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諾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12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司諾克(英語:Snooker)[1],是一種落袋式撞球運動。此項運動使用的球檯長12英尺、寬6英尺(即長3.6576米,寬1.8288公尺);一般而言,比賽時每邊會預留6英尺空間,即總共需要長24英尺、寬18英尺的空間進行比賽。檯面四個角落以及兩邊長邊中心位置各有一個球洞。檯面上的球分別為一個母球,15個紅球以及6個彩色球(依分數順序為黃、綠、啡、藍、粉、黑)。
「司諾克」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斯諾克 |
臺灣 | 司諾克 |
港澳 | 士碌架 |
比賽過程中,球手需利用球桿通過擊打母球碰撞紅球或彩色球令其入袋。球手必須以擊打紅球作為每一桿的開始,若紅球順利入袋,球手可以擊打任一彩色球獲取分數,若彩色球亦順利入袋,球手可再選擇擊打一枚紅球,以此類推,直到檯面上所有的紅球及彩球都全部落袋。
球手在擊打任一顏色的彩色球後,必須以黃、綠、啡、藍、粉、黑的順序逐個把彩色球入袋,得分最高的球手獲勝。若球手該桿不能將任何紅球或彩色球擊入袋中,或是母球入袋,則該桿結束,交由對手擊球。
司諾克盛行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加拿大、澳洲、印度和香港等前任或現任大英國協地區。千禧年後,司諾克在部分東亞地區亦開始受到注目,開始有來自泰國和中國等東亞國家的職業選手出現。
歷史
雖然撞球運動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5世紀,但司諾克的發明則相對晚了許多。關於司諾克的起源,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在19世紀晚期,撞球運動風行於駐紮在印度的英國軍隊中,當時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Black Pool)。這種玩法用1個母球,15個紅球和1個黑球。
1875年的一天,駐紮在印度賈巴爾普爾的英國陸軍上校內維爾·張伯倫爵士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種玩法過於簡單、乏味,便決定增加黃色、綠色和粉色3個彩球上去。不久,又嫌不夠,再加上了棕色和藍色球。這種新玩法很快流行開來,從而導致了司諾克撞球的誕生。而司諾克一詞則是當時英國軍隊中對軍校一年級新生的流行叫法。這使得司諾克被這些軍人們用來稱呼這種新玩法的初學者,最終則成為了這項運動的名稱[2]。
1885年,當時的英國英式撞球(English billiard)冠軍約翰·羅伯茨在印度旅行時見到了張伯倫並從他那裡知道了司諾克這種新玩法。回國後,羅伯茨就把司諾克帶回到英格蘭[來源請求]。但是,當時英國傳統的比利(BILLIARDS)撞球占據著主導地位,被認為是正統且科學的玩法,司諾克一時只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方式,難登大雅。在司諾克愛好者的努力下,1916年首次舉辦了「英格蘭業餘司諾克錦標賽」,但直到1920年代司諾克撞球選手喬·戴維斯的出現,司諾克才真正開始在英國流行。喬·戴維斯是第一位認識到母球回位重要性的司諾克選手,他用此法創造連續進球機會,多次刷新單杆得分最高紀錄,憑藉此精湛技藝吸引了大批觀眾。在此之前,打司諾克撞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後做一桿司諾克防守。而喬·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杆法控制母球的走位,連續得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司諾克運動的水準。從此司諾克撞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並流行到世界各地[來源請求]。1926年,在喬·戴維斯及其朋友們的努力下,英格蘭撞球協會和管理俱樂部(BA &CC)終於同意並成功在倫敦舉辦了首屆司諾克撞球世界職業錦標賽。經過六個月的奮戰,喬·戴維斯不出所料地以絕對優勢奪得了首屆司諾克撞球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冠軍,贏得6.10英鎊(今約200英鎊)的獎金[來源請求],並且在以後每年舉辦的世界職業錦標賽中穩坐冠軍寶座,直到1946年退休[2]。
