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寺口雙塔

拜寺口雙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境內的賀蘭山的一處山坡台地上,東西間隔為100米。兩座塔的具體建造時間沒有記載,但可根據周圍遺址痕跡和塔內出土文物斷定為西夏時期的建築。這兩座塔在元朝明朝曾經歷過多次大修。1988年,拜寺口雙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拜寺口雙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西夏
編號3-154
認定時間1988年

歷史

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處曾有多達100餘座的廟宇而得名[1]。拜寺口雙塔的建造時間並沒有明文記載[2]:80,但在根據雙塔周圍散落的大量與西夏王陵同風格的琉璃構件殘塊,以及寧夏地方史志的記載,可以確定此處在西夏年間曾經建有佛寺[註 1],這兩座塔可以基本確定與佛寺同時期建造,並且同為西夏武烈皇帝李元昊的離宮建築的組成部分[4]。此後雙塔周邊相關的寺廟建築在明代嘉靖年間已經被毀[5]。明朝《萬曆朔方新志》當中,雙塔為當地的重要地標建築。清朝乾隆四年時,寧夏地區發生芮氏8級大地震,但雙塔並未被震倒,具體受損情況不得而知[6]:45。1986年,寧夏文物部門曾經組織對雙塔進行重修。在這次重修當中,考古隊員發現塔身多處造像和磚結構並不符合西夏時期的風格,根據周邊其他經過修繕的塔的情況判斷,該塔在元代和明代曾經歷過多次修繕,塔身基本上已經不再是西夏當年初建的原物[7]:26。此外,在這次重修中在兩座塔塔頂的中心柱上發現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銘文,在對中心柱經過碳14測定之後確認均為西夏晚期所造[8]:356。1988年,拜寺口雙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

結構

雙塔位於賀蘭山的一座名為拜寺口的山口北面的一處山坡台地上,距離銀川老城區約50公里[10],周邊三面環山[11]:132。東塔高39米,西塔約高36米[註 2][5],整體結構大致相同,但外觀上略有出入[2]:80

東塔

 
拜寺口雙塔中的東塔

東塔使用磚為主要建築材料,造型為八角十三稱密檐式,每層均由塔身、塔檐、平座三部分構成[13]。塔頂安裝有仰蓮瓣形塔剎座,上面承托有相輪,剎座下相對的兩側各有一個力士造像承托剎座[14]。塔室圓形,塔的南側均開有拱券門。整座塔共有13層,其中第一層壁面平素無飾,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壁面及轉角處皆有影塑彩繪裝飾[13]。每層的塔檐的下方每一面均有2個獸頭圖案的瓦當,在瓦當旁還有突出的木樁,是為裝飾獸頭身後的裝飾的部件[7]:26。每層之間架設有木樓板,樓板之間有木梯可以攀登至頂層[2]:80。塔內只有第一層較高,其餘層均比較低矮,整座東塔從底層到頂層整體收分較小[12]:133,塔身外觀呈直線椎體[2]:80

西塔

 
拜寺口雙塔中的西塔

西塔在建造材料和外形上與東塔基本相同,但西塔共有14層[12]:133,第一層塔身高6.24米,比較高大,約占塔身總高度的五分之一;出檐高1.12米。二層塔身為1.08米,往上依次略減,至第十三層塔身高僅0.74米。一層塔身面南開一門洞,較窄小,高1.5、寬0.5米。第二層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裝飾圖案。各層壁面中心置長方形淺佛龕,共計96座。在這些龕中,第二層的龕內造像已經無法還原;第三層的西北、西南、東南三面各存有1尊立僧;第四層東、東南、東北三面各存有1尊立僧;第五層和第六層的16座龕中各有一尊羅漢坐像,是為十六羅漢;第七層的8座龕內各有1尊護法金剛;第八層的8座龕內各有一尊化生童子;第九層的8座龕中各有一尊護法金剛;第十層和第十一層的16座龕中各有1尊供養菩薩;第十二層的8座龕內有七寶,東南方向的龕中為寶瓶;第十三層龕內塑有八吉祥[13]。龕兩側為彩塑獸面,獸面口含流蘇7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滿壁面。塔壁轉角處有寶珠火焰、雲托日月的彩塑圖案。西塔正東面第十二層佛龕內右上側寫有西夏文。在第十層正東的平座上,放置著一個完整的綠色琉璃套獸。塔頂佛龕內置有一根六棱木質中心剎柱,直徑約30厘米,剎柱上有墨書西夏文題記和梵文[5]。從整體上看,西塔比東塔更加粗大,靠近塔頂的部分收分較大,外形更為圓潤[2]:80

