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樂隊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4年1月11日) |
科恩樂隊(英語:Korn,也經常以KoЯn的樣式出現)來自貝克斯菲爾德 (加利福尼亞州)的金屬樂隊,成立於1993年成立,他們被公認為創建並將新金屬發揚光大的鼻祖,並啟發了許多新金屬以及另類金屬的後進團體。[1]
組合 | |
---|---|
音樂類型 | 新金屬 另類金屬 工業金屬 (美式金屬新浪潮的主要樂團之一) |
出道地點 | 美國加州貝克斯菲爾德 |
活躍年代 | 1993年- |
唱片公司 | Immortal唱片 Epic唱片 EMI 維京唱片 |
網站 | Korn.com |
相關團體 | Jonathan Davis and the SFA Fear and the Nervous System StillWell Fieldy's Dreams Head |
現任成員 | |
Jonathan Davis James Shaffer Reginald Arvizu Ray Luzier Brian Welch | |
已離開成員 | |
David Silveria |
科恩樂隊目前的陣容包括創始成員吉他手詹姆斯·夏弗(James "Munky" Shaffer)、貝斯手雷金納德·阿維祖(Reginald "Fieldy" Arvizu)、吉他手兼和聲布萊恩·韋爾奇(Brian "Head" Welch)和主唱喬納森·戴維斯(Jonathan Davis)和鼓手雷·盧吉爾(Ray Luzier)。
科恩樂隊在1993年製作了一張名為《Neidermayer's Mind》的演示唱片。他們的首張專輯《Korn》於1994年發行,[2]在1996年發布第二張專輯《Life Is Peachy》並獲得了商業成功。他們1998年《Follow the Leader》和1999年的《Issues》兩張專輯首次在Billboard 200榜單上登頂。[3]樂隊的後續專輯,如2002年的《Untouchables》、2003年的《Take a Look in the Mirror》和2005年的《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也獲得了成功。
彙編專輯《Greatest Hits Vol. 1》於2004年發行,橫跨了十年的單曲,並結束了樂隊與Immortal Records和Epic Records的錄音合同。他們後來簽約到Virgin Records並於2005年發布了《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並於2007年發布了一張名為《無題》專輯。樂隊的其他近期專輯,包括2010年的《Korn III: Remember Who You Are》和2011年的《The Path of Totality》,都由Roadrunner Records發布,而2013年的《The Paradigm Shift》則由Prospect Park和Caroline Records發布。隨後他們回到了Roadrunner Records並發布了《The Serenity of Suffering》,2019年9月13日發布了《The Nothing》。他們的最新專輯《Requiem》於2022年2月4日由Loma Vista Recordings發布。
時至2021年,Korn的全球銷售量已超過4000萬張。該樂隊的十二張官方發行的專輯中,[4][5]有八張曾在《Billboard 200》榜單上進入前五,[6]七張獲得了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白金認證,兩張獲得了雙白金認證,一張獲得了三白金認證,一張獲得了五白金認證,還有兩張獲得了金唱片認證。[7]
科恩樂隊發布了七張影音專輯和50支音樂視頻。樂隊發行了48支單曲,其中最著名的包括《Blind》、《Got the Life》、《Freak on a Leash》、《Falling Away from Me》、《Here to Stay》、《Did My Time》、《Twisted Transistor》、《Coming Undone》和《Get Up!》。[8][9][10][11]
歷史
早年和樂隊的創立(1989–1993年)
在成立科恩樂隊之前,樂隊的三位原始成員James Shaffer、Reginald Arvizu和David Silveria均來自於L.A.P.D樂隊。[12][13][14]最初由Richard Morrill、James Shaffer和Reginald Arvizu組成,David Silveria在16歲時加入。Silveria在樂隊從加利福尼亞州貝克斯菲爾德搬到洛杉磯時中途輟學,而Shaffer留在了貝克斯菲爾德。當Shaffer重新與樂隊匯合時,他們雇了一個樂隊經理,並於1989年由Triple X Records發布了一張名為《Love and Peace Dude》的EP。[15][16]L.A.P.D.於1991年5月3日發布了他們的第一張完整錄音室專輯《Who's Laughing Now》,[17]其中包含11首歌曲。在發布兩張專輯後,L.A.P.D.就解散了。他們還曾短暫以Creep的名義活動,與一位名叫Corey的歌手一起錄製了一張Demo,直到Shaffer、Arvizu和Silveria邀請Brian Welch和Jonathan Davis組成後來的科恩樂隊。[18]
