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手語

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間,示威者用來傳達物資供應、設置路障、後勤救援等訊息的手勢

抗爭手語[1]指在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間,示威者用來傳達物資供應、設置路障、後勤救援等訊息的手勢。其在與警方對峙的前線或特定地區需要某物資時,大批示威者透過手勢傳遞訊息,並以人鏈的方式將物資從物資站分發至前線等地。其中一種物資便有一種代表手勢。

最初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並未出現相關的手勢,但是示威者為了能在大批人群中有效地溝通,預先設計出一系列手勢。而隨著運動的持續進行,這一系列的手勢逐漸成為示威者主要的溝通方法。部分抗議者還設計出有關手勢的介紹,並利用TelegramLIHKG討論區和社群媒體傳播這些圖片。

使用背景

 
到了2019年7月,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示威者已經將手勢視為主要的溝通方法。

自2019年6月以來的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2],其直接行動方式不同於2014年雨傘革命的長期佔領[3]。雖然反對《逃犯條例》的抗議者缺乏明確的領導人或組織[4],這次示威活動仍表現出廣泛的協調性[5]。由於在示威集會中不需聽從任何的指示,許多人和團體得以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3][6]。同時,年輕示威者以李小龍的名言「變成水吧,吾友」(Be water, my friend)作為運動模式[7][8],事先在網際網路上策劃具體細節[5],透過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傳遞訊息[3]、募集物資設備[9]。而在現場,示威行動則透過手機網路或口耳相傳傳達指令[10]

示威者通常會先搬運周邊的金屬護欄、垃圾桶鐵馬充水式護欄,並將內六角扳手束線帶等傳上前線,迅速設置成封鎖用的路障與防線[10][11];他們會在夜間遭到警方驅離[3][4],並在隔日再度發起佔領行動[8]。抗議者在幾個小時內便會出現「放哨」、「物資」、「傳令」、「急救」等分工[10],例如設置物資站分發飲用水、零食、手套長傘、及用硬紙板製作的盾牌[3],志願的急救人員亦進駐急救站[3][5]。同時,許多抗議者會攜帶口罩(防範催淚彈臉部辨識技術)、護目鏡(防範胡椒噴霧)、頭盔(防範警棍)和長傘[4],沿著路障與到場的防暴警察對峙[3][11][12]

為了能在混亂的人群中協調行動,許多後方的示威群眾則迅速集結,站成一排組成人鏈[13],根據需要將頭盔、長傘、保鮮膜、束線帶、剪鉗、瓶裝水、路障等物資援助[14],逐一且快速地從遠處的物資站傳遞至前線[3][4][5][10][15][16]。由於不是所有在場的人士都擁有完整的裝備[5],抗議者會向其他在危險地區行走的參與者遞送頭盔或口罩[5]。後排的示威者則準備大量能夠送往前線分發的物資[17],相關的手機群組亦隨時有人發起運送行動[18]。部分人士會到附近的超級市場等處購買頭盔、長傘、飲水、保鮮膜等物資[13],亦曾有住戶直接把浮板、保鮮膜等投擲至地面[18]

手勢使用

設計功能

 
反對《逃犯條例》運動的示威通常會在後方組成人鏈,並且傳遞物資至前方。

最初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並未出現有關物資的手勢,不過隨著運動的進行,抗議者開始嘗試發展許多與警方抗衡的戰術英語Diversity of tactics和工具,藉此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19][20]。為了能在大批擁擠人群中溝通、運送索需要的防護裝備、物資或援助,或是協助設置障礙,抗議者預先設計出能夠傳達訊息的一系列手勢,從而避免出現訊息偏差[3][7][8][16]。其中一種物資便有一種代表手勢[6]。最早在6月12日的佔領行動中,示威者便確立相關的溝通手勢[6]。到了7月1日,大部分抗爭者便已經熟悉各種傳遞物資的手勢[21],成為相當常見的溝通方法[22]

面對喧鬧的人群與混亂的現場,抗議者能運用這一系列預先確定的手勢交流[4][14],向其他人表達需要運送到前線的物資[9][5][19]。當第一線示威者或某一特定地區需要物資或設備供應時,便會喊出需要的物品與手勢[12];在周圍大批的人群知悉後,會一同向遠處的人群比出相應的手勢,傳遞請求攜帶或遞送物資的訊息[2][14][12][23][24]。這些物資訊息傳遞至物資站,由駐守該處的示威者整理,並透過人鏈的方式傳遞至前線[19][20]。示威者透過手勢語言便能在內部傳達各種訊息,例如物資供應、設置路障、後勤救援等[2]。不過,示威者仍會不時直接呼喊英語Human microphone前線需要支援的物資[23][24][25]