司諾克撞球在1950年代遭遇低潮,甚至於嚴重到1958年至1963年間沒有任何錦標賽舉行。直到1969年,情況才迎來了轉機。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了推廣新的彩色電視廣播,發起了新的司諾克錦標賽Pot Black。彩色的司諾克撞球和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很快吸引了觀眾的興趣,司諾克撞球和彩色電視節目一起得以迅速推廣。
幾年之後,世界職業錦標賽也開始電視轉播。司諾克撞球開始成為一項主流的職業運動,並於1977年引入世界職業選手排名。大量的資金開始注入這項運動,以史蒂夫·戴維斯為代表的新一代司諾克職業選手不斷湧現。在1982年,史蒂夫·戴維斯打出了歷史上首個電視轉播中的147分的滿分桿。這些頂尖選手成為百萬富翁。當時甚至有一首由Chas & Dave演唱的關於司諾克的滑稽歌曲Snooker Loopy登上了音樂排行榜。
那個司諾克黃金時期的高潮出現在1985年的世界錦標賽決賽上,儘管兩位選手鏖戰到凌晨,但仍有近1,850萬(相當於當時英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觀眾通過電視轉播看到了丹尼斯·泰勒以一技重擊將最後一個球送入袋口之後舉起獎盃慶祝的場景。司諾克在英國持續廣泛地流行,一度成為僅次於足球、擁有第二多電視觀眾的一項運動。但隨著當年那批觀眾群的老齡化,加之贊助商減少,以及司諾克賽事缺少身體對抗、比賽過程冗長等特點[3],司諾克在歐美遭遇「冷場」。而隨著丁俊暉等新一代中國面孔在司諾克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以及在中國逐漸增卡迪斯諾克賽事、投資以及政策支持[4],司諾克運動的熱情逐步向中國大陸轉移[5][6][7][8][9]。
主要裝備
- 巧克粉(Chalk):用於塗在球桿桿頭以增強球桿和母球之間的摩擦。巧克粉通常被壓製成正方體巧克粉塊。
- 球桿(Cue):用於擊打母球的木製用具。
- 加長杆(Extension):加在球桿尾部的一根短棒用於增加球桿長度,當母球遠離選手時幫助選手擊打母球。
- 架杆(Rest):用於支撐球桿的具有銅製的X形頭部的木桿,當選手的非持杆手手臂不夠長時,可將球桿靠在架杆上,以穩定地擊打母球。
- 三角架杆(Spider):類似架杆,但頭部是拱形的,而且頭部更大,可架在另一隻球上方以便揮桿擊球。
- 定位器(Swan):一種帶有角形卡球開口或半圓形卡球開口的裝置,用於確定球的準確位置。在其幫助下,球在比賽中途擦拭後可以準確無誤地放回原來的位置。
- 三角框(Triangle或Rack):開賽前用於將所有的紅球排成標準的正三角形的三角形框架。
- 22顆球:
簡要規則
正式的司諾克比賽是在一張12英尺×6英尺(3569毫米×1778毫米)大小,台面四角以及兩長邊中心位置各有一個球洞的標準球桌上進行的。在台面的開球端有一條開球線(baulk line)。從開球端看去,開球線中點擺放著棕色球,左右兩側分別是綠色球和黃色球。記住這個擺放順序的簡便方法是記住英語中的「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一詞。這句話每個單詞的首字母分別對應著三種彩球的顏色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台面的正中央擺放著藍色球。藍球點至頂庫的中點擺放的是粉球。緊接著是15個擺放成正三角形互相接觸的紅色球。規則要求粉色球儘可能靠近頂點上的紅色球但又不可與其相接觸。黑色球則位於台面中線,紅色球三角形底邊與頂庫的中點上。白色母球可以放置在開球線後面的半圓形的D形區域。但通常情況下選手都會選擇在棕色球與綠色球以及黃色球之間的開球線上開球。
比賽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紅球全部入袋之前,選手需要按照一個紅色球緊接著一個彩色球的順序擊球入袋。而且此時彩色球入袋後需要放回到檯面上自己顏色對應的置球點上。如果該彩球的置球點被占,應將其放置在分值最高的置球點上。如果置球點全部被占,則放置在與頂庫邊垂直連線上最接近置球點的位置,並要求不能與附近的球接觸。
在擊打彩球入袋之前,選手必須向裁判聲明其準備用母球擊中哪個球。當然,在擊球意圖是非常明顯的情況下並沒有必要向裁判聲明。但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彩球位置接近或在同一視野中的,選手則必須向裁判聲明其準備用母球首先擊中的球。
在所有的紅球入袋後,需要按照黃,綠,棕,藍,粉,黑色球的順序用母球擊打入袋。
司諾克比賽由兩位選手得分的高低決定比賽的勝負。正確地將球送入袋口後擊球選手都將獲得相應的分數。其中紅色球1分,黃色球2分,綠色球3分,棕色球4分,藍色球5分,粉色球6分,黑色球7分。
