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號小巡洋艦 (1907年)

德勒斯登號(德語:SMS Dresde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兩艘德勒斯登級小巡洋艦首艦,以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命名。它由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承建,於1906年開始龍骨架設、1907年10月下水、至1908年11月完工。艦隻投入使用的時間因在海上試航期間接連發生的意外而被迫推遲,其中包括它與另一艘需要進行大修的船舶發生了碰撞。與此前的柯尼斯堡級一樣,德勒斯登號的主艦炮包括有十門105公釐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和兩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

航行於威廉皇帝運河的德勒斯登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德勒斯登號
艦名出處 德勒斯登
建造者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動工日 1906年
下水日 1907年10月5日
服役日 1908年11月14日
結局 1915年3月14日自沉馬斯地島
技術數據
艦級 德勒斯登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4268噸
全長 118.3公尺
全寬 13.5公尺
吃水 5.53公尺
動力輸出 11032千瓦特
動力來源 兩台帕森斯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輪機
速度 24節
續航距離 3600海里以12節
乘員 361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德勒斯登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後,它先是於1909年的哈德遜-富爾頓慶典英語Hudson–Fulton Celebration期間出訪美國,然後返回德國在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服役了三年。1913年,艦隻轉配至地中海分隊;在墨西哥革命期間,又被派往加勒比地區保護德國國民。1914年中,德勒斯登號將墨西哥前獨裁者維克托里亞諾·韋爾塔帶至牙買加,由英國人在那裡給予他庇護。艦隻本應於1914年7月返回德國進行定期維修,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該計劃告吹。當敵對行動開始時,德勒斯登號受命在大西洋南美海域執行通商破壞德語Handelskrieg任務,然後於9月轉移至太平洋,並加入了由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艦隻隨東亞分艦隊參加了兩場重大戰役。第一次是11月爆發的科羅內爾海戰,期間德勒斯登號曾與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英語HMS Glasgow (1909)交火;第二次則是隨後於12月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德勒斯登號成為唯一倖免於難的德國軍艦。它躲避了英國追擊者達數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駛入馬斯地島。當時艦隻的發動機磨損嚴重,鍋爐內的煤炭也幾乎消耗殆盡;艦長與當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聯繫,以期在衝突期間獲得收留。然而,它在那裡遭到英國巡洋艦圍困,其中包括老對手格拉斯哥號;英國人無視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艦開火。德國人遂鑿沉了德勒斯登號,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員在戰爭期間都被拘禁在智利。艦隻殘骸至今仍然留在港灣,但包括其艦鍾和羅盤在內的一些文物則已經歸還德國。

設計

 
德勒斯登級艦隻線條畫

德勒斯登號的全長為118.3公尺(388英尺1英寸),有13.5公尺(44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5.53公尺(18英尺2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268公噸(4,201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台帕森斯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輪機組成,設計可輸出14,794匹軸馬力(11,032千瓦特)的最大功率和24節(44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發動機通過十二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艦隻能夠攜帶860公噸(850長噸)煤,這使它可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600海里(6,7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43名水兵。[1]

德勒斯登號的主艦炮由十門單裝105公釐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這些炮支能夠命中12,200公尺(13,300碼)開外的目標。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2]副炮德語Mittelartillerie則包括有八門共配備4000發彈藥的52公釐55倍徑速射炮英語5.2 cm SK L/55 naval gun,以及兩具450公釐(17.7英寸)的魚雷管和四枚魚雷,均安裝在甲板發射器內。在裝甲方面,德勒斯登號受到厚達80公釐(3.1英寸)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也有100公釐(3.9英寸)厚,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厚度則為50公釐(2.0英寸)。[1]

