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菲爾德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英語:Lee-Enfield)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303步槍 | |
---|---|
類型 | 手動槍機步槍 |
原產地 | 英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MLE:1895—1926年 SMLE:1904年— |
使用方 | 英國、大英國協、美國、中華民國、泰國 、阿富汗[1]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布爾戰爭 義和團運動 北伐戰爭 一戰[2] 康藏邊界糾紛 復活節起義 英國殖民戰爭 愛爾蘭獨立戰爭 蘇聯入侵新疆 第二次中日戰爭 二戰 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 印度支那戰爭 國共內戰 多次印巴戰爭 希臘內戰 緬甸內戰 馬來亞緊急狀態 第一次中東戰爭 韓戰 茅茅起義 蘇伊士運河危機 昌都戰役 柬埔寨內戰 寮國內戰 越戰 古巴革命 中印邊境戰爭 北愛爾蘭問題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阿富汗內戰 1979年阿富汗戰爭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福克蘭戰爭 尼泊爾內戰 2001年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 2011年利比亞內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James Paris Lee、 英國皇家輕兵器工廠(恩菲爾德兵工廠) (RSAF Enfield) |
研發日期 | 1895年(MLE Mk.I) 1902年(SMLE No.1 Mk.III) |
生產商 | 見生產商 |
生產日期 | 1895年(MLE Mk.I) 1907年(SMLE No.1 Mk.III) |
製造數量 | 超過一千七百萬把[3]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4.19公斤(MLE Mk.I) 3.96公斤(SMLE No.1 Mk.III) |
長度 | 1257公釐(MLE Mk.I) 1138公釐(SMLE No.1 Mk.III) 1130公釐(No.4 Mk.I) |
槍管長度 | 767公釐(MLE Mk.I) 640公釐(SMLE No.1 Mk.III) |
子彈 | .303英式彈(7.7×56mm R) 7.62×51公釐北約彈(1954年後配合北約標準而改膛) 7.92×57公釐尖頭彈(為適應中國戰場所改膛) |
槍機 | 旋轉後拉式槍機 |
發射模式 | 連發 |
槍口初速 | 744公尺/秒 |
有效射程 | 914公尺(1000碼) |
最大射程 | 1,828公尺(2,000碼) |
供彈方式 | 10發可拆式彈倉(一般以兩個5發橋夾供彈) |
瞄具 | 機械瞄具 |
李-恩菲爾德步槍發射.303英式口徑彈藥,取代英軍早期的馬提尼-亨利步槍、馬提尼-恩菲爾德步槍及李-梅特福德步槍,其後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大英國協國家中仍有裝備[4],李-恩菲爾德步槍共生產逾1千7百萬把[3]。
歷史及設計
1888年英國軍隊採用發射藥為黑火藥.303口徑李-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Metford),簡稱MLM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衍生自.303口徑槍彈的Lee-Metford改進型,.303口徑槍彈改成無煙發射藥後,由恩菲爾德兵工廠改進槍管膛線,1895年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Enfield),簡稱MLE步槍。為與後來的「短」步槍(SMLE)區別,MLM步槍和MLE步槍(槍管長30英寸,全長約1257mm)統稱為「李氏長步槍」(Long Lees)。此外,還有供騎兵用的卡賓槍(全長約1013mm)。布爾戰爭之後,在李氏長步槍的基礎上改進,首創「短步槍」的概念,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簡稱SMLE,在1903年投產。直到現代,仍有SMLE步槍在民用市場用於狩獵和打靶,或作為紀念品被收藏。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特點在於採用由詹姆斯·帕裡斯·李(James Paris Lee)發明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可卸式彈匣(此後,英軍的多種恩菲爾德手動步槍均是這個系統的改進),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雙排容量10發彈匣裝彈(彈匣雖可拆卸,只是為維護或損壞更換方便,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通過機匣頂部退殼口(裝彈口)填裝),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槍機行程短、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有一個排英軍士兵用其射擊時,火力密度讓對面的德軍以為受到機槍壓制。當時的恩菲爾德兵工廠甚至曾生產可裝20發子彈的弧形固定彈匣用於塹壕戰。
各型號服役時間表
型號/命名 服役時間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
(Magazine Lee-Enfield)1895年-1926年 李-恩菲爾德突擊者型步槍
