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制裁

2004年美國漫改動作片

神鬼制裁》(英語:The Punisher,中國大陸譯《懲罰者》,香港譯《復仇王》)是2004年上映的美國義務警察英語vigilante film題材動作片,改編自漫威漫畫同名角色,由托馬斯·簡出演反英雄弗蘭克·卡索約翰·屈伏塔出演下令殺掉卡索全家的黑幫老大聖人霍華。

神鬼制裁
The Punisher
北美劇院上映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強納森·漢斯林
監製
編劇
原著制裁者
格里·康威英語Gerry Conway
羅斯·安德魯英語Ross Andru
老約翰·羅米塔作品
主演
配樂卡羅·西利托英語Carlo Siliotto
攝影康拉德·W·霍爾英語Conrad W. Hall
剪輯
  • 史蒂文·肯珀(Steven Kemper)
  • 傑夫·古洛(Jeff Gullo)
製片商
片長123分鐘[2]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4年4月16日 (2004-04-16)
發行商
預算3300萬美元[5]
票房5470萬美元[5]
前作與續作
續作神鬼制裁2:就地正法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懲罰者
香港復仇王
臺灣神鬼制裁

影片的故事及劇情大致改編自兩本神鬼制裁漫畫《神鬼制裁:第一年》(The Punisher: Year One)及《歡迎回來,弗蘭克英語Welcome Back, Frank》,以及《漫威導覽英語Marvel Preview作品:神鬼制裁第二期》(The Punisher #2)、《漫威超級行動:神鬼制裁第一期》(Marvel Super Action Featuring: The Punisher #1)、《神鬼制裁超級特區英語The Punisher War Zone》及《神鬼制裁戰爭日記英語The Punisher War Journal》的故事。影片於2003年中下旬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取景。獅門影視公司工匠娛樂英語Artisan Entertainment負責影片的發行及籌資工作,其中後者曾在DVD平台發行1989版神鬼制裁,是獅門的東家。哥倫比亞影業負責海外發行[4]。編劇強納森·漢斯林在開發階段同意為影片掌舵,儘管與漫威工作室存在分歧,影片因此成為他的導演處女作英語directorial debut

影片於2004年4月16日上映,美國首周末票房1300萬美元,總票房5400萬美元,成功收回3300萬美元的製片成本。影片在爛番茄獲得29%的腐爛度[6]漫威漫畫和獅門影業之後著手開發續集,後來簡和漢斯林因創意分歧離開,影片變為2008年的重啟之作《神鬼制裁2:就地正法》。影片是工匠娛樂製作的最後一部院線發行作品。

劇情

坦帕灣的一場走私行動中,黑幫老大霍華桑恩的兒子鮑比及軍火商奧托·克里格進行毒品交易,但是在警察和聯邦調查局的伏擊中意外讓鮑比身亡。然而克里格的身分是偽造的,他的真正身份是三角洲部隊退伍軍人、聯邦調查局臥底探員[7]弗蘭克·卡索,這也是他的最後一個任務,然後被指派到英國當文職。桑恩對兒子的死感到憤怒,要求手下找到克里格所有資料,還賄賂腐敗警察,得知克里格其實就是弗蘭克卡索。卡索舉行家庭聚會那天,桑恩派好友昆汀·格拉斯及鮑比的雙胞胎兄弟約翰殺了卡索全家,卡索父子雖然擊斃部分襲擊者,但老卡索最終被打死。卡索被約翰重創而活下來,得到當地的漁民照料。

由於霍華德隻手遮天,警方與聯邦調查局都不願意追蹤槍手的下落。卡索來到一處公寓,成為漢瓊、奔波和斯帕克·戴夫英語Spacker Dave的鄰居,於是以此為據點開始找霍華德報仇。首先找上的是法蘭克手下米奇·杜卡英語Mickey Fondozzi,他當時也在那次毒品交易出現過所以卡索抓到了他並逼供,米奇恨透桑恩一家所以向卡索提供情報,卡索從中了解到桑恩一家的動向,其中得知格拉斯是閉櫃英語closeted同性戀,要殺卡索全家其實是桑恩老婆莉亞的主意。卡索公開襲擊桑恩的公司還搶了一筆錢,破壞他與古巴人的合作關係。

