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夫座戰車

FV4101御夫座中戰車(英語:FV4101 Tank, Medium Gun, Charioteer)是英國冷戰初期設計生產的一款中戰車[1]:22。該車以英國陸軍二戰時期的克倫威爾戰車為基礎,在新設計的雙人炮塔內安裝一門QF 20磅炮,大幅提高了反戰車能力。作為一種為皇家裝甲兵增強火力的過渡型裝備,御夫座在英國陸軍的服役生涯相對短暫,而在出口方面則較為成功。中東國家的御夫座戰車參與了包括第三次中東戰爭在內的多次衝突,一直使用至1980年代。

御夫座戰車
Tank, Medium Gun, Charioteer
芬蘭帕羅拉戰車博物館英語Parola Tank Museum收藏的御夫座Mk.7B型
類型中戰車
原產地 英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54年至1980年
使用方英國陸軍
芬蘭陸軍
約旦皇家陸軍英語Royal Jordanian Army
黎巴嫩軍英語Lebanese Armed Forces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生產歷史
生產商羅賓遜-克肖有限公司
製造數量442輛
基本規格 (FV4101)
重量28.5噸
長度6.4米(21英尺)
寬度3.1米(10英尺)
高度2.5米(8.2英尺)
載員3人

裝甲14—64公釐(0.55—2.52英寸)
主武器QF 20磅炮(備彈25發)
副武器7.62公釐同軸機槍(備彈3,500發)
發動機勞斯萊斯流星發動機英語Rolls-Royce Meteor
600匹馬力(450千瓦特)
懸掛改進型克里斯蒂懸掛
作戰範圍150英里(240公里)(公路)
70英里(110公里)(越野)
速度32英里每小時(51公里每小時)

研發生產

 
組裝中的御夫座戰車,可見炮塔後部的退殼口。

1945年9月7日,蘇聯紅軍柏林舉行盛大的勝利閱兵,首次亮相的IS-3重型戰車給西方觀察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而此時的英國皇家裝甲兵正面臨裝備青黃不接的困境:英國陸軍現有主力克倫威爾戰車孱弱的火炮裝甲顯然已無法正面對抗任何蘇制戰車[2]:38,而新型百夫長戰車又還處於改進階段,短期內難以形成戰鬥力。作為應急方案,英國裝甲車輛設計局英語Military Vehicles and Engineering Establishment建議,為克倫威爾換裝百夫長使用的QF 20磅炮,以備大規模動員之需[1]:16

1950年,裝甲車輛設計局英語Military Vehicles and Engineering Establishment開始著手克倫威爾戰車的升級方案。設計局吸取了二戰時期挑戰者巡洋戰車重心過高、機動不足的經驗教訓,將重點放在炮塔設計[3]:27,而車體、引擎、內部布局等則儘可能保持不變,以降低改造成本。整個研製工作於1951年4月結束,同年便完成了一輛原型車。研發初期,該車曾被命名為「FV4101克倫威爾重型反戰車炮」,但很快就於1952年正式定型為「御夫座中戰車」。

所有御夫座都是由戰時生產的克倫威爾戰車改造而來,當時位於柴郡的羅賓遜-克肖有限公司(Robinson & Kershaw Ltd)負責翻新車體,換裝炮塔。原來的克倫威爾Mk.VI、Mk.VII、Mk.VIIw(焊接型車體)和Mk.VIII經過改裝後相應變為御夫座Mk.6、Mk.7、Mk.7w和Mk.8[註 1]。根據火炮型號的不同,每種還可以細分為炮管不帶抽菸器的A型和帶抽菸器的B型。生產工作從1952年6月開始,最後一批約於1954年下線。根據流水號判斷,共有442輛克倫威爾接受了這樣的改造[1]:22