(Charger Loading Lee-Enfield)1906年-1926年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1904年-1926年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1906年-1927年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II/II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I/III*)1907年-現在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V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V)1923年-1926年(試驗型,只生產2萬支) No. 4 Mk I
(Rifle No. 4 Mk I)1939年-現在 No. 4 Mk I*
(Rifle No. 4 Mk I*)1941年-現在 No. 5 Mk I叢林卡賓槍
(Rifle No 5 Mk I "Jungle Carbine")1944年-現在 No. 5 Mk 2
(Rifle No. 4 Mk 2)1947年-現在 7.62公釐2A1步槍
(Rifle 7.62mm 2A1)1965年-現在
MLE Mk I
MLE Mk I步槍改進自使用黑火藥發射藥槍彈的MLM步槍,1895年11月推出。.303槍彈發射藥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發射藥,對槍管燒蝕較大,彈道性能也發生變化,由恩菲爾德兵工廠改進的MLE Mk I步槍改變了槍管膛線和照準器。部分MLM步槍直接更換槍管轉換成成MLE步槍。MLE Mk I步槍槍彈通過機匣頂部的退殼口(裝彈口)裝填,配有稱為「彈匣隔斷器」(Magazine Cutoff)的裝置從機匣右側插入阻隔從彈匣供彈,每射完一發子彈後需另外裝填,防止士兵在較遠的距離拼命開槍可起節約槍彈的作用,需要快速射擊時再把隔斷器取出改由彈匣供彈。 後來很多MLE步槍改進更換短槍管轉換成SMLE標準以降低更換的成本。
SMLE Mk I
1902年12月正式命名為「第1型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ark I,簡稱SMLE Mk I),SMLE在1903年開始量產[5],它比原本的MLE(Magazine Lee-Enfield,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更短更輕,槍管只有25.2英寸(640公釐)[6],亦比原本尺寸更短,總長度縮短至約1138mm,介於標凖型長步槍及卡賓槍型中間。SMLE其中一個明顯的標記是槍托前端比標凖型較為圓鈍,主要原因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前槍托與槍口齊平是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徵。在退殼口增加導槽以兩個5發彈夾在機匣頂部退殼口(裝彈口)裝填彈藥,MLE步槍只能一發一發地裝填。SMLE亦加入改良自毛瑟步槍的填裝系統(Charger system)[7]。然而大眾對縮短長度有爭議,當時很多槍匠及步槍協會皆認為短槍管無法達到原本MLE的凖確度,後座力會更大及瞄凖基線太短[8],而當時官方認為這設計較適合騎兵作戰而全面採用。 由李氏長步槍按SMLE標準轉換的短步槍命名為「SMLE轉換型Mk II」(SMLE Converted Mark II)。
SMLE Mk III
SMLE Mk III在1907年1月26日推出[4],進一步簡化和改進,改用簡化的後照門,護木及彈匣亦有所改良,英軍亦改用當時新型Mk VII高初速.303彈藥。很多早期的MLE及MLM (Magazine Lee Metford)及SMLE Mk I亦更新成Mk III標準,名為Mk IV Cond.[9]。
一戰時期,標準型的SMLE Mk III被認為結構過於複雜難以生產,結果在1915年推出Mk III*[9],這種簡化型主要分別是移除彈匣隔斷器[10]及加入遠距離齊射照門[11],風偏調整功能亦被取消,拉機抦由平滑圓頭改為帶鋸齒圓頭[1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部分工廠恢復生產Mk.III,彈匣隔斷器在一戰結束時又再被重新加入[11],但直至1942年才完全地棄用。
SMLE Mk III*(在1926年改名為Rifle No.1 Mk III*)亦是二戰中大量生產和廣泛採用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之一,由其是在北非、義大利、太平洋及緬甸戰場的英軍及大英國協部隊中。而澳洲和印度將他們原有及重新生產的SMLE Mk III*用作制式步槍[12],澳洲軍隊一直採用至韓戰,才在1950年代後期才被L1A1 SLR取代(SAF Lithgow在1953年才停產SMLE Mk III*[13])。
愛爾蘭國民軍在1922年開始裝備SMLE作制式步槍,愛爾蘭共和軍亦有繳獲採用,SMLE是愛爾蘭內戰中雙方的武器,而愛爾蘭共和軍甚至一直採用至1970年代。
P14/M1917
恩菲爾德1914(Pattern 1914或P14,1914年定型)及M1917(United States Rifle, cal .30, Model of 1917,英國人習慣稱為P17)從結構上並非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之一,P14及M1917皆採用類似德國毛瑟系列槍機,而且M1917口徑亦不同,美軍改用的.30-06口徑彈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工廠沒有多餘的生產能力英軍決定在美國委託承包商自1916年為英軍生產P14步槍,以補充戰爭期間步槍需求的空缺。一戰結束後,英軍撤裝P14步槍,一部分給大英國協國家,另一部分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將重新命名為No.3的P14步槍進行翻修重新服役。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英國兵工部門在1926年改新的統一命名方式代替較混亂的原本命名原則[14],原有.303口徑SMLE被改名為No.1[14],同時亦淘汰原裝的MLE、LEC及早期型的SMLE。有很多Mk III及III*被改為.22口徑作訓練步槍,名為No.2。而P14亦改名為No.3[14]。
