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軍事博物館

法国巴黎的博物馆

巴黎軍事博物館(法語:Musée de l'Armée)是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七區的一座國立軍事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就是榮軍院。博物館創建於1905年,由兩座博物館合併而成[1]。博物館分為七個展示區,展品橫跨自上古時期至20世紀。

巴黎軍事博物館
榮軍院,即博物館廳舍
成立1905年
地址 法國巴黎第七區129 rue de Grenelle, 75007
坐標48°51′25″N 2°18′46″E / 48.85694°N 2.31278°E / 48.85694; 2.31278
類型美術館
古蹟
軍事博物館
參觀人數1,252,095 (2019), 1,071,072 (2022)
公共運輸榮軍院站
瓦雷納站
拉圖爾-莫布爾站
榮軍院站
網站musee-armee.fr
地圖
地圖

法蘭西軍事博物館位於榮軍院內,由法國國防部管轄。榮軍院內中的聖路易教堂、圓頂教堂及拿破崙一世陵墓均為法蘭西軍事物館的一部分。軍事博物館館藏涵蓋中世紀至當代的歷史,藏品包括歷代法國國王的盔甲和武器、寶劍、戰炮、軍服、畫作、攝影作品以及法國重要歷史人物的個人物品,如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蒂雷納子爵戴高樂將軍等。

法蘭西軍事博物館雖然名為「軍事」博物館,但實則上是一座法國乃至歐洲歷史及藝術博物館。博物館館藏逾50萬件,但許多館藏與戰爭並無直接關聯,主要是過往皇室貴族的收藏和賞玩之物,或外交贈禮。

作為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兩次世界大戰展廳、戴高樂將軍紀念館,是法國中小學生學習兩戰歷史的地方。2015年,博物館26%的參觀者為法國中小學生,博物館因而開設多條教育路線及體驗工作坊給青少年觀眾[2]

法蘭西軍事博物館館藏[3]

 
武器細節

古代盔甲及兵器(中世紀至1643年)展廳[4]

古代盔甲及兵器展廳是全球現存三大古代兵器庫之一。

阿森納(Arsenal)長廊是兵器庫所在,博物館保留了昔日兵器庫的氛圍。兵器牆上設玻璃窗戶,讓觀眾得以從外窺內部大量的盔甲,展品數量達2500件套。

館內的參觀路線按年代順序設計,貫騎士年代、法王聖路易(1214-1270)到路易十三(1610-1643)時代,其中珍寶庫展出法國和外國國王所穿的盔甲,包括法國史上最重要國王之一費朗索瓦一世的高大盔甲;其他主題展廳包括土耳其小展廳中東及遠東展廳、歐洲展廳,展出歐亞各國,包括中國以內的古代盔甲和兵器、日本的漆甲等。

 
展廳帝國時期的騎兵

路易十四至拿破崙三世(1643年—1871年)展廳[5]

近代史展覽館藏品數量眾多,其中陳列著普通軍服或華貴禮服、法國及外國軍團的裝備、兵器、鞍具、勳章、裝飾、軍旗、歷史人物小雕像、樂器、小型火炮及歷史偉人的個人物品。此外,展廳還展出一系列以歷史大事件為主題的近代繪畫精品,介紹法國軍事、政治、社會及工業歷史,史上重大戰役及軍旅生活,技術及兵法的演變,歷史偉人的事績等。

展館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有關路易十四建立聽命於國王的常規軍,內閣著名軍事家蒂雷納子爵沃邦、和盧福瓦侯爵對軍隊的改造和優化,使法國軍隊在17世紀成為世界最頂尖的軍隊。

第二部分由1789年至1815年,以各種館藏以及多媒體設備重現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各大戰役,分析拿破崙的興起與消亡,部分展品闡述了當年一場場艱苦戰役和軍旅生活。展品包括拿破崙一世及其將領的私人物品。

19世紀中後期部分,講述了重要的軍事衝突,如以及普法戰爭及巴黎圍城等。此部分展廳設語音及多媒體教學設備,以生動的方式重現各重大戰役,當時軍事戰術、士兵陣營、軍事技術的發展以及軍隊生活等。

 
奇異陳列室的小兵人偶

奇異陳列室[6]