設計特點

 
一輛編號01ZW17的御夫座戰車。

御夫座是克倫威爾戰車反戰車強化型,其總體結構與克倫威爾也大同小異:駕駛室在前、戰鬥室在中、動力室在後。車組乘員由五人減少為三人,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右側,車長和裝填手分別位於炮塔內兩側。原副駕駛的位置改為存放乘員雜物,航向機槍口則被封上。底盤沒有大幅改造,僅將炮塔座圈由57英寸(1.4公尺)加大至64英寸(1.6公尺)以容納全新的炮塔[4]。六邊形的炮塔由軋壓均質鋼板焊接而成,十分高大,比起克倫威爾的炮塔整整高了12英寸(30公分)。炮塔正面、炮盾英語Gun mantlet和炮架為鉚接結構,方便主炮拆卸維護。炮塔頂部為車長和裝填手設有兩個艙蓋,炮塔後部設有退殼口。車長通過三具與百夫長戰車相同規格的潛望鏡觀察,但沒有指揮塔。由於空間有限,御夫座的炮塔只能容納兩人,車長必須兼任炮手,裝填手則負責操作無線電台——自二戰以來,雙人炮塔的作戰效率就備受批評,但裝甲車輛設計局英語Military Vehicles and Engineering Establishment接受了這一缺陷,認為這已是克倫威爾的升級極限[1]:18-19

主武器為一門83.4公釐(3.28英寸)QF 20磅炮,火炮身管長5.75公尺(226英寸),無炮口制退器。20磅炮在1950年代初是一種十分優秀的戰車炮,可使用風帽被帽穿甲彈英語APCBC脫殼穿甲彈高爆彈榴霰彈煙霧彈等多種彈藥。發射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初速1,465公尺每秒(4,810英尺每秒),在5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307公釐(12.1英寸)鋼板,足有當年88公釐戰車炮穿深的兩倍[5]:10。火炮的迴旋由液壓驅動,俯仰則為手動[4],高低射界為−5°至10°,但由於缺乏火炮穩定儀英語Gun stabilizer,御夫座的移動射擊精度明顯遜色於百夫長戰車。因為20磅炮炮彈比克倫威爾戰車的QF 75 mm戰車炮炮彈大得多,備彈數相應由64發驟減至25發(車體內22發,炮塔內3發)。主炮左側另有一挺7.62公釐同軸機槍,備彈3,500發。炮塔兩側還各有一座煙霧彈發射器,每側備彈六枚[1]:19

車體的行走機構基本沒有變化。引擎傳動懸掛系統等全部直接照搬克倫威爾戰車,唯一的區別在於履帶比克倫威爾更寬,達15.5英寸(39公分)。雖然御夫座的主炮和炮塔比起克倫威爾大得多,但其戰鬥全重卻只比後者重了不到一噸,仍能維持32英里每小時(51公里每小時)的高速。這一高速的代價顯然是脆弱的防禦水平:炮塔正面厚度為1.5英寸(38公釐)(克倫威爾炮塔正面的一半),而炮塔側面更是只有區區1英寸(25公釐),僅能防禦12.7公釐口徑穿甲彈和榴彈破片,車體裝甲比起二戰時也毫無改進[4]。全車未配備三防系統英語CBRN defense,也沒有自動滅火器。但作為戰後現代化的一部分,所有御夫座戰車都在車體尾部增設了電話,供車外步兵和車內乘員聯絡用[1]:21

服役歷史

英國陸軍

 
芬蘭國防軍裝備的御夫座戰車。

英國陸軍將御夫座戰車部署於師屬戰車團中,由使用戰車的皇家裝甲兵而非使用驅逐戰車皇家砲兵運用,每個步兵師和裝甲師各有三個師屬戰車團。按照北約戰術,當蘇軍發起大規模攻勢時,英軍會先誘敵深入各防區間隙,再由師屬戰車團將間隙合攏,交給裝甲所屬戰車團包圍殲滅。不巧的是,當御夫座開始列裝時,皇家裝甲兵正在經歷大規模重組,師屬戰車團首當其衝大幅縮編。結果,大部分該車都輾轉到了英國地方自衛隊的手裡[1]:22-23