桑恩了解到卡索還活著,派手下暗殺他。一開始,其中一個被桑恩派遣的殺手哈利·亨克埋伏在橋上,開車撞向卡索的車,但被卡索用彈道戰術刀插了他的喉嚨。之後體形魁梧的俄國人英語Russian (comics)闖進卡索家,幾乎要把他打死,但被對方用熱油澆面並一把推下樓,最終摔斷脖子而死。租客給卡索包紮傷口時,看到桑恩的手下正要衝進來,便讓卡索藏進他的隱秘電梯。戴夫和奔波拒絕透露卡索的藏身處後,格拉斯用鉗子把戴夫的耳釘一個個扯下來。他們留下一個人攔截卡索,結果卡索擊斃這個人後逃跑。

在米奇的幫助下,卡索利用格拉斯的癖好和莉亞的習慣,首先假扮成匿名勒索者,讓格拉斯去酒店,同時將莉亞的車放在同一家酒店,還把莉亞在車上的耳環偷走放在格拉斯床上。桑恩看到這些耳環以為兩人有染,於是來到格拉斯的家刺死了格拉斯,接著回家指責莉亞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有染,儘管莉亞解釋說格拉斯是同性戀但桑恩情緒失控不信莉亞的說詞,於是將莉亞從立交橋扔到鐵軌上,結果莉亞被火車碾死。

同時,卡索也得知出賣他讓卡索全家被殺的人就是他的搭檔吉米,於是來到他家給他一把手槍和一顆子彈讓他自殺。(導演剪輯版片段)

卡索趁桑恩懊惱不已,襲擊了桑恩的俱樂部,除掉他所有手下,包括他的兒子約翰。桑恩負傷逃離大樓,卡索追上前在決鬥中開槍打傷了他。卡索眼看桑恩就要咽氣,於是揭露了他設計桑恩殺他朋友和老婆的計劃。卡索將桑恩綁到車上後將車開到布滿炸藥的俱樂部停車場,桑恩在隨後的爆炸中身亡,燃燒的汽車形成了一個人類頭骨的圖像,類似於城堡背心上印的圖像。

任務完成後,卡索回到家中,準備自殺,但看到了妻子的幻覺,便回心轉意,繼續打擊犯罪。他把桑恩的錢留給保護他的租戶,作為告別禮物。卡索獨自一人站在陽光高架橋上,望著落日餘暉,要用這個以制裁為名懲罰惡人的新身份打擊所有傷害無辜人民的罪犯。

演員

漢斯林和阿拉德在多個採訪中表示簡是主角的唯一人選[9]。阿拉德之前讓簡出演漫威工作室的其他電影[10]。簡兩次婉拒,覺得自己不是演超級英雄的料[9]。阿拉德第二次請求他出演的時候,給他送去蒂姆·布拉德斯居英語Tim Bradstreet創作的神鬼制裁藝術圖,讓他很感興趣,深入了解神鬼制裁這個角色,從而接受邀約。為了理解這個角色,簡看了好幾遍《神鬼制裁》漫畫,在這個過程中愛上這個角色。簡還再海豹部隊接受六七個月的訓練,還長了20磅的肌肉[11]

製作

我要問自己一些考驗智力的問題,譬如「一個人的犯罪行為到何種程度會變得非常不合情理,非常令人髮指,以至於不相信義務警察的人都會訴諸於義務警察,認為這是更加公正的解決辦法?」這個問題在我眼中猶如不等式。我告訴漫威,我不想做復仇故事,我想做所有復仇故事的母親。我想讓復仇故事上一個檔次。我不能說再多了,再多就劇透了。促使弗蘭克·卡索變成義務警察的潛在事件不是來自漫畫的。我自己加了很多私活。我的故事要遭多了。
— 強納森·漢克斯林談及《神鬼制裁》[12][13]

