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

中國現代作家(1904—1992)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原名楊朝熙,又名楊子青四川安縣人,中國現代作家。代表作品為《在其香居茶館裡》、《淘金記》,以社會剖析的手法和含蓄深沉的風格,描繪了舊中國四川鄉鎮和農村的生活畫面,刻畫了一系列基層統治者的醜惡嘴臉。

生平

沙汀生於四川省安縣城廂。父親早逝,舅父是當地的袍哥首領。沙汀幼時曾幫助舅父傳遞信息,出入農村市鎮,了解了社會底層生活的真實情況。1921年入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四川為數不多的共產黨員。成都「二·一六」慘案之後,沙汀逃亡到了上海,參與開辦辛墾書店。1931年他採用「沙汀」作筆名開始寫作,並和艾蕪一起給魯迅寫信,得到指導,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1932年沙汀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起,沙汀的寫作主題轉向了他所熟悉的農村生活,發表了《兇手》、《在祠堂里》、《代理縣長》等短篇小說,稱為左聯中具有獨特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新人。1936年文藝界籌組新的統一戰線組織,定名為「中國文藝家協會」,發表了「團結一致,抵抗侵略」的宣言。沙汀是發起人之一,並被選為候補理事。

1937年「七·七事變」拉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沙汀和艾蕪、張天翼等及時創作了長篇通俗救亡小說,初名《盧溝橋演義》,後定名為《華北烽火》,發表於廣州版《救亡日報》。1938年初,沙汀和妻子黃玉頎回到家鄉安縣,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並寫了《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反映了大後方國民黨官場的醜陋。暑假中,沙汀與妻子及要求與之同行的何其芳卞之琳一起四人,從成都出發奔赴延安,一度任魯迅文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後隨賀龍的部隊轉戰晉西北和冀中平原,進行戰地採訪。

1939年冬,沙汀返回四川,創作了報告文學《隨軍散記》《記賀龍》,先後在延安、重慶、成都、香港發表,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紹了八路軍和敵後民眾英勇抗日的事跡。1940年沙汀發表短篇名作《在其香居茶館裡》,通過小鎮上頭面人物的勾心鬥角,暴露出國民黨政府在兵役等問題上的弊端,藝術手法純熟,刻畫入木三分,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皖南事變之後,沙汀回鄉蟄伏,完成了長篇小說《淘金記》《困獸記》和《還鄉記》,其中以《淘金記》成就最高,以開採金礦為線索,描寫土豪劣紳為發國難財而內訌,刻畫傳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沙汀以創作短篇小說和散文為主,有《摸魚》等作品問世,反映了農村新生活的面貌。他曾任西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文革之後,沙汀有中篇小說《木魚山》,回憶錄《雎水十年》等發表。沙汀的骨灰安葬在故鄉的安昌河畔、火盤山麓,墓名由趙朴初題寫。

主要作品

  •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1938)
  • 在其香居茶館裡》(1940)
  • 《淘金記》(1943)
  • 《困獸記》(1945)
  • 《還鄉記》(1948)
  • 《木魚山》(1984)
  • 《雎水十年》(1989)

參考文獻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19冊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