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騷號戰艦

德國第一艘無畏艦

拿騷號戰艦(德語:SMS Nassau[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為回應英國戰艦無畏號下水而建造的德國第一艘無畏艦,得名於拿騷公國。它於1907年7月22日在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開始龍骨架設,並在不到一年後的1908年3月7日下水,較無畏號晚了約25個月。它也是同名艦級四艘戰艦中的首艦,其姊妹艦還包括波森號萊茵蘭號西發利亞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拿騷號
艦名出處 拿騷公國[1]
建造方 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
鋪設龍骨 1907年7月22日
下水日期 1908年3月7日
入役日期 1909年10月1日
結局 1920年移交日本,後轉售並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拿騷級戰艦
排水量
船長 146.1公尺
型寬 26.9公尺
吃水 8.9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20(37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 8,300海里(15,400公里)以12節
乘員 40名軍官、968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拿騷號正在北海服役,隸屬於公海艦隊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二支隊。1915年8月,它進入波羅的海參與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在當地與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交火。返回北海後,拿騷號及其姊妹艦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日德蘭海戰,期間它曾與英國驅逐艦噴火號英語HMS Spitfire (1912)相撞。而在整個海戰過程中,拿騷號共有11人陣亡,16人負傷。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後,公海艦隊的大部於和平談判期間都被扣留至英國斯卡帕灣。由於拿騷級是德國最老舊的無畏艦,它們當時獲准留在德國港口。但當艦隊在斯卡帕灣自沉後,拿騷號及其三艘姊妹艦作為沉沒艦隻的替代品,必須移交戰勝的協約國投降。拿騷號於1920年4月被割讓予日本。但日本海軍並不需要該艦,遂將其轉售予一家英國拆船公司,隨後在多德雷赫特拆解報廢。

設計和概述

 
拿騷級線條畫,顯示了主砲的布局

拿騷級戰艦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03年底,即英德海軍造艦競賽的背景下;當時,外國海軍的戰艦已經開始裝備口徑越來越大的副砲英語Secondary armament,包括義大利和美國艦隻的203公釐砲和英國艦隻的234公釐砲,均超過了此前德國級戰艦搭載的170公釐副砲。德國設計師最初考慮為艦隻配備210公釐副砲,但1904年初有關英國納爾遜勳爵級戰艦英語Lord Nelson-class battleship將配備254公釐重砲的錯誤報道促使他們考慮建造一款更強大的艦隻:由八門280公釐砲組成的「全裝重型火砲」戰艦。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設計被改進成一艘體積更大的艦隻,配備有十二門重砲,而此時英國已經推出了全裝重型火砲戰艦——無畏號[3]

拿騷號採用平甲板艦型,[4]全長為146.1公尺,舷寬26.9公尺,有8.9公尺的吃水深度,標準排水量為18873噸,滿載排水量達到22535噸。其標準船員編制為40名軍官加968名水兵。拿騷號保留了三台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和十二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的配置,而不是更先進的渦輪發動機[5]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16,181千瓦特(21,699匹馬力),最高速度20(37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8,300海里(15,400公里),[6]但若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高速航行時則縮短至2,800海里(5,200公里),僅為無畏號的一半。[4]這種類型的推進裝置是應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和海軍造艦局的要求而選擇的;後者曾於1905年表示「在重型軍艦上使用渦輪機本身並不可取」。[7]這個決定完全是基於成本考量:當時,帕森斯英語C. A. Parsons and Company在蒸汽輪機上擁有壟斷地位,並要求每製造一台渦輪機須支付100萬馬克的使用費。德國企業直至1910年才開始大批量生產渦輪機。[8]1915年德國海軍對該艦進行了改裝,將其中四台燃煤鍋爐改成六台煤油混燒鍋爐,以提高燃燒效率。[2]

拿騷號裝備的主砲為十二門呈特殊六邊形分布在六座雙聯裝砲塔中的28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28 cm SK L/45 gun[註 2]。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座,兩邊舷側各兩座[10];六座砲塔從艦艏為起點按順時針分別命名為A-F。[11]雖然設計部門選擇了較小的艦體長寬比,但往復式蒸汽機的固有特點使得該艦在全速航行時會產生極大的顫動,抵消了這一設計對射擊精度的好處。另外,由於兩側的兩座主砲塔給每側各憑空增多了近800噸的重量,在高海況下會產生嚴重的橫搖問題,不但進一步惡化射擊精度,也給艦艇帶來傾覆的風險。[11][12]副砲則由十二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和十六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它們均安裝在砲廓英語Casemate內。[6]此外,拿騷號還安裝有六具450公釐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具,兩邊舷側防魚雷艙壁的每一端則各兩具。[13]

