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文物保护单位

39°55′58″N 116°24′31″E / 39.93278°N 116.40861°E / 39.93278; 116.40861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代
編號6-875
認定時間2006年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即段祺瑞執政府舊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是一處西洋式衙署建築群。該建築群始建於清朝末年,共分東西兩院,起初作為陸軍部海軍部舊址,在中華民國曾作為總統府、執政府等用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用。2006年,該舊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段祺瑞執政府原址門前的三一八慘案發生地紀念碑

此地最初為和親王府和貝子斐蘇府。其中和親王府位於西側,原為貝子胤禟的府第,後胤禟因參與爭奪皇位而被貶,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建為世宗五子弘晝的和親王府,至同治年間仍有262間屋[1];貝子斐蘇府位於東側,是清初恭親王常穎的府第[2]:314道光年間改稱承公府[3]:142。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兵部被裁撤改為陸軍部。新成立的陸軍部需要新的辦公地點[4]:53,遂將貝子斐蘇府和和親王府的建築除山門外全部拆除,建為西洋樓群,設計師為英國留學歸來的沈琪,建造方為中國營造廠。貝子斐蘇府原址建為主樓,和親王府原址修為的陸軍貴胄法政學堂。次年,主樓建成;宣統元年(1909年)陸軍貴胄法政學堂建成[5]。1909年宣統二年(1910年)清海軍部成立後,貴胄學堂被撤銷,其建築被海軍部徵用,兩個軍部共用一個大門[3]:142

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以此地為辦公地,其中西院為總統府,東院為國務院[2]:314。1913年,總統府和國務院遷往中南海,西院成為民國陸軍部辦公地,東院成為民國海軍部辦公地[5]。1919年靳雲鵬擔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時,又將其總理府設於此。1924年段祺瑞北洋軍閥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後以此地為執政府[2]:314。1926年3月18日, 反對列強干涉中國革命的遊行群眾抵達段祺瑞執政府門前時遭到衛隊開槍鎮壓,共造成47人死亡,200餘人受傷,史稱「三一八慘案[4]:348。1926年4月10日,馮玉祥國民軍推翻段祺瑞執政府,執政府駐地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駐地,後改為宋哲元二十九軍軍部和冀察政務委員會駐地[5]盧溝橋事變後,西院成為日本駐華駐屯軍總司令部駐地,東院為日本特務機關興亞院駐地,其內至今仍有水牢。抗日戰爭勝利後,此處由孫連仲接管,改為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6]:305-306,此後成為河北省政府、北平警備司令部、高等警官學校、第十八軍總隊駐地[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大學一度停辦,東院被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西院交還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使用至今[6]:305-306

布局

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由三組磚木結構的樓房組成。正門仍為中國傳統式建築。此門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硬山灰筒瓦頂。門前東西兩側各有一隻3米高的石獅子,街對面建有一座懸山頂磚雕影壁。大門內中間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前後各開三間樓門,中部門廳以上為三層,兩側及翼樓為二層。外檐為聯拱柱廊,樓體滿布精細磚雕。主樓的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座樓房,形成一組樓群。樓群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風格相同的建築,東為清代海軍部,西側為陸軍部。各組建築均為軸對稱布局。陸軍部可分為主樓、後樓、東配樓、西配樓等部分。其中主樓平面呈「H」形,正中部分3層,標高20.52米,正南側開有入口,入口外側建有鐵棚;其餘部分2層,標高14.24米。正中部分頂端建有一座城堡式鐘樓。二層中間走道頂棚開有六個木質天窗,以解決採光。主樓下方建有一層地下室。屋頂整體呈坡狀,牆面為清水灰磚牆,立面以青磚砌券廊與壁柱圍出拱廊,立面外裝飾有大量磚雕。海軍部則可分為南樓、北樓、東配樓、西配樓、中樓等部分,與陸軍部建築風格類似,各部分圍成一個封閉院落。[2]:314[3]:142,643[6]:305-306

保護

1984年,段祺瑞執政府舊址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314。1999年,平安大街改造施工造成影壁東側牆基下沉[a],牆體開裂達5厘米。對此北京市文物局加固了影壁牆基,避免影壁被拆除重建[6]:750。2006年,此處建築以「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一名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在此後的文物排查中,由於居民眾多,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撥款,對院內的配電設施、消防安全設施和避雷設施予以全面整改[9]。2009年至2011年,山門先後三次被撞,每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10]。2015年,該舊址整體大修[11]

注釋

  1. ^ 具體原因是當地居民一度以影壁為山牆修建了多間房屋,這次改造施工拆除了這些加蓋部分[7]:50

參考

  1. ^ 1.0 1.1 劉邦烈. 永远的见证──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沿革. 北京成人教育. 2000-10: 20–21. 
  2. ^ 2.0 2.1 2.2 2.3 2.4 東城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 (編).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10-01: 538. ISBN 7-200-01869-4. 
  3. ^ 3.0 3.1 3.2 張明義 等 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李燕秋 卷主編 (編).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9-01: 1014. ISBN 7-200-04939-5. 
  4. ^ 4.0 4.1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综合卷·总述·大事记·历史概要.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3-03-01: 868. ISBN 9787200096330. 
  5. ^ 5.0 5.1 5.2 張世林.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的历史变迁——从铁狮子胡同一号到张自忠路三号. 北京檔案. 2011-01: 55–56. 
  6. ^ 6.0 6.1 6.2 6.3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 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7. ^ 劉一達. 城色.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11-01: 279. ISBN 978-7-5087-3372-2. 
  8. ^ 7处市级文保单位升级为“国保”. 北京晚報. 2006-10-18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中文(中國大陸)). 
  9. ^ 文保单位查隐患. 新京報. 2010-11-26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中文(中國大陸)). 
  10. ^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被撞 司机或赔十几万元. 北京晨報. 2012-12-25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7) (中文(中國大陸)). 
  11. ^ 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开始修缮. 人民網. 2015-07-26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