在考慮樂隊名稱時,有人建議使用「corn」,但被樂隊拒絕了。因此Shaffer提出了用「K」替換「C」,並讓"R"水平翻倒過來,這樣樂隊的名字看起來就是"KoЯn"。[18]這個想法來自玩具零售商Toys R Us的標誌,許多樂隊成員以前曾在那裡工作。[18]這個標誌是由主唱Jonathan Davis設計的。Silveria解釋說:「音樂使名字變得有趣,因為Korn是一個愚蠢的名字。但一旦我們成立了樂隊,這個名字就變得很酷。」[2]
科恩樂隊租用了Jeff Creath的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亨廷頓比奇的Underground Chicken Sound工作室。在錄製期間,工作室外面就聚集了一群人。[19]樂隊開始演奏歌曲《Clown》的前奏時,人越來越多了。Arvizu說這是因為他們的音樂聽起來「不同尋常」。[20]Korn於1993年夏天開始在演出中表演,成員表示巡演「讓人頭痛」。在亨廷頓比奇期間,樂隊被Immortal Records的Paul Pontius相中。Pontius稱Korn的音樂為「新的搖滾流派」。1993年,Korn發布了他們的第一張演示專輯《Neidermayer's Mind》。這張專輯印刷數量有限,受到評論家和公眾的冷遇。它被分發給唱片公司以及在免費演出中與Biohazard和House of Pain同台演出的觀眾。[2]Korn通過這張演示專輯開創了新金屬。[21][22]
科恩樂隊同名專輯 (1994–1996)
到了1994年5月,Korn開始與Ross Robinson錄製他們的處女專輯。[23]錄製工作在1994年6月底完成。[20]1994年10月11日,Korn由Immortal Records(Epic唱片的子標籤)發布了一張同名專輯,[24]該專輯在Heatseekers Albums榜上排名第一,[25]並於1996年2月達到Billboard 200榜的第72位。[26]專輯受到評論家的好評,被認為奠定了新金屬的基礎。[27][28]除了開創新金屬風格外,該專輯還開創了製作人Ross Robinson的音樂生涯。[27]它還影響了其他樂隊,如Slipknot、Coal Chamber和Limp Bizkit。[27][28]
在Korn完成專輯錄製後,他們開始與Biohazard和House of Pain一起巡迴演出。他們用唱片公司給的錢買了一輛巡演的巴士。Korn的第一場演出是在亞特蘭大。[29]巡演進行到一半時,唱片公司提供給他們的巴士出了故障,Korn不得不找一輛新的。[30]他們的第一次巡演並沒有在推廣專輯方面取得很大成功。[31]
樂隊於1995年1月與Sick of It All一起進行了巡演。[32]樂隊進行了他們的第一次歐洲巡演,包括在倫敦的LA2和巴黎的L'Arapaho。[33]同年晚些時候,Korn被選為Ozzy Osbourne的直接支持樂隊,[34]該自我命名專輯在巡演中獲得金唱片認證,[34]並最終由美國唱片協會(RIAA)認證為雙白金唱片。[35]除了巡迴演出外,Korn發布了四支單曲。「Blind」於1994年8月1日發布,「Shoots and Ladders」於1995年10月31日發布。後者在1997年的葛萊美獎中獲得了最佳金屬表演提名。[36]「Need To」也於1995年4月8日發布。第四支也是最後一支單曲「Clown」於1996年2月2日發布。「Blind」是唯一進入榜單的單曲,在加拿大RPM Alternative 30榜單上達到第15位。[37]
Life Is Peachy (1996–1997)
在首張專輯取得成功後,Korn決定再次進入錄音室製作第二張專輯。那時,樂隊已經有了龐大的粉絲群,人們對他們的後續專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於1996年4月初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州馬里布的Indigo Ranch Studios錄音室。[31]
這張專輯於1996年10月15日發布,儘管幾乎沒有收到廣播和電視的關注,但《Life Is Peachy》在Billboard 200上首周以第三名的成績亮相,且在紐西蘭排名第一。[26][38]專輯在首周售出了106,000張。[39]《紐約時報》的Jon Pareles評論說,「樂隊對所有人都感到憤怒,包括他們自己。」該專輯在美國獲得了雙白金認證,在澳大利亞獲得了白金認證,在加拿大獲得了金唱片認證。[35][40][41]
第一支單曲《No Place to Hide》贏得了葛萊美獎最佳金屬表演提名。[42]第二支單曲《A.D.I.D.A.S.》於1997年3月4日發布。這成為樂隊在Billboard上的首支單曲,最高排名 《告示牌》榜外單曲榜的第13位。第三支單曲《Good God》於1997年7月14日發布。[43]為了宣傳樂隊和《Life Is Peachy Tour》(與Incubus和the Urge同台演出),在1997年發布了一張宣傳專輯,其中包含三首現場曲目。[44]