防護方面,德意志帝國海軍相當重視己方艦艇的生存能力。因此拿騷號的主裝甲帶在中央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內的厚度為270公釐,[14][註 3]至艦艏減至203公釐,艦艉則減至127公釐,整體比無畏號厚大約2英寸(51公釐)。[11]副砲砲廓厚160公釐,並配備80公釐厚的砲擋英語Gun shield[15]主砲塔的側面280公釐、頂蓋90公釐,司令塔則受到400公釐厚的鋼板保護。[6][註 3]主裝甲帶前部和上方為203公釐,水線下為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甲板厚50公釐,表面鋪設但澤橡木和柚木甲板。砲塔座圈厚度為280公釐,一直延伸到中部舷側裝甲帶;再往下防護筒壁減少到178公釐,並延伸到水密艙甲板。水密艙壁則有200公釐厚。[11]

艦歷

 
一戰前停泊在基爾的拿騷號及第一戰列分艦隊餘部

1906年2月,德意志帝國海軍為新式主力艦爭取到了撥款,並於5月以「巴伐利亞代艦」(Ersatz Bayern)作為合同代號進行訂購[註 4],用作替代老舊的薩克森級鐵甲艦巴伐利亞號。建造合同被授予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預算為4000萬金馬克(合183.8萬英鎊,高於無畏號)。由於艦體尺寸較以往的主力艦要大不少,船廠需要先行進行改造,故而該艦推遲到1907年才開工。[17]

1907年7月22日,帝國船廠正式開始龍骨架設,工程編號為30。[6]建設工作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軍方派出士兵駐守在船廠,同時也為克虜伯等零部件供應商提供保護。[18]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艦隻便於1908年3月7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拿騷的希爾達公主主持為艦隻命名,德皇威廉二世荷蘭的亨德里克親王亦出席了儀式並發表演說;其中亨德里克親王乃是代表其妻子所在的奧蘭治-拿騷家族而來。[19]

拿騷號的前期建造工作進展迅速,然而舾裝工作卻因為事故而產生了嚴重延誤。一名船廠工人不慎抽走了一根大管道的封板,導致大量水湧入艦內。艦隻當時尚未安裝水密艙壁,因此水蔓延至整艘艦,導致其向左舷傾側,並沉入船塢底部達1.6公尺深。船廠方面只得費時費力地將艦隻的積水全部抽乾,繼而進行同樣勞累的清理作業。[1]拿騷號於1909年9月底竣工,最終耗費了帝國海軍3739.9萬金馬克。[6]它於1909年10月1日正式投入公海艦隊服役,並立即展開海試[1]而推動拿騷號建造的英國對標艦無畏號則是在1906年2月2日下水,較拿騷號早了25個月。[20]

1909年10月16日,拿騷號及其姊妹艦西發利亞號出席了威廉港帝國船廠新建第三入口的開通儀式。[21]1910年2月,尚在試航期間的它們還參加了公海艦隊的年度演習。同年5月3日,拿騷號完成海試,並被編入公海艦隊新成立的第一戰列分艦隊。在接下來的四年裡,該艦都參加了例行的系列分艦隊和艦隊演習以及訓練巡航。僅有的例外是1912年,由於阿加迪爾危機,夏季訓練巡航只是進入了波羅的海[22]和平時期前往挪威的最後一次夏季巡航於後1914年7月14日啟動。但戰爭的威脅迫使德皇威廉二世在兩周後便取消了這次航行,艦隊於7月底又回到港口。[23]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於28日爆發,在一周的時間裡,所有的歐洲大國都加入了這場衝突。[24]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整個戰爭期間,拿騷號參與了大部分向北海推進的艦隊行動。[25]第一次類似行動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第一偵察集群大巡洋艦主導實施;1914年12月15-16日,這些艦隻砲擊了英國沿海城鎮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26]十二艘德國無畏艦——包括拿騷號及其三艘姊妹艦,連同八艘前無畏艦則出海提供遠程支援。12月15日傍晚,它們來到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六艘戰艦約10海里(19公里)範圍內。然而,與敵方驅逐艦陣幕群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將艦隊撤回德國。[27]

