). Fruits of Toil in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London: John Snow & Co. 1869: 22 [12 September 2016]. 
  2. ^ J·米德爾頓 著; 楊永瑞 譯. 马达加斯加的麦利那人. 《民族譯叢》. 1982, (1): 60. CNKI TRIB198201012 . 
  3. ^ Ade Ajayi 1998,第413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Rich 2012,第229-230頁.
  5. ^ 5.0 5.1 5.2 Callet 1908,第49頁.
  6. ^ Ogot 1992,第877頁.
  7. ^ 7.0 7.1 Raison-Jourde 1983,第182頁.
  8. ^ Rabedaoro 2010,第11頁.
  9. ^ Domenichini-Ramiaramanana 1983,第499頁.
  10. ^ Schmidhoffer, August. Some Remarks on the Austronesian Background of Malagasy music (PDF). Working Paper.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17). 
  11. ^ Callet 1908,第80-86頁.
  12. ^ Callet 1908,第70頁.
  13. ^ Callet 1908,第75, 79頁.
  14. ^ Callet 1908,第75頁.
  15. ^ 15.0 15.1 Berg, Gerald M. Sacred Acquisition: Andrianampoinimerina at Ambohimanga, 1777-1790.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88, 29 (2): 191–211. JSTOR 182380. doi:10.1017/S002185370002363X. 
  16. ^ 16.0 16.1 Callet 1908,第76-77頁.
  17. ^ Callet 1908,第84-86頁.
  18. ^ Callet 1908,第87-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