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中国哲学家(1893-1988)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北京人。原名煥鼎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同時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造實踐家,對推動鄉村建設不遺餘力。故籍河南開封,清中葉官游廣西桂林,祖上系元世祖六子忽哥赤[1]。其母張瀅出雲南大理喜洲張耀曾家族。

梁漱溟
壽銘
出生梁煥鼎
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
(1893-10-18)1893年10月18日
 大清直隸省順天府
逝世1988年6月23日(1988歲—06—23)(94歲)
 中國北京市北京醫院
職業學者
政黨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10月)
配偶黃靖賢
陳淑芬
兒女長子梁培寬
次子梁培恕
學歷
  • 順天中學堂
經歷
代表作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生平

早年

父親梁巨川在清代光緒年間曾任內閣中書。1906年起梁氏肄業於順天中學堂,1911年畢業。1911年,加入同盟會京津支部

經歷

1912年,任京津同盟會刊物《民國報》編輯及記者,開始以「漱溟」作筆名。1916年,任中華民國司法部機要秘書(司法總長張耀曾系梁漱溟舅父)。在上海《東方雜誌》上連載《究元決疑論》。

1917年至1924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習,認識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毛澤東。1921年,寫成《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學術界公認為中國現代思想史重要著作。同年,偕友人籌辦曲阜大學。1921年11月13日和軍界好友伍庸伯的妻妹黃靖賢成親,兩人在婚後育有二子。

1928年至1929年,任廣雅書院(現廣東廣雅中學前身)校長。提出「鄉治」主張。1929年在北平接辦《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輝縣百泉村辦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長。

1931年,在韓復榘支持下,與梁仲華等人在山東鄒平縣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鄉村建設》。1933年7月,召開鄉村工作討論會,推選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章元善江恆源許士廉六人為主席團,至此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該派的目的是實行「鄉治」。1935年8月20日髮妻黃靖賢因難產去世,年僅42歲。梁漱溟哀悼亡妻,寫了一首白話詩紀念:「我和她結婚十多年,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現在她死了,死了也好,處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時間思索,更多一些時間工作。」

1937年,日本侵華,奔走各地,商議抗戰的問題和防務。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最高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是年8月,於國防最高參議會上和周恩來第一次見面[2]。1938年,第一次訪問延安,見到毛澤東。1939年,蔣介石特委任其為軍事委員會特派員,2月1日離開重慶,10月22日返回。

為推動團結抗戰,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2]。1941年,該會改名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1年,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常務委員,並前往香港,創辦同盟機關刊物《光明報》,並任社長。1944年1月,梁漱溟和桂林教員陳淑芬經熱戀半年後結婚,並在友人的家裡舉行婚禮。這場傳統婚禮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主持。陳淑芬長得漂亮,也會打扮,但因為脾氣大,婚後兩人時常為一些瑣事發生摩擦,甚而在公開場合不大講禮儀,令梁漱溟尷尬。1944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仍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1946年,任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第二次訪問延安,見到毛澤東。1946年10月,因提交不同於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三方「折中方案」,引起中共和民盟內部不滿,辭去同盟秘書長的職務,並退出中國民主同盟[3],專注於講學和著述。

晚年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此後,任全國政協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1953年9月,應邀在政協常委會上就過渡時期總路線中共反映農民問題。隨後,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受到毛澤東當眾點名批判,認為他反對總路線[4]

1955年5月起,由馮友蘭帶頭,對其文化、哲學、鄉村建設理論開展全面公開批判,為時半年。當時被批的,還有梁思成(被與梁漱溟合稱為「二梁」),以及胡風胡適(被稱為「二胡」)。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堅拒參與「批林批孔」運動而遭批鬥。1979年陳淑芬去世,未生育。

逝世

1988年6月23日,病逝於北京市協和醫院。逝後,馮友蘭為其撰輓聯道:「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5]根據梁漱溟生前的遺願,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小黃山,目前是濱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部分骨灰歸葬原籍廣西桂林市穿山公園明月峰下,墓地現為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

學術貢獻

梁漱溟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晚年,他曾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西方功利主義,佛學和儒學。《究元決疑論》為其早年研究佛學的成果之一,其後他關於唯識的研究在論著《唯識述義》中有了更加詳細和有力的論述。在被蔡元培先生聘請為北大哲學教授之後,基於當時北大作為中國各種文化和思潮的論戰中心,他開始發起了以東方學和儒學為主的研究,以回應當時由胡適所領導的新文化對傳統思想之批判。他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影響了同期學者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其成果在當時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而這本論著也成了現代新儒學的先驅。

風骨

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運動進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會告一段落,主持人問梁漱溟的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 [6]

宗教

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時,94歲的梁漱溟第一個出席發言,他說:[7][來源可靠?]

著作

  • 1916年 《究元決疑論》
  • 1919年 《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1920年 《唯識述義》
  • 1931年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
  • 1936年 《鄉村建設理論》
  • 1949年 《敬告中國共產黨》
  • 1949年 《中國文化要義》
  • 1984年 《人心與人生》
  • 1985年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
  • 2006年 《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梁漱溟:出身“诗礼仁宦”之家 是元朝宗室后裔.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 
  2. ^ 2.0 2.1 君仁. 〈梁潄溟與周恩來的恩恩怨怨〉. 《明報月刊》 (香港). 1991年11月: 60. 
  3. ^ 朱維群.《讓歷史告訴未來》,華文出版社
  4. ^ 毛澤東的談話紀錄稿以〈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標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5卷,發言時間是1953年9月16日到9月18日間,梁漱溟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在京委員列席這次會議。
    毛澤東批評說:「梁漱溟反動透頂,他就是不承認,他說他美得很。他跟傅作義先生不同。傅先生公開承認自己反動透頂,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時為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那裡?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麼功?一絲也沒有,一毫也沒有。而你卻把自己描寫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還美,比王昭君還美,還比得上楊貴妃。」
  5. ^ 李淵庭; 閻秉華. 《梁漱溟先生年谱》.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514頁. ISBN 9787563340354. 
  6. ^ 梁漱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永久失效連結]
  7. ^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