另外當對手失誤犯規時,罰分也將加給非犯規一方。這些犯規包括:
- 母球未擊中指定任何球
- 在擊打紅球的時候母球先碰到彩色球或是在擊打彩色球的時候先碰到紅球或未按順序擊打彩色球
- 打進非目標球
- 母球入袋
- 將球擊離球桌
- 球桿碰到母球外的其它球
- 推擊,即球桿持續擊打母球
- 逾時未出桿
犯規最少罰4分,超過4分的按相關各球的最高分值判罰。若用任何物體進行測量、連打兩次紅球、用白色球以外的球當母球打擊等狀況則罰7分。母球沒有首先擊中活球後,如果裁判認為擊球選手沒有盡全力合法擊球,則可判為空杆。這時候所有的球要放回犯規前所在的位置。擊球選手犯規後,如果裁判認定對另外一名選手不利,可要求擊球選手重新擊球。
司諾克比賽中,在對手不犯規罰分的情況下,一桿球的最高分是147分。這種情況下,擊球選手在紅球全部入袋之前必須每擊一個紅球之後將黑球入袋。在正式比賽中打出147分的滿桿是極其罕見的。(詳見滿分桿)
一桿球可能的最高得分是155分。這是在所有的紅球入袋之前,對手犯規後檯面上所有的紅球都被彩球擋住,即形成被吊球(snookered)。這時非犯規一方擊球時可以指定任何一顆彩球替代紅色球作為目標球,入袋算1分,並放回桌面。之後再將黑球入袋,又得7分。這樣就比一般的滿分多得了8分,從而出現在一局比賽中選手獲得155分的情況。
如果一局當中黑球入袋後比分相同,則將黑球放置於其置球點,由裁判拋擲硬幣決定先手。
主要賽事
職業司諾克撞球最重要的賽事是自1927年來每年一屆的Embassy世界錦標賽。從1977年來,這項重要比賽一直是在英格蘭雪菲爾的克魯斯堡劇院舉行。
僅次於世界錦標賽的是一系列的排名賽。參賽選手可以在這些排名賽中獲得世界排名的積分。高的世界排名能夠獲得下一年的各項重要的錦標賽和邀請賽等比賽的參賽資格,並在對陣抽籤時占據有利的形勢。
接下來重要的是邀請賽。通常只有世界排名最前面的幾位選手才會被邀請參賽。這種類型的比賽中最重要的是大師賽。
管理機構
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WPBSA)目前負責管理司諾克職業比賽。其前身是成立於1968年的世界職業撞球選手協會(the Professional Billiard Players' Association)。其下屬的商業機構World Snooker負責組織管理職業賽事。協會的總部位於英格蘭的布里斯托。
司諾克的業餘比賽由國際撞球和司諾克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Federation, IBSF)負責管理。
著名選手
以下是斯諾克史上最著名的選手:
- 喬·戴維斯(1901-1978),英格蘭,1927至1946年間蟬聯15屆的世界錦標賽冠軍。
- 佛雷德·戴維斯(1913-1998),英格蘭,在1940年代後期至1950年代中期間獲得8次世界錦標賽冠軍。
- 約翰·普爾曼(1923-1998),英格蘭,在1960年代獲得8次世界錦標賽冠軍。
- 雷·里爾頓(1932-2024),威爾斯,在1970年代贏得6次世界錦標賽冠軍。
- 比爾·溫本紐克(1947-2003),加拿大,為了控制顫動,在醫生的建議下在比賽期間大量飲酒而聞名。
- 克里夫·索本(1948-),加拿大,綽號「磨工匠」(The Grinder),首位獲得世界錦標賽冠軍的非英倫三島選手及六位在世錦賽上打出過147分滿分桿的選手之一。
- 丹尼斯·泰勒(1949-),北愛爾蘭,1985年世界錦標賽冠軍,同時以一副大大的眼鏡著稱。
- 艾歷士·希金斯(1949-2010),北愛爾蘭,綽號「颶風」(Hurricane),1972年和1982年世界錦標賽冠軍。
- 史蒂夫·戴維斯(1957-),英格蘭,綽號「天然金塊」(The Nugget),在1980年代獲得6次世界錦標賽冠軍。
- 吉米·懷特(1962-),英格蘭,綽號「白旋風」(The Whirlwind),因只獲得6次世界錦標賽的亞軍而被稱為「千年老二」;因為是司諾克選手中最受球迷歡迎的一位而被稱為「人民的冠軍」;六位在世錦賽上打出過147分滿分桿的選手之一。
- 史蒂芬·亨得利(1969-),蘇格蘭,綽號「金童」(The Golden Boy)及「撞球皇帝」,與羅尼·奧沙利文並列獲得7次世界錦標賽冠軍,5次英國錦標賽冠軍,6次溫布利大師賽冠軍,共計奪得5次斯諾克大滿貫。擁有11次的滿分桿(147分),只僅次於朗尼·奧沙利文的15次及約翰·希金斯的12次;六位在世錦賽上打出過147分滿分桿的選手之一。
- 肯·達赫蒂(1969-),愛爾蘭,1997年世界錦標賽冠軍。
- 馬克·威廉斯(1975-),威爾斯,綽號「威爾斯霰彈獵槍」(Welsh Potting Machine),「75三傑」之一,獲得3次世界錦標賽冠軍,同時也是首名左手持桿的世界錦標賽冠軍。