2015年底新設的展廳,由三個陳列室組成。一個展示各種造形獨特的軍隊樂器,另一個迷你小人偶室展出逾5000個小人偶,有巡遊的士兵、戰馬、不同場景中的皇室成員等,還有迷你火炮典藏室。

兩次世界大戰(1871年—1945年)展廳[7]

兩次世界大戰展廳為了讓未經歷戰爭的一代了解兩戰陰影濃罩下的時代,以及這兩場國際糾紛的起源和關鍵。展出逾千件(套)文物,包括文件檔案、二戰當時的證物、電影、攝影作品、畫作、軍備、士兵的日用品及制服,部分文物屬於當時的名帥。

 
戴高樂紀念館展覽廳

戴高樂紀念館[8]

戴高樂將軍(1890-1970)為法國國家元首,第五共和國的創立人。軍事博物館自2008年起新設一館以紀念這位在二戰時期,號召法國人民爭取自由及復國的領袖。紀念館的展場設計銳意以多媒體形式展示戴高樂將軍的政治生涯及個人經歷。

觀眾追入紀念館前,可以免費領取語音導覽設備,聽取講解及各種歷史語音資料。場內設有大量互動裝置。在展廳最後一部分,設有一多屏幕劇院,播放時長25分鐘的戴高樂將軍的生平紀錄片。

 
圓頂教堂-拿破崙一世陵墓
 
圓頂教堂

法蘭西軍事博物館-圓頂教堂拿破崙一世陵墓

圓頂教堂拿破崙一世陵墓屬法蘭西軍事博物館一部分。榮軍院南側,矗立著一座金色圓頂教堂,建成於1706年。

圓頂教堂最初是路易十四授意建造的,以便能與士兵出席彌撒。1676年,路易十四的國防大臣盧福瓦侯爵(Louvois)委任建築師儒勒‧哈杜安‧孟薩爾(Jules Hardouin Mansart)在榮軍院內建造一座教堂。礙於皇家禮制,國王以及他的士兵須從不同入口進入教堂。為了做到讓國王以及他的士兵同時、同場出席彌撒,建築師孟薩爾設計了一座皇家教堂「圓頂教堂」及一家軍人教堂「聖路易教堂」,在建築師匠心設計下,兩座教堂融為一體,似合似離。

教堂內地面由大地石鋪成,莊嚴精美的雕像及油畫作雕飾,亦有不少代表路易十四皇權的象徵及雕塑。教堂的穹頂由兩組壁畫構成。中心部分由路易十四年代著名畫家拉·福薩(Charles de La Fosse)所繪的壁畫,象徵了當時君權神授的思想。中心周圍一組十二幅壁畫,高達四米,繪畫了耶穌十二門徒。圓頂教堂金色的穹頂高達110米,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巴黎最高的建築。

圓頂教堂同時是法國傳奇將軍及君主拿破崙一世的長眠之地。

 
最著名的拿破崙畫像之一

拿破崙‧波拿巴,中國人大概都聽過他的名字。他曾這樣總結他的人生:「我的一生就如一部小說,曲折起伏」(« Quel roman que ma vie ! »)。這部小說的開端在法國南面的科西嘉島,他1769年的出生地,結局是1821年死於聖赫倫那島,非洲大陸以東、大西洋中心的一座孤島,中間的情節──短短五十年間,顛覆歐洲大陸。

拿破崙‧波拿巴,24歲就升為將軍,戰功彪炳,出征義大利及埃及皆凱旋而歸。法國大革命初,歐洲各君主制國家組成的聯軍入侵法國,拿破崙成功將其擊退,捍衛法國大革命。他其後於1799年發動政變,終結演變成血腥屠殺的法國大革命,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他1804年五月稱帝,建法蘭西第一帝國,12月在巴黎聖母院加冕成帝。

拿破崙很尊重他的士兵,士兵們給他取綽號為「小伍長」。法革期間,拿破崙歷戰沙場,練就一支老練的軍隊:快速、精準、精心備戰、通傳有序,每次出擊都以完全剿滅敵人為目標,多次勝利使拿破崙被公認為當時最佳軍事戰略家。

拿破崙在創立帝國第二年,1805年隨即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建設,他創立了拿破崙法典,至今仍是法國法律體系的架構原型,他建立高中教育、建設公路等,1805年至1812年期間,他在完善社會和法律上所作出的貢獻,並不遜於他軍事上對法國及歐洲的深遠影響。

