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漢內克

奧地利電影導演兼編劇

麥可·漢內克(德語:Michael Haneke德語發音:[ˈhaːnəkə];1942年3月23日),奧地利電影導演,生於德國慕尼黑。麥可·漢內克的作品可分為奧地利時期跟法國時期,以社會議題而聞名於世[1]。他的法國時期有兩部作品獲得大獎:2001年的《鋼琴教師》為他拿下第54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以及雙料最佳男、女演員),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拿下第58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在2005年歐洲電影獎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Daniel Auteuil)、最佳剪接等等獎項。2009年以《白色緞帶》在第62屆坎城影展上獲得金棕櫚獎。2012年他以《愛·慕》再度斬獲第65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2],也是三年內第二度獲得該獎,成為史上第7位獲得兩次金棕櫚獎的導演[3]

麥可·漢內克
Michael Haneke
2014年7月,奧地利
導演
國籍 奧地利
出生 (1942-03-23) 1942年3月23日82歲)
職業導演
活躍年代1974年至今
人物譯名
中國大陸米夏埃爾·哈內克 · 邁克爾·哈內克
臺灣麥可·漢內克
香港米高·漢尼卡
新加坡麥克·漢內克
馬來西亞米高·漢尼卡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獎
2012年 《愛·慕
坎城影展
金棕櫚獎
2009年 《白色緞帶
2012年 《愛·慕
評審團大獎
2001年 《鋼琴教師
最佳導演獎
2005年 《隱藏攝影機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獎
2012年 《愛·慕
凱薩電影獎
最佳電影獎
2012年 《愛·慕
最佳導演獎
2012年 《愛·慕
最佳劇本獎
2012年 《愛·慕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獎
2009年 《白色緞帶
2012年 《愛·慕

生平

早年

哈內克於1942年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父母是德國演員與導演弗里茨·漢內克和奧地利女演員Beatrix von Degenschild,但他的父親在戰後無法回到奧地利,於是他的母親與一位猶太裔作曲家亞歷山大·史坦布雷赫(Alexander Steinbrecher)再婚。他曾受納粹迫害,回到維也納後成為了城堡樂團(Burgtheater)的音樂總監。哈內克由他的阿姨在位於維也納以南五十公里處的鄉下撫養長大。在哈內克小時候,他的阿姨就希望他學習鋼琴,因為在那個年代,小資產階級的男孩學習鋼琴是一種社會風氣。不過對此他一開始非常排斥,直到有一次他聽到了韓德爾的《彌賽亞》,從此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哈內克還在一次採訪中提及,他在「青春期的壓力還沒那麼大時」曾有過做牧師的志向,雖然他們家從不上教堂。到了青春期時,他極度討厭學校的一切形式,這時他的創作興趣他又轉向了詩歌,但他從不給他的男性朋友欣賞。[4]在十五歲時,他因《群魔》而喜歡上了陀斯妥耶夫斯基[4]在通過大學會考後,他選擇了哲學系。[5]但在學業一次研討會中,有一位學生以嚴謹的論文質疑了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成為一名哲學家,他在後來的採訪中表示,這讓他「挺沮喪的」。哈內克於大學第四年結婚,他也因此開始工作。一開始,他在工廠做工,然後做了司機,最後在郵局的櫃檯工作。同時他還為電台和報社工作。1967年,哈內克經過父親的介紹進入了位於巴登-巴登的德國電視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實習,為期三個月。

導演生涯

哈內克在1974年拍攝了他的首部電視電影《接下來......》,劇本改編自詹姆士·桑德斯的廣播劇劇本《利物浦之後》(After Livepool)。1975年,他拍攝了第二部作品《大型垃圾》(Sperrmüll),片名指的是政府規定的垃圾分類,也是一種隱喻。哈內克自己說,到結尾時,這個大型垃圾並不只指一般意義的垃圾,而是直指主角。但這部作品連他自己都覺得很爛[6]。第二年,他執導了由西南電視台和奧地利廣播集團共同製片的電視電影《去湖三條路》,這部電影改編自奧地利作家英格伯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小說[6]。1979年,哈內克拍攝了他的首部個人電影《旅鼠》(Lemminge),這部電影的劇本是哈內克的原創。電影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阿卡迪亞(Arkadien)」和「傷痕(Verletzungen)」。這部電影中的許多場面在當時都是大膽的嘗試,如性行為和墮胎,但製片方在閱讀劇本時沒有對此任何修改的意見。1989年,哈內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熒幕處女作《第七大陸》(Der siebente Kontinent),這也是他的「冰川三部曲」的開章。

三年後,哈內克執導備受爭議的電影《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並因此成名。哈內克在2001年獲得生涯首次重大且關鍵的成功,執導電影《鋼琴教師》。它在2001年的坎城影展上贏得了評審團大獎,伯努瓦·馬西莫勒(Benoît Magimel)和伊莎貝·雨蓓也分別獲得最佳男演員和女演員獎。茱麗葉·畢諾許表示有興趣與他一起工作後[7],他與她兩度合作,例如2000年的《錯誤密碼》(Code inconnu :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與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Caché)。哈內克經常與德國演員烏爾里希·穆埃蘇珊娜·羅莎合作,他們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伴侶。2006年,哈內克在巴黎國家歌劇院執導了他的首部歌劇作品《唐璜》。[8]