SMLE的設計包含大量需要鍛造及機器加工的部件,導致生產成本相當高。因此在1920年代,生產商開始試驗性地減小步槍本身的複雜部件,如SMLE Mk V(後來改稱No. 1 Mk V)改用新設計,將原本在槍管尾部的缺口式後照門改為覘孔式並固定在機匣上[15],覘孔亦有所擴大以改善視場和加快瞄凖速度,護木前端加裝金屬箍來強化上刺刀時的力量及重新裝上彈匣隔斷器[15]。但SMLE Mk V的設計比Mk III更複雜、成本更高[15],所以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最終在1922年至1924年只生產約兩萬把SMLE Mk V[15]。
No. 1 Mk VI亦改用不會與護木接觸的獨立浮動重槍管,減小步槍所需的歸零次數,Mk V固定在機匣上覘孔式的後照門及彈匣隔斷器仍然保留[16],Mk VI在1930年至1933年共生產1025把。
No. 4
No. 4 Mk I
在1920年代對SMLE改進定型No.1 Mk VI,1931年稍加改進後設計出No.4 Mk I(英文正式名稱為Rifle, No. 4 Mk I),1930年後期,英軍又提出新型步槍的需求,在1939年英軍正式採用No.4 Mk I為制式步槍。No. 4 Mk I比以前版本更輕、更堅固且更易於生產[17],但直至1941年No. 4 Mk I才開始量產[18]。
No. 4與SMLE的設計有所不同,如安裝覘孔瞄具,改用重槍管、新設計的刺刀座和釘狀刺刀[17],外形上與No.1很容易區分,槍管在槍托前端突出,相關修改令總重量有所增加。
二戰時期,廠商一直不斷地簡化No. 4的設計以提高量產數量,如在1942年推出的No. 4 Mk I*[19],No. 4 Mk I*由北美、加拿大Long Branch及美國Savage-Stevens生產,而No.4 Mk I則由英國本土生產[20]。
No. 4 Mk 2
二戰後,英國生產的No. 4 Mk 2步槍(1944年官方以阿拉伯數字取代羅馬數字作命名)進行修改,將原本懸掛在扳機護弓的扳機改為懸掛在機匣底部[21],及裝有櫸木槍托及黃銅部份,在推出No. 4 Mk 2後,英國又把所有No. 4更新成Mk 2標準[22],而No. 4 Mk 1則更新成No. 4 Mk I/2,No. 4 Mk I*更新成No. 4 Mk I/3[23]。
愛爾蘭國防軍在二戰後亦有採用No. 4 Mk 2,一直到1960年代早期才被FN FAL取代,而陸軍後備軍則採用至1990年。
No. 5 Mk I(叢林卡賓槍)
No. 5 Mk I(Rifle, No. 5 Mk I),又名叢林卡賓槍(Jungle Carbine),是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縮短型,槍管只有520公釐,木製槍托亦縮短,比4號步槍輕2磅(907克),為克服槍管縮短導致槍口焰過多的問題,在槍口安裝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經過試驗後正式定型投產,二戰中主要用於東南亞戰場對抗日軍[24],由於槍管過短,因此作戰時精確度較低[25],但叢林卡賓槍仍後是主要步槍之一[26]。
澳洲採用試驗性叢林卡賓槍名為Rifle, No. 6, Mk I[27],No. 6 Mk I是以SMLE MK III*作改良,但沒有進入大量生產階段。澳洲部隊亦有採用的另一種試驗性李-恩菲爾德卡賓槍[28],這種「縮短輕量化」版本以SMLE Mk III*修改而成,由SAF Lithgow作小量生產[28]。
美國進口商Santa Fe Arms Corporation在1950年代也將他們買入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剩餘物資)稱為「叢林卡賓槍」[24],以吸引民間市場的買家,而其實英國和大英國協官方從來沒有以叢林卡賓槍作正式稱呼,只是在太平洋和緬甸戰場的部隊非正式地採用這詞來區別SMLE、No. 4和No. 5[24]。
No. 4和No. 5皆有在韓戰中英國和大英國協部隊中服役,而SMLE Mk III*則服役澳洲部隊[4]。
其他李-恩菲爾德步槍改裝型
狙擊步槍
澳洲陸軍將1,612把[29]Lithgow生產的SMLE No1 Mk III*改用比賽級重槍管,加上腮托板及一戰時P1918步槍的望遠式瞄準鏡,成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III*(HT,SMLE No1 Mk III*(HT),HT指重槍管-Heavy Barrel及望遠式瞄準鏡-Telescopic Sight[4]),這種改裝版在二戰、韓戰、馬來亞衝突及1970年代後期的狙擊訓練中皆有採用[30]。
二戰期間,英國在1942年把標凖型No. 4加上木製腮托板及No. 32 3.5倍望遠式瞄準鏡[31],成為Mk 1,其後在1943年推出Mk 2,1944年又推出Mk 3,[32]。英國著名運動槍械生產商Holland and Holland將以上版本改為No 4 Mk I (T)狙擊步槍[33],而BSA及加拿大Long Branch兵工廠亦有參與修改[33],這批狙擊步槍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後,而英軍在1950年代又將No 4 Mk I (T)狙擊步槍的口徑改為北約制式7.62×51公釐,變成L42A1[21]。L42A1一直裝備英軍至1982年才被L96A1取代。
在1970年代除L42A1外,皇家輕武器工廠(RSAF Enfield)亦推出7.62×51 NATO的強制者(Enforcer)系列狙擊步槍供英國警隊使用,現在這批強制者狙擊步槍成為民用市場的珍品[34]。
.22口徑訓練步槍
一戰後,英國將一批SMLE改為.22 LR口徑給軍校生及新兵作射擊訓練步槍用途,名為No. 2步槍Mk IV(Rifle, No. 2 Mk IV),這種改裝版的彈倉只能放一發子彈。二戰後又推出No. 7步槍(Rifle, No. 7)、No. 8步槍(Rifle, No. 8)及No. 9步槍(Rifle, No. 9),這批.22口徑步槍成為大英國協國家的新兵訓練步槍。
查爾頓自動步槍
有少數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生產及改裝上一種由紐西蘭人Philip Charlton在1941年設計[35]的試驗性自動裝填系統,名為查爾頓自動步槍(Charlton Automatic Rifle),以替代當時長期缺少的布倫輕機槍及路易士機槍[36]。
