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學
科技傳播學(英語:science communication)也稱科學傳播、科學普及或科普,一般是指向非專業人士和普通公眾介紹與科學和應用技術有關的話題、知識概念、思維方式和實用技巧的大眾傳播活動,屬於一種面向全社會的科學教育。科普研究的對象是科技相關的傳播行為,以及傳播科技知識中人與社會所建立的關係。科技傳播學溝通了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知識,主要基本理論包括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方法論等方面。科技傳播作為科技發展的基本條件,支持了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往往涉及專業科學家(稱為「外聯」或「大眾化」),而且還發展成為本身就是一個專業領域。它包括科學展覽會,新聞業,科學政策或媒體製作。
科學傳播可針對產生用於科學研究或學習的支持,或者告知決策,包括政治的和倫理的思考。掌握更加易懂的白話解釋方法(而不是簡單的使用術語去展示現科學發現)在大眾傳媒普及(特別是不受任何質量篩選和管控的網際網路和自媒體)的資訊時代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正確的科學知識在傳播時因為收到科學方法和普通民眾客觀知識門檻的限制,面對更迎合主觀性也更容易擴散的偽科學和反智主義誤導時難免處於迷因傳播劣勢[1][2][3][4],特別是面對理科基礎教育水平不足且從眾心理泛濫、但又可以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受眾時。
科學傳播者可以使用娛樂和說服,包括幽默,故事和比喻[3][4]。科學家們可以被訓練在一些由演員所使用技巧,以改善他們的溝通[5]。
歷史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科學學研究鼻祖J.D.貝爾納(1901-1971)在其1930年代出版的著作《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中,首次將Science Communication[6]作為一項科學重要的社會功能提出,並予以分析。[7]
參閱
參考資料
- ^ As summarised in Gregory, Jane & Steve Miller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New York: Plenum), 11-17.
- ^ Hilgartner, Stephen (1990) 『The Dominant View of Popularization: Conceptual Problems, Political Us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 20(3): 519-539.
- ^ 3.0 3.1 (October 23, 2009.) "Randy Olson - Don’t Be Such a Scienti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cludes podcast). Pointofinquiry.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May 2012.
- ^ 4.0 4.1 Miller, Lulu (July 29, 2008)."Tell Me a 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cludes podcast). Radiolab.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May 2012.
- ^ Grushkin, Daniel (August 5, 2010). "Try acting like a scienti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Scientist Magaz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May 2012.
- ^ 出自該書第11章
- ^ # 黃時進. 科学传播导论.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年9月: 1. ISBN 978-7-5628-2869-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