服役歷史

 
德勒斯登號於1909年10月到訪紐約

德勒斯登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彗星號而以「彗星替艦(Ersatz Comet)」[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它於1906年在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907年10月5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4]下水儀式上,由德勒斯登時任市長奧托·博伊特勒德語Otto Beutler主持為艦隻命名[5]。至1908年11月14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4]入役後的德勒斯登號隨即展開海上試航。然而在11月28日,它在基爾外圍不慎與瑞典划槳炮艦英語Galeas塞西莉號(Cäcilie)發生碰撞,並致使對方沉沒。[5]德勒斯登號的右舷螺槳軸則被推入了20公釐(0.79英寸),從而需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維修工作[6]。它於1909年重啟海上試航,但由於渦輪機又發生事故,需要進一步維修直至9月[5]

儘管德勒斯登號尚未完成必要的測試,但其試航仍於9月7日宣告結束,因艦隻受命前往美國進行訪問[5]。這次出航的目的是要代表德國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哈德遜-富爾頓慶典英語Hudson–Fulton Celebration,出席的德國代表團成員還包括有大巡洋艦赫塔號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小巡洋艦不來梅號[7]。德勒斯登號於9月11日離開威廉港,至紐波特經停,在那裡與代表團的其餘艦隻會合。這些艦隻於9月24日抵達紐約並停留至10月9日,然後於10月22日返抵德國。[5]

 
德勒斯登號、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赫塔號於1909年的哈德遜-富爾頓慶典英語Hudson–Fulton Celebration

德勒斯登號隨後加入了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並在接下來的兩年間按計劃參加了和平時期的分艦隊演練、訓練巡航,以及年度艦隊演習。1910年2月16日,它與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相撞。[5]這次碰撞對德勒斯登號造成了顯著破壞,但兩艦均無人受傷[8]。它遂駛回基爾進行了為期八天的維修。德勒斯登號於同年5月13-17日還到訪了漢堡。從1912年4月14日至20日,它被臨時調配至教練分艦隊,與大巡洋艦腓特烈·卡爾號和小巡洋艦美因茲號在一起。在1911年至1912年間,德勒斯登號憑藉優異的優秀射擊成績而贏得了小巡洋艦類別的「愷薩射術獎(Kaiserpreis)」。[5]從1912年9月至1913年9月,德勒斯登號的艦長一職是由海軍中校弗里茨·呂德克德語Fritz Lüdecke擔任,他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再度指揮該艦[9]

 
系泊在浮筒旁的德勒斯登號

1913年4月6日,德勒斯登號及小巡洋艦史特拉斯堡號從基爾被派往亞得里亞海[10],在那裡加入以格本號戰鬥巡洋艦為核心、受海軍少將康拉德·特魯姆勒領導的地中海分隊。這些艦隻在地中海東部巡航了幾個月,德勒斯登號又於8月下旬奉命返回德國。在9月23日抵達基爾後,它被送入帝國船廠進行大修,直至12月底。完成檢修後的德勒斯登號原計劃返回地中海分隊,但海軍參謀本部卻決定將它重新分配至北美駐地,以捍衛德國在墨西哥革命中的利益。當時部署在北美海域的不來梅號也將返回德國,但輪替它的小巡洋艦卡爾斯魯厄號卻尚未投入使用。1913年12月27日,德勒斯登號離開德國,並在海軍中校埃里希·克勒德語Erich Köhler (Marineoffizier)的指揮下,於1914年1月21日抵達韋拉克魯斯[11]美國此時則像其它幾國一樣,已向該城市派駐了一個分艦隊[12]

海軍參謀本部命令此前一直在為海軍學員英語Officer cadet擔任教練巡洋艦的赫塔號去往墨西哥,與德勒斯登號會合。不來梅號也被召回,以加強這支德國海軍分遣隊的兵力;抵達後,它的任務是將當地的歐洲國民轉移至漢堡-美洲航運公司的客輪上。德勒斯登號與英國防護巡洋艦赫爾邁厄尼號英語HMS Hermione (1893)合力救出了900名被困在韋拉克魯斯酒店內的美國公民,並將他們移送至美國軍艦。而德國駐墨西哥城領事要求增加兵力,德勒斯登號遂派出了一支由1名二級下士和10名水兵組成的先遣登陸隊,並配備有兩挺MG08重機槍[13]1914年4月15日,德勒斯登號駛至加勒比海岸的墨西哥城市坦皮科[14]。當月,德籍的載旗商船伊皮朗加號英語SS Ypiranga抵達墨西哥,它為墨西哥獨裁政權維克托里亞諾·韋爾塔帶來了一批小型武器。而為減少該國內戰的暴行,美國已實施武器禁運。美國海軍遂於4月21日對伊皮朗加號進行阻截。德勒斯登號隨之介入,沒收了商船,並強迫它參加海軍服務,把德國難民從墨西哥運送出去。儘管美國實施了禁運,但德國人還是於5月28日向墨西哥政府交付了武器和彈藥。[15]

