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磚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與畫像石類似。是將加工好的泥胚放入模中製成坯磚,在半乾後去掉木模用刻有圖案內容的印模印出各種圖案和圖像,分空芯磚和實心磚兩種。中國傳統建築的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東漢是畫像磚的鼎盛時期。

漢代畫像磚
北魏畫像磚

它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最多,各地的畫像磚石,各有特色,山東樸重、四川活潑、河南雄健,在中國繪畫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秦漢西漢時期畫像磚主要用於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畫

秦代的畫像磚用模印和刻畫兩種方法製成,圖案有騎馬射獵、宴享賓客等畫面;在咸陽秦宮遺址,還出土刻畫著龍鳳圖案及人面鳥身的畫緣空心磚,線刻流利生動,此外還有一種模印幾何紋鋪地方磚。

西漢初期有回字紋與菱格紋的鋪地方磚,以及浮雕感強的青龍白虎等四神畫像磚;西漢中後期出土的模印空心磚,多採用陽模,題材有執戈門吏、持戟武士、迎賓拜謁、騎士涉獵、扶桑、朱雀等。

東漢畫像磚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最多。藝術造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帶出土的東漢後期畫像磚,絕大部分刻畫現實生活,其中既有表現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門闕儀衛、車馬出行、宴飲觀舞等場面,也有反映封建莊園經濟生產及集市貿易的場面,代表作有弋射收穫畫像磚,荷塘魚獵畫像磚等。

參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