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短冠鬣蜥

美洲鬣蜥科低冠蜥属的一种爬行动物

斐濟短冠鬣蜥(學名:Brachylophus vitiensis)是20世紀80年代在斐濟群島西北部發現的一種極危物種。當地爬蟲與兩棲動物學者約翰·吉布斯(John Gibbons)博士在一部電影的鏡頭中首次發現了它,後將它命名為「Brachylophus vitiensis」,並歸類於美洲鬣蜥屬

斐濟短冠鬣蜥
2011年拍攝的一隻斐濟短冠鬣蜥。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鬣蜥亞目 Iguania
科: 飛蜥科 Agamidae
屬: 低冠蜥屬 Brachylophus
種:
斐濟短冠鬣蜥 B. vitiensis
二名法
Brachylophus vitiensis
Gibbons, 1981[2]

命名

吉布斯任職於位於斐濟南太平洋大學。電影《藍色珊瑚礁》拍攝完成後,吉布斯曾受邀觀看該片(不清楚是觀看樣片還是觀看成品)。吉布斯當時正好在研究鬣蜥,他注意到電影畫面中拍到了一些他從並不認識的蜥蜴。[3]職業敏感驅使他親自登島去考察這些小傢伙。吉布斯在一片乾燥的樹林中發現了它們。在確認這是一種新生物後,他將其命名為「Brachylophus vitiensis」。[3]

其屬名可拆分為「brachy-」(βραχῦς, 意為「短」)、「lóphos-」 (λοφος, 意為「冠」或「羽」)和屬名後綴「-us」,合起來就是「短頭冠之屬」。種名可拆分為「Viti」(即「斐濟」, 來自湯加語, 本意「島嶼」)和「-ensis」(「來自...當地的」),意即「來自斐濟的」。另外,也有些人在命名生物時喜歡在「lóphos-」之後接後綴「-ius」而非「-us」,如卡爾·林奈鮟鱇屬起的學名「Lophius」。

參考資料

  1. ^ Harlow, P., Fisher, R. & Grant, T. Brachylophus viti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015年1月19日]. 
  2. ^ Gibbons, J. R. H. The Biogeography of Brachylophus (Iguanidae) including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B. vitiensis, from Fiji. Journal of Herpetology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Jul 31, 1981, 15 (3): 255–273. JSTOR 1563429. doi:10.2307/1563429. 
  3. ^ 3.0 3.1 Robert George Sprackland. Giant lizards. Neptune, NJ: T.F.H. Publications. 1992. ISBN 0-86622-6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