二戰時期,大多數紐西蘭地面部隊都部署在北非,當日本在1941年加入戰爭時,紐西蘭發現本土的軍隊欠缺輕機槍來防衛日軍入侵,紐西蘭政府立刻提供資金來改裝李-恩菲爾德步槍(MLE)[37]成為1,500把半自動步槍[37],並在1942年裝備國土防衛軍。
查爾頓自動步槍有兩種版本,分別是澳洲Electrolux公司以英國Lithgow生產的SMLE Mk III*步槍的改裝版本,及紐西蘭本土的改裝版,紐西蘭版本裝有前握把及兩腳架,以上兩種版本皆採用相同的自動裝填原理。大部份查爾頓自動步槍在二戰後在一次大火中燒毀[38],只有少數保留於紐西蘭的懷烏魯陸軍博物館(Waiouru Army Museum)、奧克蘭戰爭紀念館、澳洲的Singleton步兵博物館及英國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中。
德利爾卡賓槍
德利爾卡賓槍(De Lisle Carbine)由英國人威廉·德利爾(William De Lisle)設計,發射.45 ACP手槍子彈,是英軍在二戰時的手動消音步槍,主要用於暗殺等的秘密任務[39]。
7.62×51公釐NATO改裝型
在1960年代,為防衛冷戰中蘇聯及華約國的入侵,當時L1A1 SLR的數量不足以裝備所有本土部隊,英國政府及國防部將大批No. 4改裝成7.62×51mm NATO口徑作英軍和民間防衛部隊的編隊及後備步槍,以作本土防衛用途。
改用7.62 NATO的No. 4系列需要改用由英國皇家輕兵器工廠及斯達令(Sterling)生產的新槍管、槍機、退殼鉤、照門及新的10發彈匣,其他沿用No. 4的部件,這批步槍被更名為L8系列,後來由以No. 4 (T)狙擊步槍修改成的L42A1。
Ishapore 2A/2A1
在中印邊境戰爭後,印度的Ishapore工廠開始生產以SMLE Mk III*為基礎,改用7.62×51mm NATO及20發方型彈匣的新式步槍,名為7.62 mm 2A。Ishapore 2A步槍採用增強的鋼製部件及改良退殼鉤以應付7.62×51mm NATO無緣縮口彈藥的壓力,1965年至1975年生產的版本改用800公尺照門(原為2000公尺),配有10發方形彈匣,名為2A1。2A1步槍是一種用於民間發售的一般手動步槍(非狙擊及精確射擊用途),主要售給美國、英國、澳洲等民間市場。
Ishapore 2A與2A1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亦不是SMLE Mk III的.308改裝版本,2A/2A1是原全由印度Ishapore工廠生產,由於7.62×51mm NATO膛壓較高,即使發射民間的.308 Winchester也不會出現問題。
生產商
以下是MLE、CLLE及SMLE Mk I- Mk III*步槍的生產商:
使用國
- 阿富汗[40][41][42]
- 澳洲-在新南威爾斯州的利特高兵工廠製造。[43]
- 孟加拉
- 巴貝多
- 比利時
- 比利時國防軍:二戰後期由英國捐贈。
- 貝里斯
- 百慕達
- 波札那
- 巴西
- 汶萊
- 柬埔寨
- 加拿大-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龍科兵工廠生產。
- 中華民國
- 地方軍閥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賽普勒斯
- 埃及
- 厄利垂亞
- 斐濟
- 自由法國
- 自由法國軍隊
- 法國
- 甘比亞
- 納粹德國
- 德意志國防軍:二戰期間繳獲自英軍及其他盟軍。
- 西德
- 迦納
- 希臘
- 蓋亞那
- 英屬香港:二戰時期的主要裝備,採用型號包括 No.1 Mk III型、No.4 Mk I型及L42A1,1950年代後期逐漸被L1A1半自動步槍取代,但保留小部分作儀仗用途。
- 冰島
- 印度-由伊莎波(Ishapore)步槍工廠授權生產。[49]
- 印度武裝部隊
- 警察單位
- 印度尼西亞-曾在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中由共和黨人所使用,另外一些是繳獲自荷蘭軍隊。
- 義大利
- 伊拉克王國
- 伊拉克
- 伊拉克武裝部隊:至今仍有作儀仗槍使用。
- 愛爾蘭
- 以色列
- 以色列國防軍:在建國初年使用。
- 牙買加
- 牙買加警察部隊
- 牙買加懲教署
- 牙買加聯合少年隊
- 約旦
- 肯亞
- 寮王國
- 拉脫維亞
- 賴索托
- 立陶宛
- 利比亞
- 利比亞陸軍
- 國民解放軍:在2011年利比亞內戰期間使用。
- 盧森堡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51]
- 馬利
- 馬爾他
- 墨西哥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49]
- 荷蘭
- 荷蘭武裝部隊:二戰後使用。
- 紐西蘭[49]
- 奈及利亞
- 挪威
- 阿曼
- 鄂圖曼帝國
- 巴基斯坦[49]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菲律賓
- 波蘭第二共和國
- 波蘭流亡政府軍:二戰期間使用。
- 葡萄牙
- 羅德西亞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索馬利亞
- 南非[49]
- 南蘇丹
- 斯里蘭卡
- 蘇丹
- 史瓦帝尼
- 坦尚尼亞
- 泰國-合同於1920年12月10日結束,同時國王收到10,000枝船運到來的步槍。[54]
- 西藏
- 東加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特里尼達和托巴哥隊少年隊
- 土耳其
- 烏干達
- 阿聯
- 英國與其殖民地[51][55]
- 美國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共和國
- 越南民主共和國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登場作品
電影
- 1988年—《第一滴血3》:型號為No. 1 Mk III型和No. 4 Mk I型,由聖戰者所使用。
- 2007年—《集結號》:劇中稱為英77。
- 2010年—《讓子彈飛》:型號為No. 1 Mk III型,由多名角色所使用。
- 2011年—《戰馬》:型號為No. 1 Mk III型,由英軍士兵所使用。
電子遊戲
- 2002年—《戰地風雲1942》:型號為No. 4 Mk I型,由英軍陣營所使用。
