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紀事報
《舊金山紀事報》(英語:San Francisco Chronicle,又稱《舊金山新聞》)是北加利福尼亞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同時也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訂戶主要集中在舊金山灣區,但該報發售範圍遍及加州北部和中部,從沙加緬度和翡翠三角向南一直到聖路易斯-奧比斯保縣。該報於1865年由查爾斯·德·楊和麥克·H·德·楊兄弟創立,創刊名為《每日要聞紀事報》(The Daily Dramatic Chronicle)。[2]隨著舊金山的發展,報紙也隨之壯大,到了1880年,該報成為美國西海岸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如今,西海岸只有《洛杉磯時報》在發行量上超過了《舊金山紀事報》,而《紀事報》的發行量仍然排在全國第12位。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寬版 |
持有者 | 赫斯特國際集團 |
出版商 | Frank J. Vega |
編輯 | Audrey Cooper |
創刊日 | 1865 |
總部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任務街(Mission Street)901號 |
發行量 | 平日:223,549份 周日:286,121份[1] |
ISSN | 1932-8672 |
OCLC 編號 | 8812614 |
售價 | 平日:$1 周日/感恩節:$3 |
網站 | sfchronicle.com sfgate.com |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71年之前,新主編斯科特·紐豪(Scott Newhall)銳意創新,大膽採用了全新的新聞呈現方式。當時的報社中有像皮埃爾·塞林格、保羅·艾弗瑞這樣的記者進行調查採訪。前者後來成為甘迺迪的新聞秘書,並當選加州參議員,在國家政治中發揮重大影響力,而後者則追蹤報道了70年代震驚一時的「黃道十二宮殺手」。當時的報社還有大量知名的專欄作者,這使得它很快躍居全市發行量之首,超過了競爭對手《舊金山觀察家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隨著50年代末60年代初舊金山其他日報的停刊,《觀察家報》和《紀事報》在發行量和讀者群的爭奪日趨白熱化。這場競爭中雙方都有損失,1965年夏,當《合作經營協議》簽訂後,《紀事報》成為了全市唯一的日報,而《觀察家報》則改為晚報(這也最終導致讀者群流失)。兩報的編輯部門合作出版周日合刊,其中《觀察家報》負責新聞版和周日雜誌,《紀事報》負責特別報道。1965年以後,兩報的廣告業務合併,該合作經營協議一直持續到赫斯特集團收購《紀事報》才告終。
2000年7月27日之前,德·楊家族通過紀事報發行公司(Chronicle Publishing Company)控制這報紙,而之後則被擁有《觀察家報》的赫斯特國際集團收購。收購完成後,赫斯特集團將《觀察家報》轉到出版《舊金山獨立報》(San Francisco Independent)和《亞洲周刊》(AsianWeek)的方家族(the Fang family)手下,同時還補助了6600萬美元。[3]在新東家手下,《觀察家報》成為了免費的小型報,而《紀事報》則成為舊金山唯一的寬版日報。
1949年,德·楊家族建立了KRON電視台(四頻道),這是灣區的第三家電視台。在60年代中期以前,該電視台(以及KRON-FM廣播電台)使用位於任務街(Mission Street)的紀事報大樓地下一層。KRON之後搬離此地。
自2000年赫斯特集團收購《紀事報》後,該報在組織結構及版面設計上不斷改變。但在2009年2月1日,該報第145個發行年時,其周日版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標誌、排版都發生了變化,新的專題、加黑、彩色版的條幅和標題字體。而報紙的紙張尺寸卻減小了,這順應了時下美國報紙的改革方式,如《芝加哥論壇報》和《奧蘭多哨兵報》(Orlando Sentinel)也在2008年採用了新的版面設計,並減小了報紙尺寸。
採編團隊
2009年該報的發行人是弗蘭克·J·維蓋(Frank J. Vega),報社總裁是馬克·安德金斯(Mark Adkins),[4]執行副主席及主編是沃德·H·布希(Ward H. Bushee),而社論版主編是約翰·迪亞茲(John Diaz)。
網站
該報的在線版SFGate.com,由總裁馬克·安德金斯[4]、副總裁米歇爾·史拉克(Michele Slack)以及執行發行人凱文·斯卡格斯領導。除了有《舊金山紀事報》的在線版外,網站上還有許多印刷版中沒有的專題欄目,如博客和播客。SFGate於1994年上線,這在主流報紙中是較早的。
讚揚與批評
該報曾多次獲得普立茲獎。儘管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該報新聞報道的廣度已大不如前。目前,《紀事報》開始效仿其他美國報紙,更關注於當地和區域新聞以及文化和娛樂評論,這一反該報過去對全國和國際新聞的深入報道。這種對本地新聞的關注也是對其他灣區報紙競爭的回應,包括復興的《舊金山觀察家報》、《奧克蘭論壇報》(Oakland Tribune)、《康特拉克斯塔時報》(Contra Costa Times )以及《聖荷塞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挑戰
該報發行量自1997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就開始銳減。2004年《紀事報》的發行量下降了16.6%,2005年發行量為400,906份。[5]2006年,日發行量下降到373,805份。[6]作為回應,該報削減了本地新聞版面,並在報道國家和國際新聞使更多的使用美聯社的報道而非自己的記者。另外還進行了大量的裁員,2007年新聞採編室有四分之一的雇員被解僱。[7]同時,該報的網絡版不斷發展,2006年成為美國第五大在線版報紙,月訪問量達520萬人次。
2009年2月24日,赫斯特集團發表聲明,《紀事報》的財務狀況需要大量且快速地削減運營支出。在赫斯特集團副總裁和總經理小弗蘭克·A·本耐克(Frank A. Bennack Jr.)和赫斯特報業集團總裁斯蒂文·R·施瓦茨(Steven R. Swartz)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他們稱該報的當前發行量為312,000份,而發行量自2001年起每年都在下降,2008年已虧損逾5千萬美元,而2009年情況更不樂觀。[8]生命中稱,「沒有我們希望的對整個《紀事報》組織結構的顯著改變,我們就不得不儘快尋找買家,或者在沒有人願意接受的情況下停止該報運作」。[9] 而最近赫斯特集團已對《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採取了停刊措施,如果《紀事報》步其後塵,那麼舊金山將成為美國沒有全業務英語日報的最大城市。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存档副本 (PDF). [2009-09-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9-16).
- ^ Nolte, Carl. 纪事报134年(134 Years of the Chronicle).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9-06-16 [2006-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1).
- ^ Buchanan, Wyatt. Examiner fires most of staff.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3-02-22 [200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 ^ 4.0 4.1 存档副本.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Abate, Tom. Circulation of U.S. weekday newspapers takes 2.6% hit Chronicle leads pack with 16.6% decline during 6-month perio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5-11-08 [200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 ^ Said, Carolyn. Fewer readers of papers Circulation drops at daily publications again nationwid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10-31 [200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 ^ Garofoli, Joe. Chronicle to cut 25% of jobs in newsroom. 2007-05-19 [200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 ^ New York Times, 24 February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02/25/business/media/25paper.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hronicle Staff Report. Hearst wants 'significant' cuts at Chronicl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9-02-25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4).
外部連結
- 在線版《舊金山紀事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包含1995年以來所有文章的免費分類查找
- 舊金山公共圖書館資料庫[永久失效連結],可以查詢1865-1922年的報紙
- 《舊金山紀事報》博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赫斯特集團有關《舊金山紀事報》的簡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