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田
李文田(1834年—1895年),字畬光,一作仲約,號若農、芍農,諡文誠,[1]:72[2]籍廣東順德均安上村,廣東近代著名文人,為清代翰林,著名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名家、書法家等[3][4],曾為《蒙古秘史》作註。其於咸豐九年(1859)高中探花而名揚廣東,官至禮部右侍郎。1895年在北京逝世,靈柩運回廣州,葬於白雲山[5]。其在官途時曾多次充任鄉試考官、閱卷大臣,故有「疊掌文衡,學問淵通」之譽;其通曉兵法、經史、天文、地理之學,對金、元故實,西北水地尤有研究,著述甚多。[2][6]:2676
李文田 | |
---|---|
大清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 兼管錢法堂事務 | |
籍貫 | 廣東省順德縣均安鎮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畬光,號若農、芍農 |
諡號 | 文誠 |
出生 |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順德縣 |
逝世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京師 |
墓葬 | 廣州白雲山象牙峰 |
出身 | |
| |
著作 | |
|
家族背景
李的父親是染布工匠,不過在李出生後幾年便離世,李氏兩兄弟就由母親獨力撫養,李母是靠織補為生。[7]
生平
李母在李父身故後,每日在佛山大戶梁園家族戶外擺攤,獲梁家可憐李氏一家、梁家提出讓李文田(長子)在梁家跟隨私塾先生讀書識字,李文田由此開始一直用功讀書。到十八歲時,其應考縣試獲第一名,再於咸豐九年(1859年)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時年二十五歲。[7]
履歷
李文田中進士後,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提督江西學政,官至禮部侍郎,入值南書房。其從政的大部分時間是以翰林院學士身份在南書房當值,後升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也當過順天學政、會試副總裁[4]。
由於李文田書法甚佳而被慈禧太后相中,於同治年間入職南書房,其辦公地點相當於軍機處的參謀部。其實際工作相當於慈禧太后的秘書,當時慈禧太后頒發「聖旨」許多都經由李執筆抄寫。[4][3]他在任慈禧太后近臣時期,還曾屢次上書極言朝政得失,如: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同治帝降旨興修頤和園,李文田於十月二日與御史沈淮、清帝師傅李鴻藻等一道上疏勸諫[8];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重修圓明園及舉辦四十大壽,李上疏反對,其後還彈劾皇親兼大學士瑞麟貪污舞弊, 為朝野人士所矚目。[9][4]其中在李文田遞摺反對慈禧壽宴後,李曾同時即奏辭職然後返回廣州,在當地隱居十年——不過由於他在京官多年,歷任粵督從劉坤一到張之洞都奉他為座上賓,在地諸多事務也依仗李的大紳地位辦理。[7]
光緒三年(1877),李文田在粵期間,協助兩廣總督劉坤一辦理粵東省水利,處理北江水患,在清遠石角圍、三水大路圍相繼潰決後,其有主持修補堤圍等築堤經費,並全程參與督辦工程重修北江大堤,令之屹立無恙多年。[10][4][11]:36[12]
光緒八年(1882)丁憂,李又在家守喪3年。在籍的十幾年期間,李文田在縣內主管惠濟義 倉,並擔任鳳山、應元兩書院的主講。[9]在守喪居廣州西關期間,李曾向為中法戰爭籌餉而發愁的彭玉麟、張之洞巧妙關說,和鄭觀應(在賭商與高官之間穿針引線)一道,主謀暗推闈姓開禁。[13][14]
光緒十一年(1885)李文田回京復職,期間他一如既往為革除積弊直抒己見。[9]在其重新做起南書房翰林後,一直官至禮部、戶部侍郎,甲午戰爭時期(1894)一度擔任京師團防大臣。[7]光緒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壽之時,李眼見朝野官吏再度藉機興師斂財,即刻上疏,「疏累數千言,詞絕憤痛,皆人所難言者」[15]。
1895年李文田受命管理戶部三庫,在點驗戶部絲綢庫時不慎引發哮喘舊病,感染寒疾不治,於北京北半截胡同寓所離世。[4][7]
學術成就
李文田在世時好學不倦,於天文、地理,無不通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其亦是嶺南一代書法名家,對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長於篆書、隸書,俸祿大多用於購買古籍、碑帖。年少時專工歐陽詢,精熟於《九成宮》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後來轉學隋碑《蘇孝慈墓誌》,中年以後,博採漢、魏碑刻。嘗大論《蘭亭序》非王羲之書文,爭議一時;《蘭亭序》的真偽之辨,即始於李文田跋汪中 (容甫)《定武蘭亭》語:「故世無右軍而已,苟有之,必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後可。」[16]
晚清著名文人翁同龢評價李:「積感填膺,斯人竟以衡文老;遺書滿篋,餘事猶堪藝術傳」[3]。
著述及墨寶
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耶律楚材西遊錄注》、《和林金石考》、《和林詩》等。
