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冒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20日) |
洋冒進,或稱洋躍進,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1977-1978年經濟建設中的冒進,以大量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和大借外債為特徵。[1]
背景
- 文革結束後,國民經濟仍很困難,中共高層希望迅速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
- 西方國家陷於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希望尋找新的市場。
歷史
1977年1月19日,國務院下發《關於一九八〇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報告》,提出到1980年在全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使農林牧副漁的機械化水平達到70%左右。
1977年4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抓綱治國,推動國民經濟新躍進》,首次提出「躍進」口號。
1977年7月,國家計委提出,除四三方案外,再進口一批國外技術、設備,總額為65億美元。
1978年2月,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通過《1976年到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綱要》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3月,中共中央批准國家計委的八年引進規模由65億美元擴大到180億美元的報告。
1978年9月,李先念講話說:最近中央決定,「今後十年的引進規模可以考慮增加到800億美元」。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會議通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決定用三年時間調整國民經濟,放棄執行了一年多的洋躍進計劃。
影響
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造成巨大外債,有些項目難於運行,部分浪費。
引進了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項目。提出吸引外資到中國開辦合資企業,出現了設立特區的設想。
評論
參考文獻
- ^ 王傳東. “洋跃进”问题探析 (碩士論文). 中共中央黨校.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