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斗

农具

戽斗是一種傳統人力灌溉農具,在某些地方也叫撇斗子。至20世紀末,機械灌溉設備普及,戽斗等人力灌溉農具幾乎絕跡。

閩南語中,常以此農具來形容一個人下巴很長,也就是下顎前突

簡介

 
青花瓷耕織圖碗,清康熙景德鎮窯。圖上方兩人正在合力使用戽斗灌溉農田。

戽斗形略似,用竹篾藤條等編成,或以木桶替代。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合力汲水;亦有單人使用的。戽斗適宜在水岸不高的田邊使用,可用於灌溉,也可用於排水。

戽斗最遲在宋代已經出現。宋陸游詩《喜雨》中載「水車罷踏戽斗藏,家家買酒歌時康」。元代王禎農書》寫道:「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罌,從所便也。」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載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