早在1997年,漫威工作室就著手開發《神鬼制裁》電影新作[14]。2000年,漫威與工匠娛樂英語Artisan Entertainment簽署長期協議,為15個漫威角色開發電視和電視節目,其中《神鬼制裁》由蓋爾·安妮·赫德英語Gale Anne Hurd製片[15]。《神鬼制裁》標誌著漫威首次以股權所有者的身份獨立發行主要作品,藉助這個身份,他們為低成本電影提供角色及創意支持,用純拍攝成本英語negative cost換取金錢收益[16]。編劇強納森·漢斯林於2002年4月簽約,《神鬼制裁》自此成為他的導演處女作[15]。故事與劇情主要基於《歡迎回來,弗蘭克英語Welcome Back, Frank》及《神鬼制裁:第一年》兩本神鬼制裁漫畫。漢斯林表示影片大體上不追隨《歡迎回來,弗蘭克》的劇情,否則電影可能長達四個小時[17]

開拍前夕,漢斯林未能從製片方獲得預期的預算。他表示,大多數動作電影的預算在6400萬美元左右,但自己只有3300萬美元,其中只有1550萬美元用在拍攝及後期[18],再加上拍攝時間只有52天,是大多數動作片的一半。考慮到預算問題,漢斯林大幅度修改劇本。根據DVD版的評論音軌,影片第一場戲原本設置在海灣戰爭時期的科威特,是一場戰爭戲,但因為預算問題未能成行。

主體拍攝於2003年7月開始[19],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取景,10月14日殺青,歷時52天[20]。編劇麥可·弗朗斯的堅持佛羅里達成為首選取景地,他向漫威和工匠提出建議,認為在當地取景比在紐約或芝加哥取景便宜,能夠找到劇本提到的陽光明媚之地及暗無天日的工業區[21]。漢斯林與攝影指導 康拉德·W·霍爾閱覽十多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動作片汲取靈感,包括《緊急追捕令》、《亡命大煞星》、《黃昏三鏢客》、《教父》和《我倆沒有明天[22]。漢斯林在採訪中表示影片致敬了《迷霧追魂手》及威廉·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但影片的角色跟《奧賽羅》的角色反了過來,神鬼制裁成了仇恨的煽動者,促使聖人喬殺了最好的朋友和他老婆[23]

拍攝期間,獅門收購了工匠。在採訪中,漢斯林表示獅門影業雖然負責影片的發行,但沒有給影片做任何事情,沒有開綠燈。影片還是由工匠娛樂負責[18]

微晶片一角原本與拼圖一樣出現在麥可·弗朗斯的劇本初稿[24],但後來因為導演漢斯林不喜歡,在後期的版本中刪掉了。相反,很大程度上基於米奇·方多茲英語Mickey Fondozzi的米奇·杜卡作為弗蘭克·卡索的盟友。漢斯林解釋了剔除微晶片的原因:

我有好幾年不想做事。微晶片猶如一輛戰車,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都有,但是我們不打算提到他。我覺得他太複雜,太缺乏城市義務警員的那種精髓。神鬼制裁不是四處出走打擊罪犯的角色,而是詭計多端,就像用武器及身體格鬥那樣[25]

發行

票房

影片於2004年4月16日在2649家影院開畫,首周末票房1380萬美元,位列票房榜第二位,僅次於《追殺比爾2:愛的大逃殺[11][26]。影片在美國獲得3380萬美元票房,海外票房2090萬美元,全球票房攻擊5470萬美元[5]

專業評價

爛番茄根據170條評論打出29%的新鮮度,平均得分4.5/10。網站共識寫道:「豪華明星陣容無助於升華這部極度暴力、按部就班的復仇電影[6]。」Metacritic根據36條評論打出33/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差評」[27]影院評分觀眾投票結果為B+(等級為A+到F)[28]

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給出2/5星評價:「《神鬼制裁》太冷酷、太無情,你一定想知道片中的英雄能不能從他的成就中得到滿足[29]。」《綜藝》的喬·萊登(Joe Leydon)認為影片「死板得令人沮喪,有時愚蠢得可笑」,但讚揚簡「精力充沛得很合理,嚴肅的時候讓人憂心」,批評特拉沃爾塔「沒能為平淡的原型注入活力」[30]。《好萊塢報道》的麥可·雷奇沙芬(Michael Rechtshaffen)表示:「到最後,神鬼制裁最大的對手便是不受歡迎的三人組——小丑、傻瓜和誇張。」[來源請求]