對俄作戰

1915年8月,德意志帝國海軍試圖掃蕩里加灣,以便德國陸軍占領里加。為此,德國規劃者打算驅趕或摧毀駐守在當地的俄國海軍力量,其中包括前無畏艦光榮號以及若干砲艦和驅逐艦。然後,德國海軍還將在海灣北部入口布設一系列雷區,以阻止俄國海軍增援部隊進入該海域。為實施進攻而集結的德國特遣區艦隊包括拿騷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四艘黑爾戈蘭級戰艦,以及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它們將在希佩爾中將的指揮下行動。八艘戰艦將為與俄羅斯區艦隊交戰的部隊提供掩護。在8月8日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中,德國人的首輪攻勢並不順利,因為清理俄國雷區已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導致布雷艇德國號英語SMS Deutschland (1914)遲遲無法布設己方的水雷。[28]

8月16日,特遣隊開始第二輪攻勢,拿騷號和波森號、四艘小巡洋艦以及三十一艘魚雷艇設法突破了里加灣的防線。[29]當天,德國掃雷艦T46號和驅逐艦V99號均被擊沉。俄國砲艦勇敢號利用其130公釐砲擊德國掃雷艇,迫使其停止掃雷作業。德國小巡洋艦不來梅號試圖驅逐勇敢號,遭到光榮號戰艦在大約16500公尺開外的砲擊;拿騷號、波森號其後加入戰鬥,從21000公尺外砲擊光榮號。[30]至18:00,光榮號見勢不妙退去;而由於天色已晚,德軍也只能暫停掃雷作業。[31]翌日,光榮號再次砲擊德軍掃雷艦艇,波森號於07:40展開回擊,其後拿騷號也加入助戰,俄艦共遭到三發280公釐砲彈擊中,被迫撤退。[32]至8月19日,俄國雷區已被清除完畢,區艦隊得以進入海灣,但協約國潛艦在該水域出沒的報告則促使德國人於次日取消了行動。[33]拿騷號與波森號則駐留在里加灣直至8月21日,並在那裡協助摧毀了俄國砲艦海獅號英語Russian gunboat Sivuch (1907)高麗人號英語Russian gunboat Korietz[22]希佩爾將軍其後表示,

日德蘭海戰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示意圖,藍色為英國艦隊,紅色為德國艦隊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拿騷號作為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的成員參加了難分伯仲的日德蘭海戰。在戰鬥的大部分時間裡,第一戰列分艦隊都位處德國戰列線的中心,緊隨在海軍少將保羅·貝恩克率領的第三戰列分艦隊之後,但領先於弗朗茨·毛弗德語Franz Mauve率領、由年邁的前無畏艦組成的第二戰列分艦隊。拿騷號是支隊四艘艦中的第三艘,排在萊茵蘭號之後、西發利亞號之前;支隊旗艦則由波森號擔任。[35]當公海艦隊重組成夜間巡航編隊時,艦隻的順序則無意中被顛倒了,因此拿騷號成為戰列線中的第二艘艦,僅次於西發利亞號。[36]

在5月31日的17:48至17:52之間,包括拿騷號在內的十一艘德國無畏艦與英國第2輕巡洋艦分艦隊英語2nd Light Cruiser Squadron對峙並開火;拿騷號的目標是南安普敦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Southampton (1912)。據信拿騷號在開始施射後不久,便於17:50分左右在相距18400公尺的範圍內擊中了南安普敦號。砲彈隱約落在巡洋艦的左舷,沒有造成重大損傷。[37]拿騷號隨即將砲口轉移至都柏林號英語HMS Dublin (1912);至18:10停止射擊。[38]19:33,拿騷號進入英國戰艦厭戰號的射程;後者的主砲曾短暫開火,同時拿騷號也進行回擊,但未能確認命中。[39]不久德國艦隊完成180度轉向,駛出了英國戰艦的射程範圍。[40]

