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
康斯坦丁·格奧爾基耶維奇·帕烏斯托夫斯基(俄語: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ич Паустовский;1892年5月31日—1968年7月14日),又譯保斯托夫斯基,俄國、蘇聯作家,以探索作家創作活動的《金薔薇》一書著稱。
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1892年5月31日|||||
逝世 | 1968年7月14日 蘇聯莫斯科 | (76歲)|||||
獎項 |
| |||||
簽名 |
早年
帕烏斯托夫斯基生於莫斯科,祖先是扎波羅熱的哥薩克,但從曾祖時起就已以種地為生。他父親在鐵路上作統計員,性格上卻是個「幻想家」,自尊心很強、性情急躁而善良,不能和上司和睦相處,使得帕烏斯托夫斯基家總是無法在一個地方定居[1]。媽媽是個糖廠職工的女兒,處事果斷乃至固執己見[2]。
帕烏斯托夫斯基在烏克蘭鄉下和基輔長大,1902年進入基輔第一中學學習,喜歡讀《萬有文庫》,從中了解到都德、狄更斯和塞萬提斯等人的作品,對亞歷山大·格林的海洋小說特別感興趣[3],並認識了後來也成為著名作家的布爾加科夫。1906年帕烏斯托夫斯基的父親突然辭去工作離家而去,家中只得靠變賣物品和他作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1909年父親去世。
開始文學創作
帕烏斯托夫斯基最先喜歡創作詩歌,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現自己寫的詩徒具形式,改為通過小說來記錄自己的生活經歷[4]。1911年是他在基輔第一中學的最後一個學期,他在《火光》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水上》。1912年他考入 基輔大學自然歷史系。1914年轉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帕烏斯托夫斯基輟學,先當電車司機,後志願參加醫療列車的救護隊。1915年中他所在的醫療部隊經過波蘭和白俄羅斯撤退。在他的兩個兄弟犧牲之後,他回到莫斯科的母親身邊。秋天起,他先後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和尤佐夫卡的冶金工廠當工人(今烏克蘭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頓涅斯克)。1916年他在塔甘羅格鍋爐廠當工人,後去塔甘羅格漁業合作社當漁業工人,並在那裡寫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想家》。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他返回莫斯科擔任記者。十月革命後留報社工作,常列席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曾多次聽到列寧的演說。後來他去基輔參加了紅軍,復員之後,他曾到敖德薩的《海員報》工作。與他同事的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和詩人的卡達耶夫、伊里夫、巴別爾、巴格里茨基等人[5]。離開《海員報》後,他在羅斯塔斯社(塔斯社的前身)擔任編輯。帕烏斯托夫斯基性好漫遊,將漫遊視作「到生活中去,熟悉生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的方式」,每次旅行之後都會寫出作品[6]。1925年,他的短篇小說集《相逢的船》出版,沒有引起文壇的注意,之後的長篇小說《亮閃閃的雲彩》也反響甚微。
創作成熟期
1932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卡拉-博加茲海灣》。當時蘇聯準備在黑海沿岸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興建化工廠,這個融合了人類改造自然過程和當地的風土人情中篇符合了改造自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主旋律,轟動一時。1933年他響應高爾基寫工廠史的號召,完成了傳記小說《夏爾·朗賽韋的命運》,以一名拿破崙軍隊的軍官被俄軍俘獲後,在一座重工業工廠內所度過的餘生為主線,反映了這個工廠的歷史。之後幾年,他寫了一系列傳記作品,如描寫俄羅斯風景畫家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和烏克蘭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的同名小說。
1934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科爾希達》,描繪排乾沼澤地的艱苦過程;兩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黑海》,主題同樣是改造沼澤地的努力,這兩部小說和《卡拉-博加茲海灣》一起組成了帕烏斯托夫斯基創作中的「南方」系列。1938年帕烏斯托夫斯基發表了由三篇小說組成的《北方故事》,構成了他創作中的「北方」系列,第一篇寫十二月黨人的起義,第二篇寫十月革命,第三篇寫現當代。
除了「北方」和「南方」系列以外,帕烏斯托夫斯基創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是他的「梅曉拉」系列,包括有《森林的故事》《野薔薇》《煙雨霏霏的黎明》等散文。梅曉拉是莫斯科東南遠郊處一個遍布森林,有不少湖泊的地方。帕烏斯托夫斯基常住在這裡的村子裡,和當地質樸的俄羅斯人民打交道。他的「梅曉拉」系列淡化矛盾衝突,而是通篇洋溢著抒情氣氛和詩的意境,描繪出大自然的風光美和當地俄羅斯人純樸地心靈,即帕烏斯托夫斯基強調自己散文具有的「浪漫情調」[6]。
