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註 1],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1]。
抱朴子 | |
---|---|
全名:抱朴子 | |
作者 | 葛洪 |
語言 | 中文 |
成書年代 | 東晉 |
發行資訊 | |
連載狀態 | 卷數:內篇20卷,外篇50卷 |
內容
抱朴一詞源自《老子》之語「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葛洪本人自號抱朴子,故以為書名,[2]其思想涵蓋儒、道二家。[3]《內篇》主要講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病,屬於道家。其內容可以具體概括為:論述宇宙本體、論證神仙的確實存在、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說明世人修煉的廣泛性。
《外篇》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4]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為: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慾,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總之,《抱朴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為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
《晉書·葛洪傳》記《抱朴子》內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亡佚40餘篇。[5]南朝陶弘景曾作「《抱朴子注》二十卷」,這是《抱朴子》的最早注本,已佚。清人嚴可均輯有《抱朴子內篇佚文》10卷。現流行本則是孫星衍之校本。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為懷。《抱朴子》中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從修煉方術入手,人生的抱負也不能僅僅是遁隱山林,要想真正修煉成仙還要建功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解脫和煉得肉體飛升,既做到立時濟世,又得超凡入聖。[6]如他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他認為修煉既可以保德致長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過修煉還可以獲得長生,身體不傷,是最大的孝道。
版本
- 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刊本
- 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二十家子書》本。
英譯本
Sailey, Jay. The Master Who Embraces Simplicity: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er Ko Hung, A.D. 283-343.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8. ISBN 0-89644-522-4
注釋
參考文獻
- ^ 《抱朴子外篇‧自敘》:「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 ^ 《抱朴子外篇‧自敘》:「洪之為人也,而騃野,性鈍口訥,形貌醜陋,而終不辯自矜飾也。冠覆垢弊,衣或襤縷,而或不恥焉。洪期於守常,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不得其人,終日默然。故邦人咸稱之為抱朴之士。」
- ^ 《抱朴子》序云:「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攘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 ^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前言》:「其觀察之敏銳,筆鋒之犀利,較諸干寶《晉紀總論》,有過之無不及。我們今天要研究晉代歷史,抱朴子外篇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晉人著作,有時它比唐修《晉書》還重要。」
- ^ 嚴可均《鐵橋漫稿》、《代繼蓮龕為抱朴子敘》中說:「今本僅《內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 ^ 王明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葛洪這個飄零沒落的士族分子,他的前後思想變遷的脈絡,大體就是從入世而遁世,從儒家而至皈依神仙道教。但也始終沒有忘懷儒家和道。這是與他的階級出身、所處時代和個人遭遇息息相關的。」
研究書目
-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 嚴可均輯有《抱朴子內篇佚文》10卷。
-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
-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
-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
- 李中華,《新譯抱朴子》
外部連結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設,猶宮室也。肢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剩理之問,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黑猶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藥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敗之後。故知生難保而易散,氣難清而易濁。若能審機權,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蓋綠未見其益,雖心希妙道,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短促。誠綠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誠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藏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勝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鬢憔枯,多好則志氣傾縊,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損人之命猛於豺狼。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鸚嗚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臧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樂,構一惡則魄神歡。魄神樂死,魂神好生。常以寬泰自居,恬啖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生錄必書其名,死籍必削其咎。養生之理,盡於此矣。至於煉還丹以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蓋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誠焉。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壽命,中士半修無災病,下士時修免夭橫,愚者失道檳其性。其斯之謂歟。
《抱朴子養生論》注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