7月20日,在韋爾塔政權被推翻後,德勒斯登號負責將韋爾塔、副總統奧雷利亞諾·布朗克英語Aureliano Blanquet搭載至牙買加的金石城,由英國人在那裡給予他們政治庇護。在25日抵達金石城後,克勒得知歐洲的政治緊張局勢隨著七月危機正不斷升級,並導致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與此同時,德勒斯登號需要在德國進行整修,它於次日在海地的太子港與其輪替艦卡爾斯魯厄號會合。率領卡爾斯魯厄號到來的艦長、海軍中校弗里茨·呂德克德語Fritz Lüdecke則與克勒交換崗位,重新至德勒斯登號任職。海軍參謀本部的初衷是令德勒斯登號返回德國進行全面檢查,但由於戰爭威脅的加劇,致使參謀本部於31日撤銷了命令,轉而指示呂德克準備在大西洋進行破交戰德語Handelskrieg[13][16]

第一次世界大戰

收到繼續留在大西洋的命令後,呂德克將他的艦隻轉向南方,同時保持無線電靜默,以防止被敵對軍艦發現。8月4-5日夜晚,他收到一份無線電報,通知他英國已對德宣戰。他選擇南大西洋作為德勒斯登號的作戰區域,並航行至巴西海岸。8月6日,他在亞馬遜河口截停了英國商船德拉姆克利夫號(SS Drumcliffe)。[13]其船長聲稱對英國的參戰毫不知情,因此獲准根據《1907年海牙公約》所闡明的規則而免受騷擾。德勒斯登號隨後與德籍煤船科連特斯號(Corrientes)會合,這是一艘經過改裝的漢堡南美英語Hamburg Süd船舶。12日,德勒斯登號攜幾艘赫伯所屬的輪船轉移至羅卡斯環礁。離開環礁後,在前往特林達迪途中,德勒斯登號俘獲了英籍輪船許阿得斯號(SS Hyades),呂德克將其船員趕走,然後擊沉了這艘商船。8月24日,德勒斯登號又截獲英國煤船霍姆伍德號(SS Holmwood),並在驅逐其船員後將其擊沉。到達特林達迪後,艦隻與炮艇豹號英語SMS Eber和幾艘輪船會合。[17][18]

 
德國軍艦在太平洋及南大西洋的活動圖;紫色路徑為德勒斯登號

8月26日,在駛往拉普拉塔河口期間,德勒斯登號又俘獲了另外兩艘英國輪船,但糟糕的發動機狀況限制了其作進一步行動[19]。9月5日,德勒斯登號進入奧斯特島進行發動機保養直至16日[20]。當艦隻停留在當地時,從蓬塔阿雷納斯駛來的赫伯輪船聖伊莎貝爾號德語Rio de Janeiro (Schiff, 1914)帶來了有關戰爭、以及南美洲西岸的重型商船航運的消息。呂德克決定駛向那裡,並率德勒斯登號於9月18日通過麥哲倫海峽[19]在途中,德勒斯登號曾遭遇法國輪船奧爾特加號(SS Ortega);但由於對方迅速逃至中立海域,呂德克並未展開攻擊[20]。進入智利海岸後,德勒斯登號駐泊於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並在那裡與正身處南美太平洋海岸作戰的小巡洋艦萊比錫號通過無線電聯絡[19][21]。德勒斯登號在破壞當地英國航運方面沒能取得有效進展,遂於10月12日加入了由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該分艦隊此時已橫跨太平洋,並在復活節島加煤[22]。翌日,呂德克獲晉升為海軍上校[23]