拿騷號與第一分艦隊餘部在22:00後不久又再度與英國輕型部隊交戰,這次是作為大艦隊先鋒的第4輕巡洋分艦隊英語4th Light Cruiser Squadron,與德軍發生接觸的包括卡羅琳號英語HMS Caroline (1914)科摩斯號英語HMS Comus (1914)保皇者號英語HMS Royalist (1915)。拿騷號跟隨姊妹艦西發利亞號向右轉舵68°,以規避任何可能已經發射的魚雷。兩艦在距離約7300公尺的範圍內向卡羅琳號和保皇者號開火。[41]英國軍艦一度抽身離開,然後掉頭髮射魚雷;[42]其中卡羅琳號於22:05左右在7600公尺的距離射出兩枚,保皇者號則於22:10在8000公尺的範圍射出一枚。[43]在卡羅琳號發射的兩枚魚雷中,第一枚從拿騷號的艦艏掠過,第二枚則是從船底的水下穿過而沒有爆炸。[44]拿騷號注意到了魚雷航跡,於22:14發射一枚照明彈;由於英國主力艦都沒有裝備照明彈,這本來應該使得黑夜中周圍的其他若干英國巡洋艦警醒,察覺德國主力艦在此,然而遠處多艘英國巡洋艦均錯失了這一重要機會。[43]

 
與拿騷號相撞的噴火號,艦艏及上層建築損傷嚴重

6月1日午夜時分,當公海艦隊試圖從大艦隊後方通過時,遭到了一支英國驅逐艦編隊的攔截。黑暗中拿騷號赫然發現了400多米開外的英國驅逐艦噴火號英語HMS Spitfire (1912),遂試圖在混亂中實施衝撞。儘管噴火號開盡馬力,依然沒能及時躲避,兩艦相撞,艦艏左舷卡在一起;受此影響,拿騷號右傾5-10度。[45]拿騷號還試圖以艦艏的280公釐砲向驅逐艦開火,然而噴火號外形低矮,且拿騷號被其頂著而右傾,導致戰艦主砲即使在最大俯角亦無法有效擊中噴火號,砲彈從艦橋屏風和第二煙囪基座穿過。[45]儘管如此,砲火的衝擊波還是摧毀了噴火號的艦橋。噴火號由此得以脫離拿騷號,並掀掉了後者舷側一塊約6公尺長的裝甲板。這次撞擊導致拿騷號的一門150公釐砲失靈,並在水線英語Waterline上方留下了一段3.5公尺的裂口;這使得艦隻的航速必須限制在15節(28公里每小時)以下,直到完成修復。[46]在亂戰中,拿騷被來自英國驅逐艦的兩枚4英寸(100公釐)砲擊中,損壞了一盞探照燈,並造成輕微的傷亡。[47]

01:00過後不久,拿騷號和圖林根號遭遇了英國裝甲巡洋艦黑太子號英語HMS Black Prince (1904)。圖林根號率先開火,向黑太子號發射了27枚大口徑砲和24枚副砲砲彈。拿騷號與東菲士蘭號相繼加入戰鬥,腓特烈大帝號也緊隨其後。猛烈的砲火很快便使這艘英國巡洋艦癱瘓並著火;伴隨著一次巨大的爆炸,它連同全艦官兵一起沉入大海。[48]正在下沉的黑太子號恰好處於拿騷號的航路上;為了避開沉船,後者不得不急速轉向第三戰列分艦隊。拿騷號被迫全速倒車,才堪堪避免與皇后號相撞。經過這一系列混亂和機動後,拿騷號掉隊,落至前無畏艦黑森號漢諾威號之間的陣位。[48]大約在03:00左右,幾艘英國驅逐艦試圖對德國戰列線發動另一次魚雷攻擊。03:10前後,有三至四艘驅逐艦在黑暗中駛向拿騷號的左舷;[49]拿騷號首先左轉,在5000公尺至4000公尺之間的範圍內對來襲的驅逐艦實施短暫的砲擊,然後轉向90°以規避魚雷。[50]