- 2002年—《榮譽勳章:反攻諾曼第》:型號為No. 4 Mk I型和L42A1(奇怪地出現在二戰時期),由英軍所使用。
- 2003年—《決勝時刻》: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Enfield」,由英軍所使用。
- 2003年—《決勝之日》:型號為No. 4 Mk I型,由英軍陣營擲彈兵和狙擊手所使用。
- 2004年—《決勝時刻:聯合行動》: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Enfield」,由英軍所使用。
- 2005年—《決勝時刻2》: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Enfield」,由英軍所使用。
- 2005年—《真實計劃》:型號為No. 1 Mk III*型和No. 4 Mk I型,由塔利班和伊拉克叛軍所使用。
- 2006年—《決勝時刻3》: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Enfield」,由英軍所使用。
- 2015年—《凡爾登》:型號為Mk. 1型、No. 1 Mk III*型和No. 1 Mk I*削短型。
- Mk. 1型由英軍所使用。
- No. 1 Mk III*型由英軍和加拿大軍所使用。
- No. 1 Mk I*削短型由澳洲軍和加拿大軍的塹壕突襲兵所使用。
- 2017年—《戰地風雲1》:型號為No. 1 Mk III*型,命名為「SMLE MKIII」,戰役模式中由英軍和紐澳軍團所使用。聯機模式中作為偵察兵的起始武器登場,可作定製改裝。
- 2017年—《恥辱之日》: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Enfield No 4」,由英軍陣營所使用。
- 2017年—《決勝時刻:二戰》: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 Enfield」,聯機模式中可由所有陣營使用。奇怪地以一個5發橋夾供彈即可完成10發子彈的裝填,而且在加裝瞄準鏡後仍能使用橋夾裝填。
- 2018年—《戰地風雲5》:型號為No. 4 Mk I型、No. 5 Mk I叢林卡賓槍型和特納半自動改裝型,分別命名為「Lee-Enfield No.4 Mk.I」、「Jungle Carbine」和「Turner SMLE」。「Lee-Enfield No.4 Mk.I」於聯機模式中作為偵察兵的起始武器登場,「Jungle Carbine」為偵察兵解鎖武器,而「Turner SMLE」則為突擊兵解鎖武器。
- 2021年—《決勝時刻:先鋒》:型號為No. 4 Mk I型,命名為「Lee Enfield」,載彈量只有5發。目前僅於戰役模式登場。
- 2021年—《戰地風雲2042》:型號為No. 4 Mk I型,作為戰地風雲入口的武器登場。
參考
註釋
資料來源
- ^ Afghans Rediscover The Lee-Enfield. [200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 Weapons of War - Rifles (WWI British Lee-Enfield).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 ^ 3.0 3.1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Story, pages 153 & 230.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3
- ^ 4.0 4.1 4.2 4.3 Wilson, Royce "SMLE: The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I",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September 2007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Page 5.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 Page 5.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 11715, List of Changes in British War Material(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LoC"), H.M. Stationer's Office, periodical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126.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9.0 9.1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 Page 9.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132.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11.0 11.1 11.2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161.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338.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Page 9.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14.0 14.1 14.2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 Page 8.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15.0 15.1 15.2 15.3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187.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189.