也有影評人打抱不平,認為影片跟大多數漫改電影比起來,在致敬1960年代及1970年代經典動作片方面做得很好[31][32][33]。影評人A·O·史考特英語A. O. Scott表示:「漢斯林天生不輕盈。以編劇及製片人身份大獲成功後(譬如《終極警探3》、《野蠻遊戲》和《絕地任務》),他清楚地認為《神鬼制裁》應該致敬1970年代粗糙、憤怒值滿滿的城市復仇電影[34]。」

酷炫新聞英語Ain't It Cool News的德魯·麥克維尼(Drew McWeeny)認為影片的風格與麥可·貝西蒙·韋斯特的作品比起來,更加像唐·席格約翰·法蘭克海默的作品。但這不等同於說《神鬼制裁》和這些經典作品不相上下,只是說漢斯林的想法是正確的:「《神鬼制裁》是劣質作品,粗劣、醜陋、殘暴,沒有塞得滿滿的俏皮話,有笑話都是黑色笑話[35]。」

2008年的重啟版推出後,影片受到重新評估[36][37]

家用媒體

影片於2004年9月7日發行DVD,上市首五日賣出近180萬份[38],首周租賃淨利潤1080萬美元,成為當周銷量最好的DVD[39]

導演剪輯版DVD於2006年11月21日發行,多了17分鐘的畫面,大致上圍繞吉米·威克斯展開,講卡索意識到威克斯這位朋友把他出賣給了聖人霍華,要他自殺。導剪版還收錄了發生在科威特的定格動畫片段,改編自蒂姆·布拉德斯居英語Tim Bradstreet的作品,由他創作部分內容。另外還收錄了神鬼制裁漫畫。馬克·柯利英語Mark Collie演唱的《In Time》於導剪版DVD片尾製作人員名單播放[40]

藍光光碟於2006年7月27日發行,僅包括導演剪輯的正片[41]

獎項

馬克·查德維克(Mark Chadwick)贏得金牛座世界特技獎英語Taurus World Stunt Awards「最佳火特技獎」[42]。唐娜·埃文斯(Donna Evans)獲提名最佳綜合特技女演員,加里·海姆斯(Gary Hymes)獲提名最佳特技協調或第二單元導演,凱伊·約翰斯頓(Keii Johnston)和戴恩·法威爾(Dane Farwell)獲提名最佳車輛特技。

影片獲提名Prism獎最佳大規模上映電影[43][44]

配樂

影片配樂英語The Punisher (2004 score)由義大利作曲家卡羅·西利托英語Carlo Siliotto譜曲、指揮。導演漢斯林希望配樂展現十足的感情,之前聽過西利托的作品,所以就選了他。西利托配樂的時候將弗蘭克·卡索看成戰略人物:「這個叫弗蘭克·卡索的男人來自暴虐的家庭。他從暴虐中坐過來,成為神鬼制裁。但他也是個悲慘的人——酗酒,糟糕的回憶一路相伴。電影還承載了許多內容,有時感覺就像經典悲劇的現代版,就像《奧賽羅[45][46]。」

周邊

影片小說版由D·A·斯特恩(D.A. Stern)撰寫,2004年3月發行[47]。簡在2005年電子遊戲《神鬼制裁英語The Punisher (2005 video game)》中再度扮演弗蘭克·卡索。

續集取消與重啟

獅門娛樂計劃製作正統續集《神鬼制裁2》,漫威工作室主席兼總裁阿維·阿拉德英語Avi Arad表示第二部電影會是「漫威的第五部續集電影」[48]。強納森·漢斯林有意與托馬斯·簡再度合作[49]。簡認為第二部的反派是拼圖英語Jigsaw (Marvel Comics)[50]。續集開發計劃擱置了三年。漢斯林完成劇本初稿,於2006年前後退出項目。約翰·達爾英語John Dahl考慮接盤,後因劇本質量問題退出,工作室也不願意花大筆錢投資這個項目[51][52]。在2007年5月15日發布的聲明[53]及兩段音頻採訪中,托馬斯·簡透露自己因創意分歧退出項目,電影預算被削減,另外獅門影業拒絕華特·希爾擔任導演[54][55]。後來簡讀了寇特·舒特的新劇本,表示:

我不會把幾個月的時間浪費在一部我不喜歡的電影上。我向來很喜歡漫威的人們,希望他們過得好。另一方面,我會繼續尋找一部電影,希望有朝一日,這部作品與粉絲讓我看的電影齊名[56][57]

2007年夏,漫威工作室宣布萊茜·亞歷山大英語Lexi Alexander接任退出的達爾,擔任續集導演[58]雷·史蒂文森接替托馬斯·簡出任主角[59]。續集後來定名為《神鬼制裁2:就地正法[60][61],改為神鬼制裁系列電影的重啟之作,與2004年電影無關[62]。重啟作於2008年12月5日上映[63],是該系列自2004年重啟1989版《神鬼制裁》後第二次重啟[64]

短片

2012年7月,簡在非官方短片《神鬼制裁短片:髒物清潔英語The Punisher: Dirty Laundry》中亮相,短片於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首映,朗·帕爾曼參演[65]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The Punisher. AFI Catalog of Feature Films. [2017-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2). 
  2. ^ THE PUNISHER (18).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04-04-21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0). 
  3. ^ Goodridge, Mike. The Punisher. Screen Daily. 2004-04-16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4. ^ 4.0 4.1 Bloom, David. 'Punisher' painless in Sony, Marvel deal. Variety. 2003-06-30 [2020-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5. ^ 5.0 5.1 5.2 The Punisher (2004). Box Office Mojo.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6. ^ 6.0 6.1 The Punisher (2004).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7. ^ Punisher: Countdown vol. 1, #September 1, 2004
  8. ^ 8.0 8.1 BayNews9.com - News. 200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8-11). 
  9. ^ 9.0 9.1 Capital Punishment: The Punisher's Tom Jane tells Slasherama about his "balls-to-the-wall, punk rock action movie".... Slasherama. [200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0). 
  10. ^ Brian Hiatt. Jane Say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04-17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11. ^ 11.0 11.1 Ethan Alter. Showdown! Punisher vs. Kill Bill. 2004-04-19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12. ^ Hensleigh Talks Punisher. IGN.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13. ^ Sci Fi Wire -- The News Service of the Sci Fi Channel. 2004-02-12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12). 
  14. ^ Michael Fleming. A Mania for Marvel. Variety. 1997-04-14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2). 
  15. ^ 15.0 15.1 Michael Fleming. Artisan, Marvel pump hero 'Punisher'. Variety. 2002-04-22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16. ^ Meredith Amdur. Heroic Marvel gain. 2004-05-04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17. ^ Writer/Director Jonathan Hensleigh on The Punisher. Superhero Hype!. 2003-09-28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2). 
  18. ^ 18.0 18.1 Daniel Robert Epstein. Jonathan Hensleigh: Looking Back On The Punisher. Newsarama. 2006-11-30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19. ^ Michael Fleming. 'Punisher' main man Jane. Variety. 2003-04-03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20. ^ That's A Wrap For Cast, Crew Of 'Punisher': From The Tampa Tribune. 200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0-18). 
  21. ^ Dave Richards. Behind the scenes with "Punisher" writer Michael France.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4-03-23 [200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22. ^ Page Title. writingstudio.co.z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23. ^ Jonathan Hensleigh Reveals 'Punisher' Homages. Comic Book Movie. 2004-04-14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24. ^ Dave Richards. Behind the scenes with "Punisher" writer Michael France.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4-03-23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25. ^ Writer/Director Jonathan Hensleigh on The Punisher. Superhero Hype!. 2003-09-28 [201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2). 
  26. ^ Domestic 2004 Weekend 16. Box Office Mojo.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27. ^ The Punisher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28. ^ 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0). 
  29. ^ Ebert, Roger. The Punisher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2004). Chicago Sun-Times. 2004-04-16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0. ^ Leydon, Joe. The Punisher. Variety. 2004-04-15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1. ^ Dean Kish. Movie-List - Reviews - The Punisher. Movie-List.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3). 