保護

1986年,由於塔身部分建築構件嚴重老化,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部門對雙塔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修繕時間從當年的4月持續到當年10月[13]。2003年,為了保護包括拜寺口雙塔周邊在內的賀蘭山植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在賀蘭山實行封山禁牧,在拜寺口附近居住的村民被悉數遷出並安置[15]。2012年春節前,銀川市文物局、宗教局、消防支隊專門組織了對包括拜寺口雙塔在內的多處文物古蹟的消防檢查工作[16]。2014年,拜寺口雙塔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相關的修繕規劃已經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覆[17],並於當年完成了拜寺口雙塔的防雷工程[18]

出土文物

1986年雙塔在維修過程中,雙塔的頂部發現了泥塑兩面多臂歡喜佛1尊,頭戴尖頂帽的藏傳佛教銅坐佛1尊等文物,這兩具造像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徵[7]:26。此外塔內還發掘出了大朝通寶1枚,中統元寶交鈔2張[19],以及西夏木桌1張[8]:356,2幅絹質彩繪佛畫(已殘),1把木椅,1對木花瓶,2束絹紙花,3塊印花綢[13]

注釋

  1. ^ 有說法認為該佛寺為佛祖寺,曾供奉釋迦牟尼和多寶如來[3]
  2. ^ 關於塔身的說法還有45米一說[12]:133

參考

  1. ^ 宁夏地质工作者撰文:为何认定找到真正成陵. 新浪網. 2012-06-11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2.3 2.4 屈浩然著. 中国古代高建筑.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07-01: 93. ISBN 7-5308-0985-7. 
  3. ^ 宁夏拜寺口双塔. 新華網陝西頻道. 2003-02-14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4. ^ 贺兰秋韵——拜寺口双塔. 佛教在線. 2008-03-31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7)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5.2 拜寺口双塔——一对千年的西夏美女. 新華社寧夏頻道.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中文(中國大陸)). 
  6. ^ 任海軍,任葆德編著. 中国震迹旅游. 北京: 兵器工業出版社. 1998: 146. ISBN 7-80132-165-0. 
  7. ^ 7.0 7.1 7.2 許成,吳峰雲著. 宁夏古塔.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8-07-01: 73. ISBN 7-227-00251-9. 
  8. ^ 8.0 8.1 陳澤泓著. 中国古塔走笔.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9: 367. ISBN 7-218-03023-8. 
  9.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10. ^ 拜寺口双塔. 新華網陝西頻道. 2009-08-28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11. ^ 葉驍軍著. 西北的名胜古迹.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7-07-01: 195. ISBN 7-227-00079-6. 
  12. ^ 12.0 12.1 12.2 羅哲文等著. 中国名塔.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05-01: 186. ISBN 7-5306-4444-0.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於存海,雷潤澤,何繼英. 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勘测维修简报. 文物. 1991-8: 14–26,102–103. 
  14. ^ 唐育勤. 贺兰山 拜寺口双塔小记. 共產黨人. 1997-1: 31. 
  15. ^ 贺兰山下飞出的“金凤凰”——记全国“最美村官”庙月萍. 新知訊報. 2013-09-16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中文(中國大陸)). 
  16. ^ 宁夏春节前严查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中國消防在線. 2012-01-1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中國大陸)). 
  17. ^ 拜寺口双塔修缮工程启动. 銀川日報. 2014-11-08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6) (中文(中國大陸)). 
  18. ^ 宁夏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去年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 中國網. 2015-02-15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中國大陸)). 
  19. ^ 雷潤澤,於存海,何繼英. 宁夏拜寺口双塔发现的大朝通宝和中统元宝交钞. 中國錢幣. 1989-4: 28–3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