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乂剖心處
楊邦乂剖心處即楊忠襄公剖心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完顏宗弼(兀朮)率金兵渡江南侵,進逼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南宋江淮宣撫使杜充戰敗北逃,戶部尚書李梲、沿江制置使陳邦光獻城出降。楊邦乂時任建康府通判,嚴辭拒絕金人招降,大罵宗弼而被殺,被宗弼剖腹取心。次年岳飛光復建康,宋高宗得知楊邦乂的事跡後,下令在建康城南門外楊邦乂殉節處建「褒忠祠」,後又贈諡號「忠襄」。慶元三年(1197年),游九言立墓道碑,詳述楊邦乂死節經過。據考證,剖心處原址應在現南京中華門外長干里、大報恩寺南,舊名土門崗。褒忠祠早已毀廢,現存古代遺蹟僅清代石碑一通,且經過多次遷移,已不在剖心處原址。1975年,剖心處石碑遷至雨花台東北麓現址。1956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重新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剖心碑現址西側百米處為楊邦乂墓,亦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邦乂剖心處 | |
---|---|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雨花台區雨花台東北麓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南宋 |
認定時間 | 1982年 |
現狀
「楊邦乂剖心處」1975年遷至現址,由園藝專家朱玉玠、陳璐選址,陳璐設計,1975年2月1日動工,3月24日建成。位於雨花台東崗「江南第二泉」後山、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東側,為坐南朝北的扇形格局,東西進深23米,南北寬18米。剖心處中心為平台,高0.80米,長寬各4.23米,平台上立清代「重建三忠祠碑」和民國「宋楊忠襄公剖心碑」各一通。平台前方立石獅兩尊,剖心處另有1975年「楊邦乂剖心處遷移碑」一通和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兩通。[1]
「宋楊忠襄公剖心碑」為主碑,高2.30米,寬1.10米,厚0.30米,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身由碑和左右夾記事柱合併而成,正中碑文為隸書「宋忠臣廬陵楊忠襄公剖心處」,記事柱刻《宋楊忠襄公剖心碑記》,略述楊邦乂事跡和剖心處遷移經過。
附錄
重建三忠祠碑
「《重建三忠祠之碑記》: 祠昉於宋紹興元年,詔即楊忠襄公剖心處立廟祀之,賜額曰褒忠。明時附祀文信國公,為楊、文二公祠,亦曰二忠祠,其後又附祀李忠肅公,至我 朝咸豐元年始改為三忠祠。三忠皆江右吉水人也。按忠襄公於建炎三年通判建康,殉金人南侵之難。後百五十年,宋亡,而信國公燕市就義,大節彪炳人間,蓋信國幼時見忠襄公遺像,即慨然願俎豆其旁,後過金陵,屢賦詩懷之,其志同道合如此。又三百年,而忠肅公遭甲申之變,盡節二忠祠內。四百餘年中,偉人繼起,後先輝映,皎然與日月爭光,異代而同心,異時而同里,皆舍一身以植綱常於天下萬世,其合祀也固宜。舊祠宏敞,三忠各有肖像,左右前後分設享堂,近毀於粵匪之亂,蕩然無存。今年春,署制府張公始籌款,議重建,予及同鄉之宦遊於斯者,各捐貲以助之,並溧陽忠襄公後裔集貲,共得千金。鳩工庀材,悉賴吾鄉桂薌亭觀察經理,夏間創建,至八月告成,新祠為室十五楹,門房、享堂、內室、書廳、廚房各三楹。享堂中設龕,奉三公神主合祀焉。予既與同鄉諸君敬謹致奠,遂略述原委,俾勒諸石,以垂永久。 時 同治十二年八月之吉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誥 奉大夫、江寧布政使、賞戴花翎、強勇巴圖魯梅啟照撰文並篆額書丹」 |
|
「《碑陰記》: 三忠祠基東至大街,橫闊十一丈,西至土牆基,橫闊九丈五尺,南北直長二十一丈四尺。東南隅內有民基三間。忠襄公老祠基三間,在剖心坊側,東至路,南至茶坊屋,西至大街,北至千總衙署。忠襄公墓在雨花台東北小茅山,東至小茅山,南至舊清源觀牆基,北至路。墓前有碑記一座,墓道有高山崗,自海公祠前一直向西到剖心坊,計二百餘丈,橫闊計二丈五尺。忠襄公祭田坐落上元縣長寧鄉興一圖,地名辛家邊,計田二十六區,共計六十畝;又地五畝四分;又山一號,計五畝八分;又塘一口,計七畝一分。此由師程公所署,系光裕堂獨業。忠襄公光裕堂、世清堂後裔暨姜集慶堂有事來祠,道士一體應給。此祠系忠襄公後裔稟請建造,向歸忠裔管業。與他祠宇不同,一應仕宦客商及地方紳士會集不得借用。」 |
宋楊忠襄公剖心碑
1932年南京市市長石瑛立碑並撰文。正中大書「宋忠臣廬陵楊忠襄公剖心處」,左右記事柱刻《宋楊忠襄公剖心碑記》。[1]
「《宋楊忠襄公剖心碑記》:公諱邦乂,吉水人。建炎初倅建康。金師至,留守杜充戰敗降,公獨不屈,大罵金人,剖其心而死。今中華門外雨花台下有碑可識也。時代遞遷,芳馨若歇。壬申春,余來長京市,辟雨花路,碑為前梗,命工移置台陽,距南址東向百尺,繞以磚欄,俾曜忠靈於乎。國步艱難,外侮日亟,國人其亦瞻慕而興起乎。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八月×日 陽新石瑛敬記」 |
楊邦乂剖心處遷移碑
「楊邦乂,南宋人,死前為溧陽縣知縣[註 1]。建炎三年金兵打下南京時被俘,在威脅利誘面前寧死不屈,被金帥完顏宗弼剖心而死,後人在他剖心的地方樹碑以志紀念。一九五六年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剖心處原在雨花台下寧蕪公路北,百貨商店南面。一九二三年[註 2]開闢雨花路時向東遷移至今寧溧公路上;一九五二年因新建寧溧公路又向南遷到寧溧公路南面土山上。現因雨花台烈土陵園擴建工程的需要向南遷至現址。 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處 一九七五年二月」[1] |
注釋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楊心佛. 楊邦乂墓址與剖心處、移碑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文史委員會,南京市雨花台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 雨花文史·第7集. 1994:130–135.
-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杨邦乂剖心处. 南京文物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50-251. 1997. ISBN 7-8012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