在英國地方自衛隊的服役生涯中,御夫座暴露出一些問題。由於發射脫殼穿甲彈時的炮口焰英語Muzzle flash過於刺眼,再加上沒有車長指揮塔,兼任炮手的車長往往難以看清1,500碼(1,400公尺)內炮彈的彈著點[2]:38。作為對策,從1953年開始,英軍開始為其增加非正式的第四名乘員,平時坐在原副駕駛的位置,當車輛開火時則站在車外,為車長觀察並校正彈道。另一方面,御夫座的可靠性卻是有目共睹。曾有一輛御夫座戰車從1954年12月至1957年5月經歷了長達29個月的徹底測試,內容包括公路、越野甚至潛渡英語Deep wading過海,期間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故障,地方自衛隊對此十分滿意[1]:22-23

英國陸軍曾將一輛御夫座的主炮由83.4公釐QF 20磅炮進一步升級為105公釐L7戰車炮,該樣車於1960年接受測試,結果出人意料地成功,證明克倫威爾戰車的狹小底盤仍可承受L7戰車炮的巨大後坐力。不過此時百夫長戰車甚至更先進的酋長戰車已開始大規模列裝,這種應急措施也已顯得不合時宜。總體而言,御夫座戰車在英國陸軍的服役時間相當短暫。[1]:24[2]:39

其他國家

從1956年起,英國開始將御夫座用於出口,共有189輛找到了新主人[2]:46。其中最大的海外用戶為奧地利陸軍,共進口82輛,仍稱「御夫座中戰車(Mittlerer Kampfpanzer Charioteer)」[6]:106-107。在服役期限過後,這些戰車的炮塔便被埋設於混凝土工事中,繼續充當固定火力點。奧地利為這些炮塔增加了自動退殼系統,一些甚至還換裝了L7戰車炮[7]芬蘭也在1960年從英國以每輛5,000英鎊的價格進口38輛該戰車裝備芬蘭國防軍,一直使用至1979年[8]:219

御夫座在中東國家的銷量也相當可觀。約旦共獲得約49輛,並為其加裝車長指揮塔和12.7公釐高射機槍,隨後轉手賣給了黎巴嫩。而黎巴嫩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御夫座可能多達60輛。1972年,黎巴嫩為其中一輛自行換裝了L7戰車炮,但由於車體嚴重老化最終作罷[2]:39約旦皇家陸軍英語Royal Jordanian Army黎巴嫩軍英語Lebanese Armed Forces的御夫座可能參與了第三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甚至曠日持久的黎巴嫩內戰,最後一批直至1980年方才退出現役[1]:24。隨著黎巴嫩軍的分崩離析,一些御夫座甚至流落到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手中,並在利塔尼行動中被以色列國防軍繳獲[9]

現存車輛

注釋

  1. ^ 從1948年起,英國將所有編號中的羅馬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Fletcher, David. Charioteer FV4101: 20-pounder development of the Cromwell. Wheels & Tracks (Battle of Britain Prints International). 1997, (60): 53. ISSN 0263-7081. 
  2. ^ 2.0 2.1 2.2 2.3 2.4 Fletcher, David. Cromwell Cruiser Tank 1942–50. Osprey Publishing; 1st edition. 2006: 48. ISBN 978-1841768144. 
  3. ^ Bingham, James. AFV Profile No. 25 Cromwell and Comet. Profile Publishing. 1971: 44. ASIN B0007BL7Y0. 
  4. ^ 4.0 4.1 4.2 British Tanks 1946-1970. Royal Armoured Corps Tank Museum. 1973. ASIN B000SKSO64. 
  5. ^ Dunstan, Simon. Centurion Universal Tank 1943–2003. Osprey Publishing; 1st edition. 2003: 48. ISBN 978-1841763873. 
  6. ^ Urrisk, Rolf M. Die Panzerfahrzeuge des österreichischen Bundesheeres, 1918-1988. Weishaupt. 1989: 191. ISBN 9783900310516. 
  7. ^ Short, Neil. Tank Turret Fortifications. Crowood. 2011: 224. ISBN 9781847973672. 
  8. ^ Jensen-Eriksen, Niklas. Commentationes Scientiarum Socialium 67. Finnish Society of Sciences and Letters. 2006. 
  9. ^ 9.0 9.1 Rafał Białęcki. Surviving Charioteer Tank Destroyers (FV 4101) (PDF). 2017-01-17 [2017-08-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25). 

外部連結

參見

二戰後歐洲裝甲戰鬥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