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
祭天是古代出於對天的敬畏,為了戰爭、祈穀、祈雨等與農業相關的祈求,而對天帝之原始崇拜。在古代中國社會,多由君主或者各級諸侯領主下令修建不同規格的的祭壇或神廟,以用於祭天。在中國史上,由於被「天圓地方」的觀念影響,祭壇往往為圓形,象徵天的形狀,又被稱為圜丘。一開始,有祭天之權者多半為貴族,平民只能祭拜各鄉土神,通過祭祖而向天表示崇敬,不能享有直接祭天之權,受到道教影響,平民也能祭天,稱為拜天公、拜天。
歷史
古文獻記載,周天子冬至祭天於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於澤中之方丘。在位於國都的郊外祭祀,故稱為「郊祀」[1][2]。
戰國諸侯自號為帝,有其祭天場所。齊國祠天主於天齊,意為「天之肚臍」,象徵天的中心位置[3];天齊淵水,居臨淄齊國故城南郊山下[4]。秦國則確立了畤祭[5],在雍城郊外設立四畤祭祀白帝等四帝,以標榜自己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漢初劉邦入關,在秦四畤基礎上增設北畤,合雍五畤,祭祀五方上帝,確立漢王朝的正統地位,劉邦之後西漢前期的皇帝多親自參加祭祀,規格很高[6]。漢武帝又於雲陽縣甘泉宮增立泰畤,作為祭泰一之所[7]。
西漢晚期由於儒生和儒學的興起,國家的統治思想發生了變化,對祭祀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匡衡、韋玄成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是期間有反覆[8]。漢平帝年間王莽頒佈元始儀,最終確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廢除了畤祭。從此一直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國歷代君王或合祀天地於南郊,或於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9][10]。
比較顯著的郊祀古蹟,除了北京天壇之外,尚有南京天壇,西安雁塔區的隋唐天壇遺址,咸陽甘泉宮遺址。在韓國首爾(圜丘壇)、越南順化京城(南郊壇)等地,當地統治者亦曾設天壇祭天。此外,日本桓武天皇曾在長岡京南郊祭天,位於現今的交野天神社。傳說鄭氏王朝也曾在臺南鷲嶺祭天,其祭祀遺址在臺灣清治時期建為天公壇,現稱臺灣首廟天壇[11][12]。考古學家近幾年還在甘肅禮縣鸞亭山及陝西鳳翔區雍山發現了祭祀遺址,或有可能為秦、漢時舉行「畤祭」的場所[10][13]。
儒教祭典
天帝又稱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為歷代朝廷官方祭天的首要對象。對天帝的理解,有鄭玄、王肅之別。鄭玄持緯書之說,以為天帝有六,最尊貴者為昊天上帝,又稱天皇大帝,即北辰之星,名耀魄寶。另有五行精氣之神,居住於太微宮中,稱為太微五帝(中央黃帝含樞紐,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
王肅反緯書成說,以為天帝唯一,即昊天上帝,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五帝為五行之神,輔佐上帝化育萬物,但非上帝。人間五帝是黃帝苗裔,非感精氣而生[14]。歷代諸儒,或從鄭玄見解,或採王肅之說反對鄭玄。
根據《大唐開元禮》,國有大祀、中祀、小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廟,皆為大祀。祭天之禮,為五禮之吉禮,吉禮之儀五十又五,其中與昊天上帝有關的儀式為:
在《大唐開元禮》中,冬至於圜丘祭天,以唐朝皇室先祖唐高祖李淵配座壇上,又以五方帝、大明(日)、夜明(月)、五星、十二辰、三垣二十八宿諸星辰等作從祀。正月祈穀,以唐高祖配座,五方帝從祀。孟夏祈雨,以唐太宗配座,五方帝、人間五帝、五官從祀。季秋大享(大饗)以唐睿宗配座,五方帝、人間五帝、五官從祀。據《開元禮》,皇帝御駕親征(軍禮)及皇帝成年加元服(嘉禮),會前往圜丘告昊天上帝。
南唐以唐朝後繼者自居,以唐皇室先祖為配座。張居詠《郊祀議》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萬世不易之法也。昔長孫無忌請祀高祖於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於明堂以配上帝,義為得之。今國家嗣興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堯舜為肇祀之祖,宜以神堯配天於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於明堂,禮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儀,願罷一切偽飾。」
根據《明史》,明初以圜丘、方澤、宗廟、社稷、朝日、夕月、先農為大祀,後三者後來改爲中祀。冬至於圜丘祭天,是以明朝皇室先祖配座,大明、夜明、五星、周天星辰、太歲為從祀,從祀後來又增列風雲雷雨。緯書所用之天皇、太乙、六天、五帝,則爲明朝皇室棄用。
按梁啟超的理解,中國傳統的「尊天」是為了現世人事的福祉,而非謀求來世的幸福: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各國之尊天者,常崇之於萬有之外,而中國則常納之於人事之中,此吾中華所特長也。……凡先哲所經營想像,皆在人群國家之要務。其尊天也,目的不在天國而在世界,受用不在來世而在現世。是故人倫亦稱天倫,人道亦稱天道。記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此所以雖近於宗教,而與他國之宗教自殊科也。」
道教祭典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3年4月24日) |
神位
馬祖地區民家中設有神桌供神明或祖先者,一定會在大門口安天公爐,拜家神或祖先前,先在大門口向外拜天公、置香天公爐,後才入屋拜家神或祖先。木製民宅會在木頭門板上釘或黏貼香爐花[15]以便插香,石造、磚造建築會在大門牆上以水泥製成香爐,造型有蓮花、燕子等[16],近來多以鐵罐貼上紅紙或香爐花當作香爐。拜天公會在初八晚開始準備,到初九子時開始祭拜,供桌設在家內近大門口處並向外拜,備蠟燭一對、水酒十盞,十或十二道菜,燃香祝禱後置於門口天公爐中,之後焚金、燃炮,感謝天公護佑。
祭品
玉皇上帝的信仰,源自古中國祭祀的昊天上帝,古時並無素食之說,且使用酒與太牢(即牛、羊、豕三牲)祭天。
在中國佛教中,各個伽藍、蘭若、叢林,都承認世間神祇的地位,且尊重神祇的功德靈應,但因皈依佛陀教法,認為世界是由眾生的共業感召而得,不認為世間神祇是造物主,但為感恩世間神祇的護法,往往會在正月初九民間拜天公之時舉行「供佛齋天」法會或儀軌,以香花素果供養世間神祇,並誦經祈福[17][18]。
參見
參考資料