10月18日,德勒斯登號和東亞分艦隊以大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為核心,離開了復活節島前往南美海岸。它們於10月26日抵達馬斯阿富埃拉島。翌日傍晚,德國巡洋艦將武裝商船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號英語SS Prinz Eitel Friedrich (1904)以及商船約克號(Yorck)、哥廷根號(Göttingen)護送至智利。區艦隊於10月30日抵達瓦爾帕萊索,翌日傍晚,斯比收到情報,表明有一艘英國巡洋艦正處於智利港口科羅內爾。斯比決定讓他的分艦隊在這艘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Glasgow (1909)離港時實施伏擊,因為根據智利的中立政策,交戰國艦隻必須在24小時內離開港口。[24]然而,斯比並未意識到格拉斯哥號是隸屬於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夫·克拉多克英語Christopher Cradock率領的英國第4巡洋分艦隊英語4th Cruiser Squadron,與它在一起的還有裝甲巡洋艦好望號英語HMS Good Hope (1901)蒙默思號英語HMS Monmouth (1901)以及武裝商船奧特朗托號英語HMS Otranto[25]

科羅內爾海戰

 
顯示德國及英國軍艦移動線路的地圖

11月1日清晨,斯比率領他的分艦隊從瓦爾帕萊索出發,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向南駛往科羅內爾[26]。在大約16:00,萊比錫號在遠處發現了領頭英國巡洋艦的煙跡,繼而於16:25發現了另外兩艘。兩個分艦隊緩緩靠近,至18:34,德國人在10,400公尺(11,400碼)的射程內率先開火。[27]德國艦隻的數量與交戰對手相當,其中德勒斯登號負責攻擊奧特朗托號。在德勒斯登號的第三次齊射後,奧特朗托號轉向離開;德國人聲稱引發了火災[28],但奧特朗托號則報告未造成任何損失[29]。奧特朗托號離開後,德勒斯登號將它的火力轉移至格拉斯哥號,後者也是萊比錫號的目標。兩艘德國巡洋艦合共五次命中它們的英國對手。[30]

19:30左右,斯比下令德國巡洋艦向受損的英國裝甲巡洋艦發動魚雷攻擊。德勒斯登號加快速度將自己置於英國人的艦艏方向,並短暫發現了正在撤退的格拉斯哥號,但對方籍著霧霾迅速消失在漸深的黑暗之中。至20:00,德勒斯登號隨後又遇到了萊比錫號,兩艘艦起初都把對方誤認為是敵艦。當它們明確了對方的身份時,德勒斯登號的船員正在裝填魚雷。[31]至22:00,德勒斯登號與另兩艘結成隊形的小巡洋艦未能再搜尋到英國巡洋艦[32]。德勒斯登號毫髮無損的從戰鬥中脫身[33]

11月3日,斯比帶著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返回瓦爾帕萊索進行補給,並與海軍參謀本部進行商議。由於受到《國際法》規定每次只能同時有三艘交戰國軍艦停靠中立港口的限制,德勒斯登號和萊比錫號只能隨分艦隊的煤船駐留在馬斯阿富埃拉島。斯比於11月6日回到馬斯阿富埃拉島,並將德勒斯登號和萊比錫號分遣至瓦爾帕萊索,以便它們也在當地補充物資。兩艘小巡洋艦於11月12日抵達、次日離開,並於11月18日在海上與分艦隊餘部會合。三天後,分艦隊來到佩納斯灣聖昆汀灣拋錨及加煤。[34]與此同時,英國皇家海軍對於他們在科羅內爾的失敗感到震驚,遂派出更具威力的戰鬥巡洋艦無敵號不屈號英語HMS Inflexible (1907),在海軍中將多夫頓·斯特迪英語Doveton Sturdee的率領下,力求對斯比的艦隻進行追獵及摧毀。它們於11月11日離開英國,並於12月7日抵達福克蘭群島。在那裡,它們還得到了裝甲巡洋艦卡納芬號英語HMS Carnarvon肯特號英語HMS Kent (1901)康沃爾號英語HMS Cornwall (1902)以及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和布里斯托號英語HMS Bristol (1910)的增援。[35]