《金薔薇》與《一生的故事》
帕烏斯托夫斯基曾長期在高爾基文學院散文講習班講授寫作技巧和心理學。後來他想將講課內容寫成題名《鐵玫瑰》的一本書,但被蘇德戰爭打斷。五十年代他重拾這一寫作計劃,將書易名為《金薔薇》。1955年,蘇聯《十月》雜誌第九和第十期連載了《金薔薇》。同年出版了單行本。
「金薔薇」一名來自集中首篇《珍貴的塵土》,《珍貴的塵土》講述了一位退伍的老兵為了製作給心愛人的禮物,為作坊打掃灰塵,從灰塵中篩選出一粒粒金粉,最後打造成了一朵金薔薇,但所愛的人已經把自己忘記的故事。帕烏斯托夫斯基在其中寫道:
每一分鐘,每一個在無意中說出的字眼,每一個無心的流盼,每一個深刻的或者戲謔的想法,人的心臟的每一次覺察不到的波動,一如楊樹的飛絮或者夜間映在水窪上的星光—無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們文學家們,以數十年的時間篩取著數以百萬計的這種微塵,不知不覺地把它們聚集攏來,熔成合金,然後將其鍛造成我們的「金薔薇」——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或者長詩。[7]
《金薔薇》共十九篇,通過抒情風格的散文和作家創作的軼事,討論了想像的重要性,細節描寫的功能,人物性格的邏輯性及靈感的由來等問題[2]。帕烏斯托夫斯基自己將《金薔薇》稱為「中篇小說」,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總結作者創作經驗,研究其他作家創作活動,探索文學創作問題的散文集。此後帕烏斯托夫斯基著手寫作《金薔薇》第二卷,進一步探討散文的詩化、旅行對於創作的意義、虛構的意義、文學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但未完成。
後期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長篇自傳體小說《一生的故事》,全書分為《遙遠的歲月》(1946)《動盪不安的青年時期》(1954)《一個未知的時代的開始》(1956)《懷著巨大希望的時期》(1958)《投向南方》(1959-1960)《漫遊的書》(1963)六部,反映了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30年代作者的經歷,是作者對創作歷程和道德、精神內容的思考、探索的總結。在《一生的故事》裡一開頭他還提到要寫一部「虛構的自傳」描寫自己幻想中的一生[1],在全書結尾還強調了這一點,但也未能完成就離世了。
晚年
1950年代中期後,帕烏斯托夫斯基長住在塔魯薩。他創作了一系列反思人與自然關係,號召保護森林的散文。他開始獲得世界級的聲譽,曾出國訪問很多國家。1961年他創辦了《塔魯薩書頁》雜誌,這是少數擺脫當時的文學檢查制度,刊登具有自由思想作家的作品的雜誌,並介紹了一些由於歷史原因不為俄羅斯人民所知的作家如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等人,很快就被禁辦[8]。1966年2月,包括帕烏斯托夫斯基在內的25位蘇聯科學家與藝術家給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寫信,反對重新讚頌史達林的思潮,要求公開史達林的錯誤和罪行。[9]。去世後的1975年,志願者們開始籌建在莫斯科帕烏斯托夫斯基文學博物館,1987年對外開放。在塔魯薩、敖德薩、舊克里米亞等地也有他的舊居博物館。
家庭
參考文獻
- ^ 1.0 1.1 帕烏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非琴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頁
- ^ 2.0 2.1 《金薔薇》前言,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271頁
- ^ 帕烏斯托夫斯基,「亞歷山大·格林」《金薔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271頁
- ^ 帕烏斯托夫斯基,「第一篇短篇小說」《金薔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28頁
- ^ 帕烏斯托夫斯基,「發生在阿勒斯萬格公司的一件事」出自《金薔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25頁
- ^ 6.0 6.1 《煙雨霏霏的黎明》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 ^ 帕烏斯托夫斯基,「珍貴的塵土」出自《金薔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12頁
- ^ 《塔鲁萨书页》杂志介绍(俄文).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9).
- ^ Письма деятелей науки и культуры против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Сталина. [2012-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帕乌斯托夫斯基家庭介绍(俄文).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