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令(1917年—2002年),山東省平度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早年入讀志孚中學。1935年4月18日,煙臺發生警察槍殺女學生的「徐明娥事件」,呂其恩、李丙令等組織了遊行示威、罷課集會,要求嚴懲兇手[1],事後李丙令、呂其恩等7名學生被學校在當年暑假勒令退學。[2]。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天福山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車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中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營政治委員,第六十三團政治委員。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第十九旅,是第五支隊所屬三個主力旅之一(其他兩個為21旅、25旅),他擔任政治部主任(旅長高嵩、政治委員宋竹庭、參謀長王瀛州)。之後他改任第五旅十五團政治委員,膠東軍區第十三團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任山東軍區第六師政治委員[3]。1945年8月他奉命率領山東第六師經渤海進入東北。抵達東北後,擔任遼東軍區第4縱隊第11師政委,負責創建遼東根據地,之後率部參加本溪戰役鞍海戰役。1946年10月,新開嶺戰役中,他率領第11師負責誘敵、圍堵和聚殲,促使東北民主聯軍成功全殲國軍第25師,並活捉師長李正誼[4]

1946年12月後,隨著杜聿明進行南攻北守的戰略,對臨江地區進行進攻,東北民主聯軍位於南滿的部隊遭受壓力。為此中共中央緊急調陳雲蕭勁光分別擔任遼東軍區政委和司令員,第四縱隊轉為外線出擊,李丙令同師長蔡正國率領11師深入國軍陣地,迫使杜聿明從臨江方面抽調新六軍回援。雖然孤軍奮戰導致第11師戰鬥減員嚴重,但幫助臨江正面戰場的共軍獲得四保臨江作戰成功。1947年5月,東北解放軍發動夏季攻勢,李丙令、蔡正國率領11師連攻通化安東鳳城本溪撫順等地,將整個遼東解放區打通。1948年2月6日,第11師成功攻堅遼陽,並隨後與其他部隊攻克鞍山。1948年5月,李丙令和蔡正國同時調任第四縱隊第10師政委和師長。同年10月率部參加塔山戰役,負責堅守東翼橋頭堡陣地。經過苦戰,阻擊國軍未能形成對錦州的圍攻,並奠定整個遼瀋戰役的勝利[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1953年3月—1957年9月,任第四十一軍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階[6]。1957年9月至1959年6月,擔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教育長、政治部主任、訓練部部長,軍政大學副校長[7]

參考

  1. ^ 【中共烟台历史人物】吕其恩. 水母網.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2. ^ 烟台“徐明娥事件”始末. 齊魯晚報. 2014-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4). 
  3. ^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第2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2.05: 439. ISBN 7-5065-0731-5. 
  4. ^ 劉培一等主編. 少将风云录 2.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05: 180–189. ISBN 7-5000-6306-7. 
  5. ^ 宋國濤著.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纪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纪事 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12: 45–46. ISBN 7-80109-984-2. 
  6. ^ 揭秘:中共首批开国将军的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鳳凰網(轉自摘自《黨史博覽》2010年第5期). 2010-06-13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7. ^ 郭化若主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07: 881. ISBN 7-206-01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