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恭(1858年—1924年), 聞遠殷南松江府婁縣人,清末民初官員、學者。

生平

光緒二年(1876年)秀才,光緒十一年拔貢。於光緒十年至十二年間就學於南菁書院,師從黃以周,兼學經學、古學,猶精治《禮經》。曾在松江府中學堂執教,又在姚、韓兩大姓家坐館,以經學負盛名。光緒二十五年被張之洞聘為兩湖書院經學分教。光緒三十三年京師設「禮學館」,纂修《大清通禮》,被徵召為纂修官,分任纂訂喪禮部份。辛亥事變後毅然回家,隱居於小崑山東麓,與祖墓、宗祠為鄰,以讀書著述為業。民國十三年(1924年)江浙戰起,避兵亂至其甥張澤封文權家。九月,病逝於封家。

張錫恭先生,傳黃式三、黃以周之衣缽,致力於溝通漢宋,其學不僅可視為清代喪服學之總結,亦熔鑄程朱理學精義於禮學考辨當中。先生嘗言:「經有十三,吾所治者唯《禮經》;《禮經》十七篇,吾所解者唯《喪服》;注《喪服》者眾矣,而吾所守者,唯鄭君一家之言。吾於學可謂隘矣。雖然,由吾書而探鄭君之義,其於鄭君禮注之意,庶幾其不倍乎?由注義以探禮經,其於周公制服之心,庶幾其不倍乎?由制服以觀親親尊尊之等殺,於聖人之盡倫,或可窺見萬分之一乎?」張舜徽先生稱:「與錫恭同時友善、同為《禮經》之學者,有吳縣曹元忠曹元弼兄弟。曹元忠著有《禮議》,曹元弼著有《禮經校釋》、《禮經學》,而皆不及錫恭之精。」因遭逢世變,先生晚年隱居崑山,築草廬於夏忠節公墓旁,追慕魯兩生、鄭康成之志,專心禮學著述:「陸臺蔓草書誰讀,夏墓松楸德有鄰。」至歸道山前二年始成《喪禮鄭氏學》巨著,可惜因遭逢日寇,未能刊印,手稿大部毀於文革。

《題張徵君遺像》:君不見秦漢之際魯兩生,秉節高蹈辭簪纓。鄙哉叔孫事十主,乃將禮樂干公卿。君不見東漢之季鄭康成,研經兼匯眾說精。道逢黃巾為羅拜,相戒不敢窺其楹。先生束髮治三禮,師承家學舊有聲。晚季辟登禮學館,通喪三季數廷爭。是時邪說競倡亂,中原梟鏡方縱橫。朝士更出叔孫下,屏棄六籍投滄瀛。先生掉頭去不顧,盧墓一紀聊待清。袌遺訂墜老空谷,義熙甲子書春正。一朝賊騎趨谷水,镾天烽火中宵驚。先生聞變遽出走,扁舟飛渡茸南城。渭陽一病臥不起,知交涕洟黃河傾。弦歌故里吊灰燼,遺書零落隨榛荊。吁嗟兮,黃巾寇盡何足論,祗今觀之猶是聖人氓。

乙丑仲春同邑朱運新拜撰,華亭封章炬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