對於後人,拿破崙的形象無疑是複雜的:他既是軍事將領又是維持和平之人,既是軍事戰略家又是立法者,既是專制君主又是擁護自由的英雄;大革命的拯救者及終結者;在他模稜兩可的面目中又誕生了拿破崙一生令人嘆服的政治成就。今天,拿破崙以其亂世時拯救者,魅力與傳奇並重的國家元首的形象載入史冊。

拿破崙逝世後,於1861年遷葬於榮軍院為其建造的的陵墓內。

為了修築拿破築墓,圓頂教堂向下挖空了六米,以放置拿破崙高5米,長4米,以石英岩打造的石棺,周圍飾以十二尊大型的勝利女神像,每一尊代表了拿破崙一次重大軍事勝利。

今天在圓頂教堂內,除了拿破崙一世的遺骸,其兒子(小名「小鷹」)、拿破崙的兄弟們約瑟夫、傑羅姆、以及蒂朗、沃邦、福克和利奧泰等著名軍事人物也安息在此。

其他博物館

榮軍院內另有立體地圖博物館及法國解放勳章博物館。立體地圖博物館由法國文化部管轄。

法國解放勳章博物館[9]

法國解放勳章博物館是紀念解二戰時期解放勇士的重要紀念館,他們為解放納粹德國占據下法國不斷抗爭,甚至犧牲。二戰勝利後,戴高樂將軍於1940年創立法國解放動章,勛位僅次於勛位最高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此勳章僅頒給早期加入抗戰的勇士。解放勳章博物館,展出2000多件文物及檔案,圍繞「自由法國」「法國抵抗運動」以及「集中營關押」三大主題,揭示受勛的法國解放勇士的抗爭經歷。

立體地圖博物館[10]

立體地圖博物館為觀眾展現28座法國具防禦工事城市的模型,部分模型可追溯到1668年,最晚的1875年,有兩百年之久,極具歷史價值。這些模型不乏著名的法國城市,如聖米歇爾山。是當時制定軍事戰略的重要工具,也是當時國家了解自己領土的證明。館內提供當代的空中俯瞰圖作對照,照片和模型的相符度很高,可見當年測量技術非常精準。

教育及中文多媒體導覽設備

 
通過多媒體導覽機參觀盔甲展覽廳

軍事博物館投入大量的資源開發各種導覽工具,如專門針對青少年觀眾的中文教育課件。中國的家長和小孩子、歷史愛好者都可以參觀前自行印好這些材料,以更有趣的方式認識博物館的珍藏、法國歷史。在中文的導覽設備方面,視聽導覽設備詳細介紹藏品,並提供多條以專題或時間順序設計的參觀路線。2015年開發的圓頂教堂互動式導覽,結合實景加強技術,依觀眾所選路線進行導覽,解釋教堂的建築、藝術裝飾以及拿破崙陵墓。大人小孩兒都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參觀。

參考資料

  1. ^ Musée de l'Armée - Hôtel national des Invalides. [17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2). 
  2. ^ Musée de l'Armée. Rapport d'activité 2016. Rapport d'activité 2016. 
  3. ^ Musée de l'Armée. Rapport d'activité 2016. Rapport d'activité. 
  4. ^ Musée de l'Armée. DÉPARTEMENT ANCIEN, ARMURES ET ARMES ANCIENNES XIIIE – XVIIE SIÈCLE.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 
  5. ^ Musée de l'Armée. DÉPARTEMENT MODERNE, DE LOUIS XIV À NAPOLÉON III, 1643 - 1870.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1). 
  6. ^ Musée de l'Armée-Les Invalides. LES CABINETS INSOLITES.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7. ^ Musée de l'Armée - Les Invalides. DÉPARTEMENT CONTEMPORAIN, LES DEUX GUERRES MONDIALES 1871 - 1945.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8. ^ Musée de l'Armée --Les Invalides. HISTORIAL CHARLES DE GAULLE.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9. ^ Musée Ordre de la Libération. LE MUSÉE et les collections.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5). 
  10. ^ Musée Des Plans et reliefs. Les plans-reliefs comme outils de défense stratégiques.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