11月26日,東亞分艦隊離開佩納斯灣,開往大西洋。12月2日,它們截獲了一艘載有2,750公噸(2,710長噸)優質卡地夫煤的加拿大帆船德魯穆爾號(Drummuir)。翌日清晨,德國人錨泊於皮克頓島,並將德魯穆爾號的煤炭卸載至己方的輔助船舶。[36]12月6日上午,斯比在沙恩霍斯特號召開了一個會議,以討論他們的下一步行動。在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艦長的支持下,它成功說服了攻擊福克蘭群島、並摧毀英國無線電台和貯煤設施的主張。呂德克則與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的艦長共同反對這一計劃,並傾向於繞過福克蘭群島至拉普拉塔繼續破壞英國的航運交通。[37]

福克蘭群島海戰

 
福克蘭群島海戰示意圖

12月6日下午,東亞分艦隊離開皮克頓島,開往福克蘭群島。這些德國艦隻於12月7日繞過火地群島,並向北轉入大西洋。它們於02:00左右抵達福克蘭群島附近;三小時後,斯比分離了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以便將一支先遣隊登陸上岸。至08:30,當艦隻駛近斯坦利港時,它們注意到了從港口升起的濃密煙柱。當接近港灣入口後,它們很快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強大得多的分艦隊,而這個分艦隊正在加速。斯比立即中斷了是次行動,並在英國艦隻趕上他的分艦隊之前轉向東部逃逸。至10:45,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重新加入分艦隊,而德國的輔助船舶則被分離出來,在合恩角附近的島嶼迷宮中尋求庇護。[38]

英國艦隻動身追擊,並且至12:50,斯特迪的戰鬥巡洋艦已經趕上了德國人。一分鐘後,他下達了向拖後的德國艦隻——萊比錫號開火的命令。斯比遂下令三艘小巡洋艦嘗試向南逃跑,而他則率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掉頭,試圖牽制住英國分艦隊。斯特迪已經預見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命其麾下的裝甲及輕巡洋艦分離以繼續追趕德國小巡洋艦。[39]戰鬥巡洋艦很快便擊潰了斯比的大巡洋艦,並伴隨著重大的傷亡摧毀了它們[40]。德勒斯登號憑藉其搭載的渦輪發動機,得以在速度上勝過追擊者,從而成為唯一避免毀滅的德國軍艦。呂德克決定將他的艦隻駛入南美的島嶼,以保持穩定的煤炭供應。[41]

12月9日,德勒斯登號繞過合恩角重返太平洋[42]。當日,它在索爾島拋錨,艦上僅餘160公噸(160長噸)燃煤。海軍中尉威廉·卡納里斯說服了智利的海軍代表允許德勒斯登號在該地區額外停留24小時,這樣就能有足夠的煤炭進入蓬塔阿雷納斯。[43]它於12月12日抵達當地,並從德國輪船上接收了750公噸(740長噸)煤[42]。海軍參謀本部希望德勒斯登號能夠從大西洋突圍並返回德國,但艦隻發動機的情況不佳卻對此造成了阻礙。相反,呂德克決定嘗試經行復活節島、索羅門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穿越太平洋,並至印度洋實施破交戰。[44]1月19日,德勒斯登號再補充了1,600公噸(1,600長噸)煤[45]。它於2月14日離開南美島嶼駛往南太平洋。2月27日,該艦在馬斯地島截獲了英籍三桅帆船康威城堡號(Conway Castle)。[42]從12月至2月,隸屬北德羅特的郵輪哥多華山脈號英語SS Sierra Cordoba (1913)一直負責為德勒斯登號提供補給,並在巡洋艦沉沒之前陪同它向北前往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完成最後一次加煤[46]