- ^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述為「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 ^ 《禮記·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於祖廟,作龜於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孔子家語·郊問》:「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聞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於啟蟄之月,則又祈穀於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焉。」。……公曰:「天子之郊,其禮儀可得聞乎?」孔子對曰:「臣聞天子卜郊,則受命於祖廟,而作龜於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親立於澤宮,以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既卜,獻命庫門之內,所以戒百官也。將郊,則供天子皮弁以聽報,示民嚴上也。郊之日,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氾掃清路,行者畢止,弗命而民聽,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裘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袞以臨燔柴,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荀子·禮論》:「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並百王於上天而祭祀之也。」
《禮記·禮運》:「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孔子家語·禮運》:「故饗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廟,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儐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是以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禮行於祖廟,而慈孝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藏。」 - ^ 郭慶藩云:「齊,物之中央。漢書郊祀志『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註:『當天中央齊也。』」王念孫云:「人臍居腹之中,故謂之臍。臍者,齊也。」
-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僊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 ^ 《史記·封禪書》:「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 ^ 《史記·孝武本紀》:「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張守節正義:「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下畤、祭赤帝、黃帝;漢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
-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其夏,下詔曰:「異物之神見於成紀,無害於民,歲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諸神,禮官議,無諱以勞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於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見雍五畤祠,衣皆上赤。……(漢武帝)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
《漢書·郊祀志》:「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奏言……,昔者周文、武郊於豐、鎬,成王郊於雒邑。由此觀之,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可見也。……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今雍鄜、密、上、下畤,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諸侯所妄造,王者不當長遵。及北畤,未定時所立,不宜復修。」 - ^ 《明史·郊祀之制》:「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周禮·大司樂》:「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禮》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書》曰:「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禮,而釋經之正說。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者,以為天有六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寬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鄭玄惑於緯書,謂夏至於方丘之上祭崑崙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復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歷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今當遵古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
- ^ 10.0 10.1 解讀秦漢祭祀遺址:「血池」裡面到底是什麼?. 鳳凰網. 2017-04-12 [201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 ^ 黃典權.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202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3).
賴著所擧的天公廟,原亦稱天壇,為昔人露禱的遺址。天壇之設,為時已久。現存碑記歷歷可考,其原始所崇奉的主神為玉皇,亦即當年民間視為天的代表者,故祭天之說原屬可信,惟是否鄭氏祭天,現在已沒有確實佐證了。
- ^ 臺郡天公壇碑記.
天公埕於郡治頗當四達之中,其地高明爽塏,傳為昔人露禱處。
連橫. 臺灣通史.臺灣之人無不敬天,無不崇祀上帝。朔望必祈,冠婚必禱。刑牲設醴,至腆至誠。臺南郡治有天公壇者,所祀之神謂之玉皇上帝,歲以孟春九日為誕降之辰。
- ^ 關中—天水經濟區秦文化考古工作綜述(1). [202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 ^ 14.0 14.1 楊晉龍. 神統與聖統--鄭玄王肅「感生說」異解探義 (PDF).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22-12-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30).
- ^ 馬祖剪紙--香爐花的剪花.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馬祖旅記之香座篇.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佛光山-極樂寺供佛齋天 虔誠供養三寶諸天.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倫敦佛光山年初三舉辦「供佛齋天祈福法會」.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