 
麥可·漢內克

2009年,他執導的電影《白色緞帶》在2009年的坎城影展上首映並獲得當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影評人費比西獎。這部電影背景為1913年德國北部的一個小鎮,當地發生奇怪的事件,描繪了一個類似法西斯般的氛圍,當時孩子受到嚴格的規範,並受到大人嚴厲的懲罰,奇怪的死亡事件相繼發生。坎城影展評委會授予了漢內克金棕櫚獎,當時主席為伊莎貝·雨蓓,成員包含艾莎·阿基多、哈尼夫·庫瑞席(Hanif Kureishi)和羅蘋·萊特·潘等人。2012年,他執導的電影《愛·慕》也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9][10]。因此,漢內克已經贏得了兩次金棕櫚獎,與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今村昌平達頓兄弟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艾褔·史約柏格(Alf Sjöberg)與艾米爾·庫斯杜力卡齊名。

麥可·漢內克認為電影應該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想像和自我反思的空間。哈內克認為,電影包含太多的細節和道德上的純潔來盲目地消費觀眾。對於觀眾來說,往往難以確定哈內克電影表達出的理念和確切傳達的訊息[11]

他的多部電影都有一個刻板的資產階級夫婦,稱為安娜/安妮和喬治,例如《第七大陸》(Der siebente Kontinent)、《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大快人心》(Funny Games)、《錯誤密碼》(Code inconnu :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惡狼年代》(Le Temps du loup)、《隱藏攝影機》(Caché)、《大劊人心》、《愛·慕》(法語:Amour)。這對夫妻的身份以及演員在不同電影中持續改變。有時,他們的姓氏為洛朗。

他執導的2012年電影《愛·慕》被奧地利選定為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代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2],並且順利贏得該獎項。

2018年,哈內克開始執導由德國製片公司UFA製片的英語劇集《凱文之書》(Kelvin's book),不過目前處於擱置狀態。[13][14]

舞台劇

他執導過許多舞台劇,其中包括在柏林、慕尼黑和維也納等地演出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的作品。2006年,他擔任歌劇導演,於巴黎國立歌劇院首演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當時巴黎劇院的總經理是傑拉德·莫蒂埃(Gerard Mortier)[15]。2012年,他在紐約市歌劇院指揮歌劇《女人皆如此》。2013年在馬德里皇家劇院實現了演出[16]

作品主題

麥可·漢內克的電影觀注社會問題,包含資產階級家庭與暴力問題等。

作品

電影

  • 1974年:《接下來......》
  • 1975年:《大型垃圾》(Sperrmäull)
  • 1976年:《去湖三條路》(Drei Wege zum See)
  • 1979年:《旅鼠》(Lemminge)
  • 1983年:《變奏曲》(Variation - oder Daß es Utopien gibt, weiß ich selber!)
  • 1984年:《誰是埃德加·愛倫》(Wer war Edgar Allan?)
  • 1986年:《未婚女子》(Fraulein - Ein deutsches Melodram)

電視劇

  • 《凱文之書/凱文的書卷》(Kelvin's book)

參考資料

  1. ^ Wray, John. Minister of Fear..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23, 2007 [200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2. ^ 组图:《愛·慕》导演米夏埃尔·哈内克领金棕榈大奖. 新浪. 2012年5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3. ^ Awards 2012. Cannes. [2012-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4. ^ 4.0 4.1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6-4: 2–8. ISBN 978-7-5192-0545-4. 
  5. ^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6-4: 9. ISBN 978-7-5192-0545-4. 
  6. ^ 6.0 6.1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6-4: 39. ISBN 978-7-5192-0545-4. 
  7. ^ Sight & Sound | Code Unknown (2000). BFI. 2010-07-08 [201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2). 
  8. ^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6-4: 248. ISBN 978-7-5192-0545-4. 
  9. ^ 2012 Official Selection. Cannes.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10. ^ Cannes Film Festival 2012 line-up announced. timeout.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0). 
  11. ^ Michael Haneke Interviewed by Alexander Kluge - News und Stories (eng subtitles by dctp). ProSiebenSat.1 Media. 2008-06-23 [2012-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12. ^ Hanke's Amour geht für Österreich ins Oscar Rennen. Der Standard. [201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13. ^ Michael Haneke’s ‘Kelvin’s Book’ Has Been Shelved. World of Reel. 2019-08-19 [2024-12-01] (美國英語). 
  14. ^ Bakare, Lanre. Oscar-winning director Michael Haneke to make 10-part TV series. The Guardian. 2018-01-31 [2024-12-01].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15. ^ Opera News > The Met Opera Guild. Metoperafamily.org. [201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3). 
  16. ^ George Loomis. "Giving Così fan tutte a Little Extra Gravity".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3-05 [2019-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相關文獻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麥可·漢內克

#invoke:nav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