為了避免受到催淚彈或胡椒噴霧的影響,當警察正在動員或使用胡椒噴霧,示威者會透過手勢告知其他人需要頭盔、長傘、口罩、保鮮膜、護目鏡[14]、手套或哮喘吸入器[23][26],隨後便會傳遞至前線[3]。而為了能快速設立路障,示威者也可以使用手勢傳達需要障礙物、束線帶、剪鉗、內六角扳手等訊息[2][14]。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則可以發出請求水或生理鹽水、哮喘吸入劑等的手勢語言[2][14]。為了確保不會過度供應,抗議者則會使用手勢表達該處已經收到足夠的物資[14],可以停止運送[14]。另外還有警告危險、快速跑離的手勢[27]

傳達訊息

訊息 動作 參考資料
頭盔 雙手舉起,手掌平放在頭部上方,上下晃動做摸頭狀 [6][19][20][25]
口罩 雙手圈住成「C」字形,放在嘴巴兩邊 [6]
長傘 雙手上下握拳,在胸前模仿打開長傘的動作 [6]
護目鏡 雙手圈住成「C」字形,放在眼睛兩邊 [6][23]
保鮮膜 雙臂握拳,在胸前轉圈 [6][23]
生理鹽水或水 雙手模仿持握罐子,分別以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6]
哮喘吸入劑 拇指向下、放在嘴邊,模仿正在吸用哮喘吸入劑 [6]
剪鉗 雙手舉起,豎起食指和中指開合,做出剪裁的動作 [19][20]
剪刀 單手舉起「V」字剪裁手勢,橫向剪出 [21][6]
束線帶
(俗稱「索帶」)
雙手舉起,兩隻食指呈一直線 [21]
手套 雙手十指打開、閉上 [25]
物資足夠 雙臂在胸前交叉 [14]

造成影響

 
透過手勢語言進行交流,示威者能夠快速組成防線。

為了能採取有組織的協調指揮策略,示威者在大量的人群中透過手勢語言進行有效地交流,這也成為其主要的溝通方式[2]。部分抗議者設計出有關手勢的介紹,並利用TelegramLIHKG討論區和社群媒體傳播這些圖片[9][28]。同時,《蘋果日報》也曾派發過特刊「完全抗爭手冊」,在上面刊登於網際網路上流傳的現場手勢,並讓相關手勢得以廣泛傳播[21][24][29]。部分長者與臨時參與者則是在現場主動學習年輕抗爭者的手勢術語[24][30]

在抗議者運用手勢溝通的作為被拍成影片後,經過社群媒體上不斷轉傳,許多人對於示威者的禮貌與協調能力予以讚揚[19][20]。對此,路透社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在混亂中協調組織:示威者加固前線之戰略》,透過示意圖和資料影片介紹示威者的組織方式,並列舉在示威中常見的手勢語言[2][14]。而《洛杉磯時報》則形容香港示威者的行動已經具有相當的默契與共識,彷彿是經歷過數年的訓練[12][23]