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17.0 17.1 Smith, W.H.B. 1943 Basic Manual of Military Small Arms (Facsimile Edition), Page 21. Stackpole Books, 1979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2: .303 Rifle, No. 4, Marks I & I*, Marks 1/2, 1/3 & 2 , Page 5.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2: .303 Rifle, No. 4, Marks I & I*, Marks 1/2, 1/3 & 2 , Page 9.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30.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21.0 21.1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2: .303 Rifle, No. 4, Marks I & I*, Marks 1/2, 1/3 & 2 , Page 7.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2: .303 Rifle, No. 4, Marks I & I*, Marks 1/2, 1/3 & 2 , Page 6.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2: .303 Rifle, No. 4, Marks I & I*, Marks 1/2, 1/3 & 2, Page 9.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24.0 24.1 24.2 Wilson, Royce "Jungle Fever: The Lee-Enfield .303 rifle No. 5 Mk I",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May 2006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4: .303 Rifle, No. 5 Mk I , Page 8.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4: .303 Rifle, No. 5 Mk I , Page 7. Arms & Militaria Press, 1994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349.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28.0 28.1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347.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345.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9: Australian S.M.L.E. Variations , Page 36.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4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27.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31.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33.0 33.1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28.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L42A1狙擊步槍. [2007-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2: Special Service Lee-Enfields(Commando & Auto Models), Page 33.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1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03.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37.0 37.1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2: Special Service Lee-Enfields(Commando & Auto Models), Page 37.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1
-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page 205.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7
-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2: Special Service Lee-Enfields(Commando & Auto Models), Page 7. Arms & Militaria Press, 2001
- ^ Anistoriton: An Essay. Anistor.gr.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Afghan War Rugs: A Sub-group with Iranian Influence. Rugreview.com.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 ^ Photo from Getty Images. Daylife.com. 2008-07-24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8).