  32. ^ Chuck O'Leary. The Punisher - Extended Cut (2004/DVD-Video Set). Movie-List.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3. ^ PETER TRAVERS. The Punisher. Rolling Stone. 2004-04-06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4. ^ A.O. Scott. The Punisher's rage is superhuman. Taipei Times. 2004-10-08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5. ^ Drew McWeeny. Moriarty Has Seen The Punisher!!. Ain't It Cool News. 2004-02-19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8). 
  36. ^ Monaghan, Cameron. Why The Punisher (2004) Is An Underrated Precursor To The Superhero Movie Boom. The Daily Fandom. 2021-04-13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7. ^ Dominguez, Noah. 10 Underrated Marvel Movies That Deserve Another Chance: The Punisher (2004). What Culture. 2017-08-12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38. ^ Brett Sporich. Man On Fire, 'punisher' Top Retail Sal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4-09-16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39. ^ Top 10 DVD Sales. Clrpc.com. 2004-09-11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40. ^ The Punisher (2004) - Theatrical or Extended? This or That Edition. 2016-05-15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41. ^ The Punisher (Blu-ray). Bluray.com. [2008-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4). 
  42. ^ 2005 Winners & Nominees. Taurus World Stunt Awards.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43. ^ 2005 Wide Release Film.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8). 
  44. ^ Morfoot, Addie. EIC names 9th annual Prism noms. 2005-03-11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45. ^ Dan Goldwasser. SoundtrackNet : Interview - Carlo Siliotto - Music for Punishment. SoundtrackNet. 2004-05-10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46. ^ SoundtrackNet: The Punisher Soundtrack. SoundtrackNet.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47. ^ D.A. Stern Handling 'Punisher' Noveliz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4). 
  48. ^ Morris, Clint. Lions Gate starting on The Punisher 2. Moviehole.net. 2004-02-27 [2006-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05). 
  49. ^ P., Ken. An Interview with Jonathan Hensleigh. IGN. 2004-03-05 [2006-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11). 
  50. ^ Keck, William. Rebecca is quiet at 'Punisher' premiere. USA Today. 2004-04-13 [2006-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6). 
  51. ^ Jessica Barnes. John Dahl Says 'Punisher 2' Script Not That Good. Cinematical. 2007-06-15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52. ^ Frosty. John Dahl is not directing Punisher 2. Collider. 2007-06-11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53. ^ Quint. AICN Exclusive: Thomas Jane dropping out of Punisher 2?!? - Ain't It Cool News: The best in movie, TV, DVD, and comic book news. Ain't It Cool News. 2007-05-15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54. ^ Fanboy Radio - Thomas Jane.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2). 
  55. ^ Fangoria Radio - Thomas Ja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30). 
  56. ^ Thomas Jane Pull out of Punisher 2. Superhero Hype!. 2007-05-15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2). 
  57. ^ AICN Exclusive: Thomas Jane dropping out of PUNISHER 2?!?. Ain't It Cool News. May 15, 2007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58. ^ Ryan McLelland. Punisher 2 Lands A Director. LatinoReview.com. 2006-06-12 [2007-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8). 
  59. ^ El Mayimbe. Exclusive Scoop: We Know Who The New Punisher Is!. latinoreview.com.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5). 
  60. ^ Official Sequel Title Now 'Punisher: War Zone'. JustPressPlay.net. 2007-08-28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61. ^ diva. Punisher 2 Working Title and Start Date. Superherohype.com. 2007-08-09 [200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2). 
  62. ^ Todd Gilchrist. Interview: Lexi Alexander. IGN. 2007-12-06 [200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9). Alexander: I would say it's a complete reboot because the first one -- neither of them -- are relevant to us at all 
  63. ^ Punisher Will Enter War Zone 3 Months Later. Superhero Hype!. 2008-04-03 [200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64. ^ Michael Fleming. 'Punisher' gets Lionsgate overhaul. Variety. 2007-08-01 [200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6). 
  65. ^ Bettinger, Brendan. Watch DIRTY LAUNDRY, the PUNISHER Short Film Thomas Jane Brought to Comic-Con; Plus 10 Images and a New PUNISHER Logo. Collider.com. 2012-07-16 [2012-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