3月8日,德勒斯登號在濃霧中漂流時,瞭望手發現了相距約15海里(28公里)、也關閉了發動機的敵艦肯特號。兩艘艦立即點火起航,德勒斯登號在經過五個小時的追逐後逃脫。艱苦的奔襲耗盡了它的煤炭庫存,並使發動機負擔過度。呂德克明確令他的艦隻停止運作,並決定通過被扣押以得到保存。翌日清晨,艦隻駛入馬斯地島,於08:30在昆伯蘭灣拋錨。第二天,呂德克通過無線電獲得了德皇允許德勒斯登號被扣押的許可,於是他通知當地的智利官員,表達他的意向。[47][48]

馬斯地島海戰

 
德勒斯登號在自沉前曾升起白旗

3月14日上午,肯特號和格拉斯哥號迫近坎伯蘭灣;它們出現的消息是由德勒斯登號艦載的一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回傳至母艦,大舢板當時正被派往海灣的入口處巡邏。由於燃料短缺,德勒斯登號無法移動,呂德克亦表示他的艦隻已不再是參戰者。英國人無視這一信息,而當它們駛入海灣時,還有一艘智利船舶正在接近。格拉斯哥號違反智利的中立政策率先開火;英國則已知會智利當局,如果英國軍艦在智利的領海內找到德勒斯登號,它們將無視國際法。[49]此後不久,肯特號也加入了炮擊。作為回應,德國炮手也發射了三炮,但很快便被英國人的炮火所摧毀。[50]

呂德克向英國軍艦發出了「正派遣談判代表」的信號,並派出卡納里斯搭乘大舢板前往;格拉斯哥號卻繼續轟擊不設防的巡洋艦。在另一項嘗試阻止襲擊的行動中,呂德克升起了白旗,這才促使格拉斯哥號停火。卡納里斯登艦與格拉斯哥號艦長約翰·盧斯英語John Luce (Royal Navy officer)會談;強烈抗議後者違反智利的中立政策。盧斯只是簡要回答稱他有他的命令,並要求無條件投降。卡納里斯解釋稱,德勒斯登號已經被智利扣押,之後又回到了他的艦上,該艦此時已經準備好了自沉[49]

在10:45,自沉彈藥在艦艏點燃,並引爆了前部彈藥艙。艦艏嚴重損毀;大約半小時後,艦隻已經攝入了足夠的海水。當它受海浪衝擊時,艦艏從艦隻餘部撕裂出來,並翻向右舷。而當船體的其它部分沉入浪底時,第二枚自沉彈藥又引爆了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51]

後續

 
從殘骸中起獲的德勒斯登號艦鍾

艦上的大部分船員都設法逃脫了;僅8人在襲擊中遇難,另有29人受傷[52]。英國輔助巡洋艦奧拉馬號將15名重傷員送往瓦爾帕萊索,其中4人醫治無效死亡[47]。艦隻的覆滅令呂德克休克,因此由卡納里斯負責船員們的命運。他們在島上停留了五天,直至兩艘智利軍艦帶來了一艘德國客輪,然後將這些人送往基里奎納島英語Quiriquina Island作為戰爭期間的關押地。卡納里斯於1915年8月5日從戰俘營中逃脫,並在兩個月後回到德國。[53]1917年3月31日,再有一小群人借智利三桅帆船廷托號(Tinto)出逃,並經歷了120天的旅程回到德國。其餘船員則直至1920年才得以重返祖國。[47]

艦隻殘骸位於水下70公尺(230英尺)處[54]。在2002年,對沉船的首次調查是由詹姆斯·P·德爾加多英語James P. Delgado領導的一個團隊所完成,這是要為國家水下與海洋組織製作的紀錄片《海上獵人英語The Sea Hunters: True Adventures with Famous Shipwrecks》進行拍攝。該團隊的成員包括有考古學家威利·克雷默博士,他是自艦隻沉沒88年以來,首位造訪殘骸的德國人。[55]德勒斯登號躺臥在右舷指北點,朝向海灘。殘骸損毀嚴重;大部分的上層建築,包括艦橋桅杆、煙囪以及許多門炮都已從艦上撕裂出來。艦艏被船員引爆的自沉彈藥所切斷,並直立地坐在海床上。艦艉也受到嚴重破壞,其主甲板英語Main deck被炸開,舷側有許多彈孔。[56]艦隻艉部的一些破壞看起來像是在德爾加多調查之前的無證打撈所造成。根據德國人的紀錄,德勒斯登號從它們的殖民地青島帶上了金幣;德爾加多推測相關的打撈行動正是為了找回這些東西。[57]