- ^ 43.0 43.1 Hogg, Ian (2002). Jane's Guns Recognition Guide.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SBN 978-0-00-712760-3.
- ^ Jordon, David. 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 From 1831 to Present Day. The Lyons Press. 2005: 159. ISBN 1-59228-768-9.
- ^ Sumner, Ian. The French Army 1939–45. Osprey Publishing. 1998: 14. ISBN 1-85532-707-4.
- ^ Sazanidis
- ^ RHKR Equipment - Weapons. 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 Association. [202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存档副本.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5).
- ^ 49.0 49.1 49.2 49.3 49.4 Skennerton (2007), Chapter 11
- ^ Enfield Rifles From Italian Navy. Euroarms.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4).
- ^ 51.0 51.1 Skennerton (2007)
- ^ Enfauser. Turk Mauser.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France at War - Portugal in the Great War. Worldwar1.com.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3).
- ^ ปืนพระราม 6(ปืนเสือป่า)หมายเลข 1. Thailandoutdoor.com.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Miller, David (2001).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20th century Guns. Salamander Books Ltd. ISBN 978-1-84065-245-1.
- ^ Weapons of the 107th: Lee-Enfield Mk.III. [11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Shurtleff, Leonard G. Doughboy's Rifle:(It wasn't necessarily a Springfield). Doughboy Center: The Story of the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s. The Great War Society. 2003 [11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參考文獻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2007)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0-949749-82-6
-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Story(1993). 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1-85367-138-8
-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1994) 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0-949749-19-2
- Smith, W.H.B. 1943 Basic Manual of Military Small Arms (Facsimile Edition), Stackpole Books, Harrisburg PA (USA), ISBN 978-0-8117-1699-4
- Wilson, Royce. "Jungle Fever- The Lee-Enfield .303 Rifle".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May 2006
- Wilson, Royce "SMLE: The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I",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September 2007
外部連結
- (英文)-The Lee-Enfie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文)-槍砲世界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MLE / No.1步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o.4步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o.4 Mk.I (T)狙擊步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o.5 Mk.I叢林卡賓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