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沙·查特吉

印度学者

帕沙·查特吉(英語:Partha Chatterjee,1947年11月5日),印度學者,政治學者,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劇作家[2]

帕沙·查特吉
Partha Chatterjee
পার্থ চট্টোপাধ্যায়
出生 (1947-11-05) 1947年11月5日77歲)[1]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居住地 印度加爾各答
 美國紐約
母校加爾各答大學管轄區學院
羅切斯特大學
機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
知名作品誰的想像共同體
學派後殖民主義
主要領域
民族主義
著名思想
庶民研究

加爾各答人。1997年至2007年,任加爾各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和南亞研究名譽教授[3]。其同時也是教授和屬下研究集體的成員[2]

教育背景

查特吉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下屬的管轄區大學,並在1967年和1970年分別取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此後於1972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其父Santosh Chatterjee曾是加爾各答大學的政治學教授。

主要理論

查特吉對民族主義政治宣傳持批判態度,尤其是他稱為「民族偶像」的概念,因為國家利用了這些歷史象徵來達成灌輸大眾的目的。例如本來對民族主義持批判態度,但卻反之成為印度民族象徵的泰戈爾,以及國家的象徵性建築泰姬陵德里紅堡。除了以上人或物以外,也包括印度大眾文化,包括寶萊塢,影星沙魯·可汗,和板球明星沙欽·騰都卡[4]

查特吉最為人知的研究是「庶民研究」,提出了「政治社會」這一新的理念,他稱之為「非資本管理的空間」,由農民、農民工、手工業者、城市攤販等「弱勢群體」組成。查特吉認為,這個群體在國家架構中被忽視,甚至被認為是「非法」的存在,但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有很重要的經濟功能,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廉價、低水平但不可或缺的服務[4]

2009年,查特吉獲得了第20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

著作

英語

  • The Black Hole of Empire (2012) ;中文題《帝國的黑洞》
  •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 (2011)
  •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2004)
  • A Princely Impostor? The Strange and Universal History of the Kumar of Bhawal (2002)
  •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1993);中文題《民族國家及其碎片》
  •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1986)[2]

漢語譯作

孟加拉語

評論書籍

戲劇

  • Ramnidhi (1985)
  • Ajker Hajabarala (1995)[5]
  • Chokher Bali (Sand in My Eye) (2016)

軼事

  • 查特吉嗜好喝茶,總是喝不慣咖啡。
  • 查特吉同時也是劇作家,是莎士比亞的忠實愛好者。他曾用孟加拉語著有許多劇本,又曾將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改編成了印度話劇搬上舞台,取名《夢中獲知》。這部話劇最近被年輕的印度劇作家重新包裝再次演出,去掉了查特吉版本中對於印度社會現實批判的部分,還換了一個新的名字《夢啊夢》。查特吉很不喜歡新版本的演出,他覺得「太迎合大眾,太過於簡單了」[4]

拓展閱讀

參考文獻

  1. ^ Chatterjee, Partha. Curriculum Vitae (PDF). [5 June 2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20). 
  2. ^ 2.0 2.1 2.2 Faculty page: Partha Chatterjee. Middle Eastern, South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www.columbia.edu. [5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英語). 
  3. ^ Centre for Social Sciences, Calcutta. www.cssscal.org. [5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 
  4. ^ 4.0 4.1 4.2 李邑蘭. “我想让泰戈尔从偶像位置走开”帕沙·查特吉的“国家偶像”研究. 南方周末. 2010-11-03 [202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9) (中文(簡體)). 
  5. ^ Westheavens | 查特吉,帕沙. westheavens.net. [202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