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又稱東南自保[1][2],指清末八國聯軍進攻大清帝國時,東南各省督撫不理會慈禧太后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與整個清帝國一同陷入戰爭局面的歷史事件。
慈禧太后發布宣戰詔書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等督撫,在東南各省違抗「與列強開戰、支持義和團」的命令,私下和列強達成了和平協議。
背景
太平天國平定後,兩江、閩浙等地區已非皇室勢力所及,地方政務已為湘軍、淮軍軍閥所把持。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在慈禧太后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江忠源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淮軍關係俱佳)、兩廣總督李鴻章(北洋大臣)、鐵路大臣盛宣懷(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他自己也是李鴻章好友)、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吳長慶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緒帝、慈禧太后不測,當改建共和,由李鴻章作大總統支撐局面。
事發經過
開戰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西班牙王國、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十一國宣戰[註 1]。
各自獨立為政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鐵路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慈禧太后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張謇、趙鳳昌等人分別勸告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倡議抗命,李鴻章遂覆電慈禧:「此亂命也,粵不奉詔」[3],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光緒皇帝、慈禧太后不保,就改制共和,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大總統」以主持大局[4],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註 2]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5][6][7]
劉坤一、張之洞於6月26日,以上海道道員余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駐上海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條約》九條。主要內容為:
- 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 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 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切實保護,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 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 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借端啟釁,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 吳淞及長江各炮台,各國兵輪不可近台停泊,及緊對炮台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 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游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 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 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8]。
隨後東南各省總督聞訊後陸續加入,即私自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參與總督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鐵路大臣盛宣懷和兩廣署任總督德壽(李鴻章北上議和時暫代其職務),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義和團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當時仍是帝制時代,故「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影響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慈禧太后為首的中央政府,代表著中央政府威信力下降,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遭東南眾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後不但不敢處罰他們,甚至還表揚他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9],慈禧太后與清帝國皇室的虛弱乏力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慈禧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清朝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但是在1904年8月,鐵良離京,先後前往上海、蘇州、南京、蕪湖、武昌等地。鐵良將八省的土膏捐稅收歸中央;改編或解散張之洞、魏光燾等督撫創辦的勇營武裝;控制江南製造局的經費及用人權,不能說明清政府完全喪失控制力。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為辛亥革命時各省宣布獨立鋪墊基礎。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丘為君、張運宗《走入近代中國》
- ^ 高拜石《評點晚清民國人物──續南湖錄憶》
-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庚子國變記 (羅惇曧)
- ^ 張社生. 绝版李鸿章.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9 [2013-12-20]. ISBN 978-7-80741-42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 ^ 陳錫祺. 孫中山年譜長編 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 第206頁 [2013-12-20]. ISBN 97871010068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 ^ 唐荒. 李鴻章與兩廣獨立. 《新歷史》 (新華每日電訊). 2009年, (第2期) [200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中文(中國大陸)).
- ^ 羅家倫 (編). 革命文獻 64. 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201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 ^ 摘錄自:盛宣懷的《愚齋存稿》
- ^ 《義和團檔案史料》上,187
來源
- 書籍
- 《話說大清:光緒皇帝》,瑞昇文化,2007年初版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1998年
- 趙健莉 編著:《圖說八國聯軍侵華始末》,三聯書店,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