李文田工書法,其傳世書法作品中
軼事
傳說李文田上京赴試,在北京的關帝廟內拜神求籤。簽語雲「名在孫山外」,遂以為是個不好的兆頭。同行的另一粵人忙問其故,李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孫山外』的簽,想必今科落第無疑了。」那人哈哈大笑,曰:「說不定姓孫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發愁呢?」殿試的結果是:狀元為孫家鼐,榜眼為孫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孫山外」了。
遺存及紀念
李身前曾任江南、四川、浙江鄉試主考及會試副總裁,又當過多年學政,識拔和推薦過不少學人,如清末翰林蔡元培也曾為李文田的門生。1929年蔡元培南來講學時,便有到李宅邸泰華樓與李文田的兒子李孔曼和孫子李棪齋、李曲齋會面。[3]
墓葬
李文田墓地在廣州白雲山象牙峰,於2006年被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方面重新發現,除原有李文田墓碑被拆去改作他用,墓地基本完好。當時考古發現,李的墓碑被劉姓人盜用,安置於離原墓百米遠的山下,遺存「皇清誥授光祿大夫禮部右侍郎」字樣未被篡改。當時在場的廣州文物專家崔志民指,墓葬從材料到修建形式都屬於晚清墓穴,華表、諭賜祭葬碑都可證其屬於李文田墓。文物部門在2009年發文確認李為墓葬主人。[5][17]
故居
李文田於1878年在廣州西關多寶坊河畔建築泰華樓,當時位置通恩寧水道,可往返順德大良。據說因為李在京時協助慈禧太后甚多,在李中途辭官回廣州興建泰華樓時,建築費用是由大清政府撥發。[3]
延伸閱讀
[編]
參考
- ^ 嚴, 文郁 (編). 清儒傳略. 臺灣: 商務印書館. 1990. ISBN 9789570501414.
- ^ 2.0 2.1 陳, 永正. 岭南文库 岭南书法史. 廣州: 廣東人民. 1994. ISBN 978-7218014418.
- ^ 3.0 3.1 3.2 3.3 3.4 胡榮錦. 令人景仰的泰華樓[J]. 少男少女, 2020(2):4.
- ^ 4.0 4.1 4.2 4.3 4.4 4.5 陳堅盈,[名门望族 李文田家族]先祖唯留残屋在 常将笤帚拂尘埃 2008-02-25 南方都市報 廣州圖書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 5.0 5.1 清朝探花郎之墓現身廣州白雲山 將繼續鑑定(圖) 2006-07-14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 孫進己, 馮永謙, 蘇天鈞, 《中國考古集成》編委會:中國考古集成, 第5篇,第2卷,第19期 北京出版社
- ^ 7.0 7.1 7.2 7.3 7.4 翰林歷史|貧家孩子李文田是怎樣憑科舉扭轉人生? 橙新聞 2022-04-22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2-04-23. 受權轉載自梁基永,《道從此入:清代翰林與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21 ISBN 9789888760343
- ^ 白, 壽彝.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 紅旗. 2017. ISBN 978-7-5051-4130-8.
- ^ 9.0 9.1 9.2 朱 偉 李文田及其《篆書詮賦篇》賞析 載《崑崙堂》二○一○年 第一期 (總第二十六期)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 衷海燕 徐旅尊 晚清珠江三角洲的堤圍管理窺探——北江石角圍堤碑文分析 載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田野與文獻 第93期 2019-01-15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4.
- ^ 春秋, 第 888-899 期,春秋半月刊社, 2000
- ^ 另可參見 李文田,《論清遠石角圍築堤事》,中山圖書館 館藏,光緒三十一年刊本。
- ^ 陳曉平:李文田、鄭觀應——闈姓賭博開禁的最有力推動者 2023-01-10 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 時李文田本人未有「醜表功」公開承認,不過曾私下透露給其門生、總理衙門章京楊宜治。參見楊宜治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ISBN 9787208168435 p18
- ^ 吳道鎔《禮部右侍郎李公神道碑銘》,自《清代傳記叢刊》第124冊,綜錄類6,汪兆鏞 編《碑傳記三編》,明文書局印行,p290
- ^ 孫 洵 晚清著名學者李文田與書法 載《崑崙堂》二○一○年 第一期 (總第二十六期)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 犀牛嶺上近半古墓曾被盜 隨處可見墓地麻石(圖) 2015-03-18 廣州日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3-02-03.
- 趙立人著:〈人物傳·李文田〉,載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上)》,(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