1965年,艦隻的羅盤及數面旗幟被起獲並送返德國,它們現存於弗倫斯堡穆爾維克海軍學院英語Naval Academy Mürwik[58]。2006年,智利和德國的潛水員又發現並重拾了德勒斯登號的艦鍾,同樣現存於德國[54]。在塞西爾·斯科特·福里斯特所著的小說布朗決議案英語Brown on Resolution》以及兩部後續改編的影片中,均受到了德勒斯登號逃亡及隨後覆滅的啟發。[59]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3]
引用
  1. ^ 1.0 1.1 Gröner,第105頁.
  2. ^ Gröner,第104頁.
  3. ^ Gröner,第56頁.
  4. ^ 4.0 4.1 Gröner,第105–106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69頁.
  6. ^ Koop & Schmolke,第104頁.
  7. ^ Levine & Panetta,第51頁.
  8. ^ Cruisers in Collision. New York Times. 1910-02-17 [201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68頁.
  10. ^ German Cruisers for the Adriatic. New York Times. 1913-04-07 [201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1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68–269頁.
  12. ^ Lenz,第183頁.
  13. ^ 13.0 13.1 13.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0頁.
  14. ^ German Cruiser Ordered to Tampico. New York Times. 1914-04-16 [201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15. ^ Lenz,第195–196頁.
  16. ^ Delgado,第169–170頁.
  1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0–271頁.
  18. ^ Mueller,第11–12頁.
  19. ^ 19.0 19.1 19.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1頁.
  20. ^ 20.0 20.1 Mueller,第12頁.
  21. ^ Halpern,第79–80頁.
  22. ^ Halpern,第80頁.
  2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3頁.
  24. ^ Staff,第30頁.
  25. ^ Staff,第30–31頁.
  26. ^ Staff,第31頁.
  27. ^ Staff,第32–33頁.
  28. ^ Staff,第34頁.
  29. ^ Massie,第242頁.
  30. ^ Staff,第34–35頁.
  31. ^ Staff,第36–37頁.
  32. ^ Staff,第38頁.
  33. ^ Mueller,第14頁.
  34. ^ Staff,第58–59頁.
  35. ^ Staff,第59–60頁.
  36. ^ Staff,第61頁.
  37. ^ Staff,第62頁.
  38. ^ Staff,第62–64頁.
  39. ^ Staff,第65頁.
  40. ^ Staff,第68–72頁.
  41. ^ Staff,第73頁.
  42. ^ 42.0 42.1 42.2 Staff,第80頁.
  43. ^ Mueller,第15–16頁.
  4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1–272頁.
  45. ^ Mueller,第16頁.
  46. ^ The Naval Review 1915,第412–438頁.
  47. ^ 47.0 47.1 47.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2頁.
  48. ^ Mueller,第16–17頁.
  49. ^ 49.0 49.1 Mueller,第17頁.
  50. ^ Delgado,第168頁.
  51. ^ Delgado,第168–169頁.
  52. ^ Staff,第81頁.
  53. ^ Mueller,第19–20頁.
  54. ^ 54.0 54.1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from World War I. unesco.org. UNESCO.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55. ^ Delgado,第175頁.
  56. ^ Delgado,第177–178頁.
  57. ^ Delgado,第180頁.
  58. ^ Gröner,第106頁.
  59. ^ The Naval Review 1964,第33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Parker de Bassi, Maria Teresa. Kreuzer Dresden: Odyssee ohne Wiederkehr. Herford: Koehler Verlagsgesellschaft. 1993. ISBN 3-7822-0591-X. 
  • Perez Ibarra, Martin. Señales del Dresden. Chile: Uqbar Editores. 2014. ISBN 978-956-917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