- 約翰·希金斯(1975-),蘇格蘭,綽號「巫師」(Wizard of Wishaw),「75三傑」之一,獲得4次世界錦標賽冠軍,同時也是獲得第二多滿分杆(147分)的球員(12次)。
- 羅尼·奧沙利文(1975-),英格蘭,綽號「火箭」(The Rocket),「75三傑」之一。與史蒂芬·亨得利並列獲得7次世界錦標賽冠軍、最快滿分桿的紀錄保持者(5分08秒)、史上獲得最多滿分杆(147分)的球員(15次)及六位在世錦賽上打出過147分滿分桿的選手之一。
- 傅家俊(1978-),香港,綽號「神奇小子」,2003年獲得司諾克超級聯賽冠軍,是首位獲得此聯賽冠軍的非英倫三島及香港球手。
- 尼爾·羅伯森(1982-),澳洲,綽號「澳洲火砲」(Aussie Ace)。
- 肖恩·墨菲(1982-),英格蘭,綽號「魔術師」(The Magician)。
- 馬克·賽爾比(1983-),英格蘭,獲得4次世界錦標賽冠軍、六位在世錦賽上打出過147分滿分桿的選手之一,世界排名第一的時間曾長達7個賽季。
- 丁俊暉(1987-),中國,綽號「東方之星」(Star of the East),2005年獲得中國公開賽和英國錦標賽的冠軍,成為英國錦標賽27年以來首位來自亞洲的球員[10][11]。
- 賈德·川普(1989-),英格蘭,2004年,年僅14歲的川普在正式比賽中打出滿分桿(147分),打破了羅尼·奧沙利文於1991年所創的記錄。曾被奧沙利文譽為其接班人。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司諾克:進攻,還是防守?_體育_環球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4-01-16,瀋陽日報
- ^ 2.0 2.1 台球运动之斯诺克(上). 中國體育報. 2003-02-14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中文(中國大陸)).
- ^ 李元浩. 斯诺克全球化前路漫漫. 工人日報. 2017-06-24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朱沖. 斯诺克的中国遭遇. 經濟觀察報. 2009-04-13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首迎冠名商、利駿國宇投入近3千萬 大慶欲讓司諾克國錦賽落地生根-搜狐體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7-11-03
- ^ 楊屾. 世界斯诺克中心开始从英国东移中国. 中國青年報. 2009-09-14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謝笑添. “中国热”难解斯诺克全球困境?. 文匯報. 2016-09-27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李元浩. 斯诺克“中国化”是个“伪命题”. 工人日報. 2011-04-02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李元浩. “斯诺克中国热”降温. 工人日報. 2015-04-04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楊屾. 中国斯诺克仍靠丁俊晖独撑. 中國青年報. 2011-04-05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張雪峰,段雲,李華,汪雄. 世界斯诺克台坛发展格局之探析. 浙江體育科學. 2009-05, 31 (03)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外部連結
- 專題
- 文獻
- 張偉. 我國開展司諾克運動的文化價值研究.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鄧武裝. 從「丁俊輝效應」析中國司諾克運動的發展.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1(3):98-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撞球項目規則介紹:歷史悠久的桌上運動_體育_騰訊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3-12-09
- 希金斯涉假屬冰山一角 揭秘司諾克運動陰暗拼圖--體育--人民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0年5月6日,《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