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30,D小調,完成於1909年9月,首演於1909年11月28日,是作曲家為赴美演出而創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而聞名於世。該作品在鋼琴協奏曲文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鋼琴協奏曲之王」[1]

拉赫瑪尼諾夫

評價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常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雖然這一名稱尚存爭議。就連作曲家本人拉赫瑪尼諾夫也為這部作品的難度目瞪口呆。他曾說:「這部作品是為大象寫的。」[來源請求]

歷史

1909年,在作曲家熱愛的位於伊凡諾夫卡的老宅子,拉赫瑪尼諾夫為他美國的首次亮相準備了這首協奏曲。 首演由紐約交響樂團呈現,Walter Damrosch指揮。這部協奏曲不久後又被古斯塔夫·馬勒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出。馬勒對於這部作品的關心和熱情給拉赫瑪尼諾夫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同時也減輕了來自美國和英國對於這部作品拘謹、小氣的批評給作曲家的影響[2]。時至今日,第三鋼琴協奏曲遠比針對它的批評有名。世界上許多偉大的演奏家將其列入演奏目錄。

結構

外部音訊連結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演奏,安德烈·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I. Allegro ma non tanto
  II. Intermezzo (Adagio)
  III. Finale (Alla breve)

該作品遵循標準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分為三個樂章,演奏時間需40分鐘左右。第二樂章結束後直接進入第三樂章,沒有間斷。

第一樂章

不過分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樂曲開始,在由弦樂盪漾的音型構成的背景下,鋼琴以雙手八度奏出了有著很長旋律線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具有俄羅斯民歌的氣質,也是構成整部作品的基本骨架,其後出現帶有諧謔色彩的降B大調副部主題。展開部以主部主題的發展為主,以強大的動力形成巨大的高潮。華彩段有兩個版本,都是以主部主題為基礎形成的,一個版本具有舞蹈性質,比較諧謔;另一個則是由大和弦構成,色彩沉鬱悲壯。華彩之後情緒逐漸平靜下來,簡單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之後靜悄悄的結束。

 

第二樂章

間奏曲柔板(Intermezzo, Adagio),D小調-升F小調-降D大調-降B小調-升F小調-D小調,是由變奏曲式和三部曲式「雜交」而成的混合曲式。弦樂奏出的D小調主題哀怨惆悵,和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有所聯繫,其後交給鋼琴在降D大調上呈現並加以變奏,情緒越來越激動,力度不斷增長。在這裡,作曲家戲劇性的插入了一個升F小調輕盈的快速圓舞曲主題作為中部,在鋼琴奏出快速的華彩音群時,雙簧管以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作為聲部的呼應。然後,第一主題在升F小調上再現。最後轉到D小調,鋼琴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突然躍起,直接不間斷的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終曲,2/2拍(Finale, Alla breve),D小調-D大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在樂隊迅猛的重複音背景上,鋼琴奏出了D小調主部主題。這個主題是從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變形而來的,具有號角的性質,同時由於使用了大量的重複音和快速音群,又具有節日的狂歡氣氛。之後這個主題迅速的發展為一首強悍的進行曲,強拍上大和弦營造的蹬踏效果使人聯想到了斯拉夫男性的踢踏舞。連接部在C大調上出現,是由大和弦構成的連續切分音,具有哥薩克風格。G大調副部主題則和前面形成明顯的對比,它的特點是寬廣而舒展的,具有歌唱性。展開部從降E大調上開始,依次展開第一樂章中出現的各個音樂素材——其實這也是構成全曲的所有音樂素材。音樂時而諧謔,時而抒情,時而寬廣,時而沉靜,但前兩個樂章中憂鬱的陰霾在這裡已經一掃而空。再現部從C小調上開始,再現主部主題之後,連接部和副部分別在降B大調和F大調上再現,所不同的是,副部主題此時速度更快,有了舞曲的性質。尾聲是精彩而輝煌的,第一樂章主部主題在這裡變成了3/2拍子的「奔馬」旋律,力度不斷增長,從D小調轉到了D大調。在簡短的華彩段之後,鋼琴以四聲號角,喚起了副部主題的樂團全奏,此時的副部主題已經變成了一首莊嚴而輝煌的頌歌,鋼琴的強奏大和弦像鐘聲般敲響——這是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最輝煌燦爛的瞬間,最後,樂曲速度轉為急板,狂熱的三連音從高音區傾瀉而下,然後雙手交替的快速華彩音型從低音區再次躍起,最後以拉赫瑪尼諾夫的「簽名」,即四個強悍的進行曲般的音符虎虎生威的結束全曲。

參考資料

  1. ^ 麥可·甘迺迪, 喬伊斯·布爾恩 編, 唐其競等 譯.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4版).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ISBN 7-103-02586-X. 
  2. ^ 作品說明,德意志留聲機公司,STEREO 43993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