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大學士
明清官職
武英殿大學士,為明朝、清朝內閣大學士之一,明朝為正五品銜,清朝為正一品。掌管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等職位[1]。辦公地址為武英殿。
明朝初期,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2]。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3],明朝大學士僅為正五品,此乃明朝抑制相權。之後明成祖朱棣逐漸倚重內閣,內閣權力遂大[4]。
- 明朝:吳伯宗、黃淮、金幼孜、楊溥、劉吉、徐溥、丘濬、劉健、謝遷、焦芳、王鏊、楊廷和、梁儲、劉忠、費宏、楊一清、蔣冕、毛紀、石珤、賈詠、桂萼、方獻夫、張孚敬、夏言、顧鼎臣、嚴嵩、徐階、呂本、袁煒、嚴訥、李春芳、郭朴、張居正、殷士儋、呂調陽、張四維、潘晟、余有丁、許國、王錫爵、張位、沈一貫、朱賡、葉向高、方從哲、劉一燝、韓爌、沈潅、何宗彥、朱國祚、黃立極、丁紹軾、馮銓、施鳳來、張瑞圖、李國𣚴、李標、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薛國觀、謝陞、陳演
- 清朝:洪承疇、傅以漸、胡世安、莫洛、熊賜履、明珠、覺羅勒德洪、吳正治、余國柱、阿蘭泰、李天馥、馬齊、王頊齡、富寧安、馬爾賽、邁柱、福敏、來保、黃廷桂、蔣溥、阿爾泰、溫福、舒赫德、李侍堯、阿桂、福康安、保寧、勒保、松筠、明亮、曹振鏞、穆彰阿、潘世恩、卓秉恬、賈楨、彭蘊章、曾國藩、李鴻章、文祥、寶鋆、文煜、靈桂、額勒和布、麟書、王文韶、孫家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1.0 1.1 《明史》(卷72):「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當是時,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奏啟,兼司平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悉罷諸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 ^ 《明太祖實錄》卷239:「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 ^ 《明史》(卷172):「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諭,曰書,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曰表,曰講章,曰書狀,曰文冊,曰揭帖,曰制對,曰露布,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凡車駕郊祀、巡幸則扈從。禦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筵事。東宮出閣講讀,則領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業。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征等使。修實錄、史志諸書,則充總裁官。春秋上丁釋奠先師,則攝行祭事。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進士題名,則大學士一人撰文,立石於太學。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頒詔則捧授禮部。會敕則稽其由狀以請。宗室請名、請封,諸臣請諡,並擬上。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
- ^ 《明史》(卷72):「永樂二十二年八月,複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各輟所領,侍左右,咨訪政事。公孤之官,幾於專授。逮義、原吉卒,士奇還領閣務。自此以後,公、孤但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加三公者,惟贈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楊廷和太傅,辭不受。其後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萬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