返回德國水域後,拿騷號、波森號和西發利亞號,連同黑爾戈蘭級艦隻黑爾戈蘭號和圖林根號,負責在亞德灣德語Jadebusen錨區組成夜間防禦陣位。[51]在戰鬥過程中,拿騷號曾兩次被敵艦副砲砲彈擊中,但均未造成重大損失。[52]其中一枚4英寸砲在拿騷號左舷前部探照燈的支撐結構上爆炸,使得左舷前部探照燈損壞;另一枚4英寸砲彈可能在後砲塔平行位置的海水中近距離爆炸,碎片導致左舷後部上方探照燈損壞。拿騷號的主要損傷來自於碰撞,碰撞發生時拿騷號航速16節(30公里每小時)、噴火號航速25節(46公里每小時),兩艦夾角1度,噴火號艦艏翹起,撞上拿騷號左舷1號150公釐砲位置,導致該門火砲後部扭曲,砲架也從砲列甲板上被扯下來。拿騷號左舷約15公尺船體板被掀開,開口達3公尺多。艏樓甲板出現向內、向上的捲曲。由於當時海況平靜,碰撞缺口並未入水,但在臨時修理前,航速必須限制在15節(28公里每小時)。[53]艦上共11人陣亡,16人負傷。[54]日德蘭海戰期間,拿騷號共發射了106枚主砲和75枚副砲。[55]維修工作進展迅速,該艦於1916年7月10日便復歸艦隊。[56]

後續行動

 
由英國皇家海軍繪製的識別圖,拿騷號的主砲已轉向右舷

另一次艦隊推進英語Action of 19 August 1916於將近三個月後、即8月18-22日實施,期間第一偵察集群將砲擊桑德蘭的沿海城鎮,進而誘殲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麾下的戰鬥巡洋艦。由於德國的四艘大巡洋艦中僅兩艘仍具備作戰能力,因此有三艘無畏艦被臨時調撥至偵察集群執行任務,分別為藩侯號大選帝侯號和新近入役的巴伐利亞號。公海艦隊餘部,包括拿騷號,則會尾隨並提供掩護。[22][57]8月10日06:00,西發利亞號在泰爾斯海靈島以北約55海里(102公里)遭英國潛艦E23號英語HMS E23發射的魚雷擊中;該艦仍能維持浮力,獲准脫離艦隊返港。[25]英國人意識到了德國人的計劃,遂派出大艦隊應戰。至14:35,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已經收到了大艦隊迫近的警告,他不願意在難分伯仲的日德蘭海戰後僅11周便又與整個大艦隊交戰,於是下令全體艦隊掉頭撤回德國港口。[58]

同年10月19-20日,艦隊再次出擊英語Sortie前往北海。12月21日,拿騷號在易北河口擱淺。它得以自行脫困,並前往漢堡賴厄施蒂格船廠進行維修,直至1917年2月1日。[22]1917年4月23-25日,該艦加入一支特遣隊,奉命前往挪威攔截由重兵護送的英國船隊,但當大巡洋艦毛奇號在途中遭遇機械故障,並不得不被拖回港口時,行動被迫取消。[59]其後,為實施拱頂石行動德語Unternehmen Schlußstein,拿騷號、東菲士蘭號和圖林根號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部隊,計劃占領聖彼得堡。8月8日,拿騷號在威廉港接載250名士兵,然後啟程前往波羅的海。這三艘船於8月10日抵達目的地,但行動被推遲並最終取消。特遣隊於8月21日解散,而戰艦則於23日返回威廉港。[60]

1918年10月下旬,即停戰協定簽署前兩周,拿騷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參加了最終艦隊行動。行動的設想是公海艦隊的骨幹將由威廉港基地出動尋找大艦隊決戰。舍爾作為艦隊此時的海軍大將,意圖重創英國海軍,以改善德國在和平談判中的議價地位——儘管有預期的傷亡。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卻認為,這次行動將破壞和平進程並會延長戰事。[61]在1918年10月29日,艦隊受命離開威廉港,並在亞德灣錨地集結,計劃於次日清晨起航。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的船員率先發動叛變,並迅速蔓延至其它多幾艘戰艦。[62]騷亂最終迫使希佩爾和舍爾最終取消了行動。[63]