Korn在1997年與Tool一同成為Lollapalooza夏季巡演音樂節的聯合主演後,贏得了更多的人氣。然而,由於夏弗被診斷患有病毒性腦膜炎,Korn被迫停止巡演。[45]該樂隊在年底期間相對較為低調,所以休息並設定新的目標。[46]然後,樂隊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Elementree Records,以簽約和推介新的樂隊給他們的粉絲。該唱片公司由戴維斯經營,他首次簽約了Orgy。[47]Silveria影響了戴維斯簽下他們。[48]
在1998年《Follow the Leader》發行之前,密西根州Zeeland市的一位高中助理校長Gretchen Plewes在接受密西根一家報紙採訪時表示,Korn的音樂「不雅、粗俗、淫穢且有侮辱性」,之前她因為一名名叫Eric VanHoven的學生穿著印有Korn標誌的襯衫而給予了一天的停學處分。[49]之後WKLQ電台在學校外發放了由樂隊捐贈的數百件Korn T恤。渥太華縣的警察也幫忙分發了襯衫。[50][51]Korn向Plewes和學區發出了停終條令,威脅要提起數百萬美元的訴訟,但由於樂隊成員的個人生活,無暇顧及於是放棄了。從1993年到1997年的時期以穿著Adidas品牌服裝為特徵。[52]
Follow the Leader (1998–1999)
1998年,Korn與Warner Chappell Music簽署了一份出版合同。[53]在Korn等待與Adidas全面合作(Adidas曾贊助Run-DMC),這個品牌拒絕與Korn簽署合同。Adidas在一場矛盾的爭論中告訴他們:「我們從事體育,而不是音樂」。1998年,彪馬抓住機會向Korn提供了一份50萬美元的交易,包括將他們的音樂用於由Kevin Kerslake執導的廣告中。Korn接受了這份合同;戴維斯說:「這比Adidas以往為我們做的更多!這不是賣身的事情。這是關於尊重。」[54][55]
成員
現任成員
- Jonathan Davis (歌手,風笛,鼓) (1993–至今)
- Brian "Head" Welch (吉他,合唱) (1993–2005,2013–至今)
- James "Munky" Shaffer (吉他) (1993–至今)
- Reginald "Fieldy" Arvizu (貝斯,合唱) (1993–至今)
- Ray Luzier (鼓) (2007–至今)
舊成員
- David Silveria (鼓,打擊樂器) (1993–2006)
作品
專輯
- 1994 : Korn
- 1996 : Life Is Peachy
- 1998 : Follow the Leader
- 1999 : Issues
- 2002 : Untouchables
- 2003 : Take a Look in the Mirror
- 2005 :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 2007 : Untitled
- 2010 : Korn III – Remember Who You Are
- 2011 : The Path of Totality
- 2013 : The Paradigm Shift
- 2016 : The Serenity of Suffering
- 2019 : The Nothing
- 2022 : Requiem
演唱會專輯
- 2006 : Live & Rare
- 2007 : MTV Unplugged: Korn
精選
- 2004 : Greatest Hits Vol.1
- 2008 : The Very Best Of Korn
- 2009 : CollEctED
錄影帶&DVD
- Who Then Now ? (錄影帶)
- Deuce (DVD)
- KoЯn Live at Hammerstein (DVD)
- Live At CBGB (DVD)
- Live On The Other Side (DVD)
- Interview Untitled album (DVD)
- Live At Montreux 2004 (DVD)
參考文獻
- ^ Korn review. All Media Guide. [2007-10-11].[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Small 1998,第16頁.
- ^ Korn – Chart History: Billboard 200. Billboard.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6, 2013).
- ^ Hickie, James. How Korn finally found inner peace. Kerrang!. November 24, 2021 [January 29,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7, 2021).
