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滃法是繪製地圖時,用不同長短、粗細和疏密的線條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坡度低平和緩的地方,用細長稀疏的線條表示; 坡度陡峭的地方,則用粗短密集的線條表示。

雅克·卡西尼最早在地圖繪製中使用暈滃法[1]。1799年,奧地利軍人萊曼(Johann G.Lehmann) 統一了暈滃法標準,明確提出了根據傾斜度來調整羽毛密度的方法[2]。到19世紀,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採用的地形起伏表示法[3]

參考文獻

  1. ^ Norman J. W. Thrower. Maps and Civilization: Cartography in Culture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113–115. ISBN 0226799743. 
  2. ^ 海野一隆. 地图的文化史. 王妙法.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5: 80. ISBN 9787801487995. 
  3. ^ 張佳靜. 地图学中“晕滃法”一词的演变与发展. 中國科技術語. 2013, (02): 61–63,10 [2013-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