結局

隨著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最具現代化的主力艦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協約國扣留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拿騷號及其三艘姊妹艦不在被扣留的艦隻之列,因此獲准留在德國港口。[64]在此期間,從11月至12月,拿騷號由海軍上校赫爾曼·鮑爾英語Hermann Bauer擔任艦長。[65]6月21日上午,守備的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下達了全數鑿沉己方艦隻的命令。在短短數小時內,共有十艘戰艦及五艘大巡洋艦沉沒於斯卡帕灣的淺海中。[66]結果,四艘拿騷級戰艦作為鑿沉艦隻的替代品,被割讓予各協約國。[64]拿騷號於1920年4月7日移交日本。日本方面經過檢查,認為拿騷號艦況不佳,而要進行現代化改裝又需要花費不菲的費用,價值不大。[67]因此,他們於1920年6月將拿騷號轉售予英國的一家拆船公司,由後者在多德雷赫特拆解報廢。[6]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砲的官方名稱為28 cm SK L/45 gun。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砲」,而L/45表示砲管長度,即45倍徑[9]
  3. ^ 3.0 3.1 根據Winward的說法,拿騷號在中央堡壘的裝甲為300公釐、司令塔厚280公釐。[11]
  4.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6]

引用

  1. ^ 1.0 1.1 1.2 Staff,第23頁.
  2. ^ 2.0 2.1 Winward,第92頁.
  3. ^ Dodson,第72–75頁.
  4. ^ 4.0 4.1 Winward,第93頁.
  5. ^ 孫曉翔,第82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Gröner,第23頁.
  7. ^ Herwig,第59–60頁.
  8. ^ Staff,第23, 35頁.
  9. ^ Grießmer,第177頁.
  10. ^ Gardiner & Gray,第146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Winward,第91頁.
  12. ^ 孫曉翔,第83頁.
  13. ^ Campbell & Sieche,第140頁.
  14. ^ Staff,第22頁.
  15. ^ 張宇翔,第40頁.
  16. ^ Gröner,第56頁.
  17. ^ Winward,第94頁.
  18. ^ Hough,第26頁.
  1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35頁.
  20. ^ Campbell & Sieche,第21頁.
  21. ^ Staff,第23–24頁.
  22. ^ 22.0 22.1 22.2 22.3 Staff,第24頁.
  23. ^ Staff,第11頁.
  24. ^ Heyman,第xix頁.
  25. ^ 25.0 25.1 Staff,第26頁.
  26. ^ Tarrant,第31頁.
  27. ^ Tarrant,第31–33頁.
  28. ^ Halpern,第196–197頁.
  29. ^ Halpern,第197頁.
  30. ^ 章騫,第355–356頁.
  31. ^ 章騫,第P355-356頁.
  32. ^ 章騫,第357頁.
  33. ^ Halpern,第197–198頁.
  34. ^ Halpern,第198頁.
  35. ^ Tarrant,第286頁.
  36. ^ Tarrant,第203頁.
  37. ^ Campbell,第54頁.
  38. ^ Campbell,第99頁.
  39. ^ 張宇翔,第168頁.
  40. ^ Campbell,第154頁.
  41. ^ Campbell,第257頁.
  42. ^ Campbell,第257–258頁.
  43. ^ 43.0 43.1 張宇翔,第241–242頁.
  44. ^ Campbell,第258頁.
  45. ^ 45.0 45.1 張宇翔,第261頁.
  46. ^ Tarrant,第220頁.
  47. ^ Campbell,第287頁.
  48. ^ 48.0 48.1 Tarrant,第225頁.
  49. ^ 張宇翔,第265頁.
  50. ^ Campbell,第300頁.
  51. ^ Tarrant,第263頁.
  52. ^ Tarrant,第296頁.
  53. ^ 張宇翔,第269–270頁.
  54. ^ Tarrant,第298頁.
  55. ^ Tarrant,第292頁.
  56. ^ Campbell,第336頁.
  57. ^ Massie,第682頁.
  58. ^ Massie,第683頁.
  59. ^ Massie,第748頁.
  60. ^ Staff,第24, 43–44, 46頁.
  61. ^ Tarrant,第280–281頁.
  62. ^ Tarrant,第281–282頁.
  63. ^ Tarrant,第282頁.
  64. ^ 64.0 64.1 Hore,第67頁.
  6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33頁.
  66. ^ Herwig,第256頁.
  67. ^ Winward,第95頁.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20. ISBN 978-1-5267-4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