- ^ Flemming, Jack. Korn's James Shaffer tries to record a Beverly Hills home sale. Los Angeles Times. May 14, 2021 [January 29,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4, 2021).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US-albums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American certifications – Kor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1, 2014).
- ^ 澳大利亞單曲榜上的單曲峰值排名:
- ^ Korn – Chart History: Hot 100. Billboard.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5, 2013).
- ^ Korn – Chart History: Alternative Songs. Billboard.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9, 2013).
- ^ Korn – Chart History: Mainstream Rock Tracks. Billboard.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5, 2013).
- ^ Torreano, Bradley. L.A.P.D. – Overview. AllMusic. [March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0, 2014).
- ^ Arvizu 2009,第36頁.
- ^ Arvizu 2009,第37頁.
- ^ Arvizu 2009,第50頁.
- ^ Arvizu 2009,第53頁.
- ^ Who's Laughing Now – L.A.P.D. AllMusic. [March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0, 2014).
- ^ 18.0 18.1 18.2 Arvizu 2009,第53–71頁.
- ^ Arvizu 2009,第63頁.
- ^ 20.0 20.1 Arvizu 2009,第64頁.
- ^ McIver 2002,第10; 12頁,How did we get to nu-metal from old metal?.
- ^ Unterberger, Andrew. Top Ten Nu-Metal Bands. Stylus Magazine. September 10, 2004 [September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9, 2004).
- ^ Korn – Korn (Credits). AllMusic. [March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8, 2012).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Korn – Korn. AllMusic. [March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2, 2013).
- ^ Korn – Chart History: Heatseekers Albums. Billboard.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9, 2013).
- ^ 26.0 2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US-albums3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27.0 27.1 27.2 McIver 2002,第23頁.
- ^ 28.0 28.1 Arnopp 2001,第6–7頁.
- ^ Arvizu 2009,第74頁.
- ^ Arvizu 2009,第77頁.
- ^ 31.0 31.1 Arvizu 2009,第78頁.
- ^ Arvizu 2009,第81頁.
- ^ Paquet 2002,第36頁.
- ^ 34.0 34.1 Florino, Rick. Brian "Head" Welch of Korn and Love And Death Talks Favorite Metal Bands. Artistdirect. May 3, 2013 [Ma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1, 2013).
- ^ 35.0 35.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RIAA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MacDonald, Patrick. Presidents of the U.S. are riding high in the musical polls. The Seattle Times. January 5, 1996 [December 1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6, 2012).
- ^ Rock/Alternative. RPM. Vol. 62 no. 15 (Walt Grealis). November 13, 1995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5, 2013).
- ^ 38.0 38.1 Small 1998,第30頁.
- ^ Arvizu 2009 p. 79
- ^ Accreditations – 1999 albums.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Februar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1, 2011).
- ^ Canadian certifications – Korn. Music Canada. [February 19, 2013] (英語).
- ^ Lewis, Randy. Strong O.C. Pack in Hunt for Grammys; Awards: No Doubt earns two nominations, including 'Don't Speak' in the song category. Orchestra's Danielpour also scores. Los Angeles Times (New York). January 7, 1998 [April 17, 2013].[永久失效連結]
- ^ Vandenberghe, Thomas. Korn special issue. Rock Sound (Paris: Ixo Publishing). 1999: 30. ISSN 1465-0185 (法語).
- ^ Korn: Life Is Peachy Tour Sampler (CD). Korn. Europe: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1997.
- ^ Korn Off Lolla Due to Guitarist's Illness. MTV News. August 1, 1997 [October 3,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8, 2007).
- ^ Paquet 2002,第12頁.
- ^ Edwards, Gavin. Orgy's Climax. Rolling Stone. September 16, 1999 [August 8,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7, 2022).
- ^ Paquet 2002,第69頁.
- ^ Ross, Mike (September 17, 1998). "Kids like their Korn"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January 15, 2013,. Canoe. Retrieved March 20, 2010.
- ^ Small 1998,第50頁.
- ^ "Update: Korn T-Shirt Flap Begs Question 'What's in a Nam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February 19, 2011,.. MTV. March 10, 1998.
- ^ Paquet 2002,第15頁.
- ^ Sandler, Adam. Zomba packs Korn. Variety. September 9, 1998 [August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8, 2020).
- ^ Law, Sam. 'It was about smashing down walls': How adidas invaded nu-metal. Kerrang!. 26 May 2021 [13 August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May 2021).
- ^ Paquet 2002,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