不過抗議人士學會在現場溝通使用的手勢後,同樣會增加警方在蒐證與追緝部分的困難度[31]。而在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批評攻擊警方的暴力程度「愈來愈嚴重,愈來愈有組織」時,則指出示威人士已經擁有物資、聯繫、口號與手勢等特性,且行動亦升級至使用磚塊與鐵條[32][33]。《大公報》亦基於這次示威具有大量的物資供應、以及一套有系統的手勢,認為是有組織與策劃的行動[2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海芯葆. 新闻内幕|暴徒有组织 暴行军事化. 大公報. 2019-07-17 [2020-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滅白. 外媒:香港示威者採取了有組織的指揮協調戰略 並可能升級. 《文匯報》. 2019-07-1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繁體中文).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Timothy McLaughlin. Why These Hong Kong Protests Are Different. 《大西洋》. 2019-06-17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英語). 
  4. ^ 4.0 4.1 4.2 4.3 4.4 Hong Kong protesters storm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經濟學人》. 2019-07-01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英語).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Daniel Victor. 有關「反送中」的最新進展,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紐約時報》. 2019-07-0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繁體中文).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柯詠敏. 【逃犯條例】新聞系學生支援示威者 即學傳運送物資手語互通. 香港01. 2019-06-1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6) (繁體中文). 
  7. ^ 7.0 7.1 張潔平. 香港49日 危城終局?反送中運動來到臨界點. 《天下雜誌》. 2019-07-27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繁體中文). 
  8. ^ 8.0 8.1 8.2 Laignee Barron和Aria Hangyu Chen. 'We Are Risking Everything.' Hong Kong's Young Rebels Stake Everything on Their Struggle. 《時代》. 2019-07-05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英語). 
  9. ^ 9.0 9.1 9.2 Brenden Gallagher. How technology is helping fuel the Hong Kong protest movement. 《每日點選英語The Daily Dot》. 2019-07-05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英語). 
  10. ^ 10.0 10.1 10.2 10.3 李以莊、何曉勤和劉頌陽. 【反修例風暴透視】警鳴槍清場 官厲聲譴責 青年贏同情 林鄭輸民意. 《明報》. 2019-07-22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繁體中文). 
  11. ^ 11.0 11.1 朱雅霜、楊婉婷和呂凝敏. 影/反送中民眾沿電車軌接力運送物資 人龍綿延. 聯合新聞網. 2019-07-30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繁體中文). 
  12. ^ 12.0 12.1 12.2 12.3 Alice Su. A new kind of Hong Kong activism emerges as protesters mobilize without any leaders. 《洛杉磯時報》. 2019-06-1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英語). 
  13. ^ 13.0 13.1 許芳文和鍾妍. 拋物資街坊:青年激進有因 不是暴徒 見證六七暴動放炸彈 「那些才是暴徒」. 《明報》. 2019-07-18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繁體中文).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Marco Hernandez和Simon Scarr. Coordinating chaos The tactics protesters use to fortify the frontlines. 路透社. 2019-07-12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英語). 
  15. ^ Monika Cvorak和Antony Dapiran. How Hong Kong protesters used hand signals and human chains to storm government – video explainer. 《衛報》. 2019-07-0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8) (英語). 
  16. ^ 16.0 16.1 Mooncakes, hymns and post-it notes: the color of Hong Kong's protests. 路透社. 2019-06-18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英語). 
  17. ^ 示威有組織「有備而來」 迅速分發頭盔雨傘. 《星島日報》. 2019-07-1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6) (繁體中文). 
  18. ^ 18.0 18.1 超市買物資遞「前線」 示威者組800米人鏈. 《明報》. 2019-07-15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繁體中文).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楊穎婷. 【解密香港反送中】被林鄭忽略的細節:藍儂牆、比手勢、黃安全帽. 上報. 2019-07-20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英語).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Yanan Wang和Alice Fung. Hong Kong protesters use signals, Post-its to hone skills. 美聯社. 2019-07-20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8) (英語).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海芯葆. 新聞內幕\暴徒有組織 暴行軍事化. 《大公報》. 2019-07-17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6) (繁體中文). 
  22. ^ Vanessa Steinmetz. "Du bist erst ein echter Hongkonger, wenn du Tränengas geschmeckt hast". 《明鏡》. 2019-07-10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德語).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無領袖、全自發」美媒:香港社運新模式. 《北美世界日報》. 2019-06-18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繁體中文). 
  24. ^ 24.0 24.1 24.2 24.3 冼國強和施文達. 《蘋果》美化暴徒 派特刊煽年輕人「衝擊」. 《大公報》. 2019-07-02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繁體中文). 
  25. ^ 25.0 25.1 25.2 黃桂桂. 【逃犯條例】法國示威男參與港三大遊行 談法港差異:港人很和平. 香港01. 2019-07-0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6) (繁體中文). 
  26. ^ Shibani Mahtani和Timothy McLaughlin. Hong Kong police move to forcibly clear protesters occupying legislature complex. 《華盛頓郵報》. 2019-07-01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英語). 
  27. ^ 管淑平. 衝入立法會… 一日升級 200人決策 工具克難. 《自由時報》. 2019-07-04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繁體中文). 
  28. ^ Nicolle Liu和Sue-Lin Wong. How to mobilise millions: Lessons from Hong Kong. 《金融時報》. 2019-07-02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英語). 
  29. ^ 完全抗爭手冊. 《蘋果日報》. 2019-07-01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繁體中文). 
  30. ^ 撐杖輪椅代步 遇警勸勿打年輕人 不讓黑髮獨行 千計銀髮上街. 《明報》. 2019-07-18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繁體中文). 
  31. ^ 張沛元. 影像辨識抓示威者 港警鎖定700人. 《自由時報》. 2019-07-22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繁體中文). 
  32. ^ 【反修例】李家超指示威人士有組織 暴力程度愈來愈嚴重.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7-15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繁體中文). 
  33. ^ 林鄭譴責「暴徒」襲警 讚警克制 外媒報道中央拒請辭 外交部:捕風捉影. 《明報》. 2019-07-16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