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扎底·埃什基
米爾扎底·埃什基(波斯語:میرزاده عشقی,1893年12月11日—1924年7月3日),原名賽義德·穆罕默德-禮薩·庫爾德斯塔尼(波斯語:سید محمدرضا کردستانی),伊朗近代詩人、劇作家。他在詩歌創作上衝擊了波斯古典詩歌的格律拘束,而著重於情感表達抒發,這一創新為伊朗詩歌注入了現代派風格,並為尼瑪·尤希吉的所繼承,成為近代伊朗新詩的重要特徵,即尼瑪詩派[1]。
米爾扎底·埃什基 | |
---|---|
出生 | 1893年12月11日 伊朗哈馬丹 |
逝世 | 1924年8月3日 德黑蘭 | (30歲)
墓地 | 雷伊伊本·巴巴維墓地 |
影響於 |
生平
1893年,埃什基生於哈馬丹的一個平民家庭,雖然他能夠先後在兩所歐式學校接受教育,包括互助組織猶太統一聯盟開設的法語學校,並學會法語,但他最終仍未完成學業,可能是家庭經濟緊張所致[2]。爾後以求學德黑蘭為名離開家鄉,在伊斯法罕等各地徘徊。1915年他返回哈馬丹,並嘗試涉足報業。期間,他結識了詩人阿雷夫·加茲維尼等激進派民族主義人士。波斯戰役爆發後,他與阿雷夫一行人經泰西封前往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他參加了一所大學的哲學社科課程,並創作了輕歌劇《國君的復生》(Rastakhiz Salatin Iran Opera)、隨幾名德軍民兵,前往波斯庫德斯坦遊歷,但他卻因經濟緊張而往往需要在塔克西姆蓋齊公園的長椅上露宿[2][3]。自伊斯坦堡回國後,他在哈馬丹與家人共度了一段時光,之後開始在報紙上尖銳地批評伊朗國內的政治體系[3]。1924年8月24日,他在德黑蘭的住宅中,被闖入的兩名身份不明的槍手殺害[2][4]。
作品
與民族主義者的接觸、對戰爭的耳聞目睹、可能受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鼓舞的伊斯坦堡之行,以及在塔克基思拉宮遺址的參觀等因素的影響下[3],埃什基在他的《國君的復生》表露出了強烈的波斯民族情懷[3][5],這齣劇目中,他以折衷主義[5]融合西方歌劇與波斯傳統戲劇與音樂,吸取西方歌劇在戲劇性上的優勢、波斯戲劇在敘事上的特色,並融入了土耳其與高加索風格[3]。劇中,瑣羅亞斯德、居魯士、大流士等一眾波斯前伊斯蘭時期的歷史-神話人物的出場,在營造史詩氛圍的同時以此戲劇化的手法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而作者本人也在劇中,作為一位旅行者,也是唯一被賦予現實人格的角色而出現。劇中利用了伊朗國歌的旋律,並在一個段落中出現了1908年在巴庫首演、于澤爾·哈策貝育夫與傑亨·哈策貝育夫兄弟譜寫的歌劇萊拉和瑪吉努中的一段旋律[5],其在在海外的波斯僑民間大獲成功,埃什基因此在德黑蘭特別得到了一些帕西人的迎接[2][3]。此外,他還有浪漫主義詩歌如《瑪莉亞姆的三幅肖像》(波斯語:سه تابلو مریم)等[6]。
參考資料
- ^ Aryanpour, Yahya. From Saba To Nima: 150 Years History Of Persian Literature 2. Zavvar Publications. 1993: 364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8).
- ^ 2.0 2.1 2.2 2.3 ʿAlī-Akbar Mošīr Salīmī. Kollīyāt-e moṣawwar-e Mīrzāda ʿEšqī 8. Tehran. 1978 (波斯語).
- ^ 3.0 3.1 3.2 3.3 3.4 3.5 Ahmad Karimi-Hakkak (編). ʿEŠQĪ, MOḤAMMAD-REŻĀ MĪRZĀDA. Encyclopædia Iranica VIII/6: 638-640. 2012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 ^ Zabih, Sepehr. Aspects of Terrorism in Ira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Sage Publications). September 1982, 463: 84–94. JSTOR 1043613. doi:10.1177/0002716282463001007.
- ^ 5.0 5.1 5.2 Farideh, Alizadeh; Ghulam-Sarwar, Yousof; Mohd, Effindi. New Approach of Critical Theories of Eclecticism Theat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Economics,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Pattaya: 122–124. 201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 ^ Sahami, Ali; Sabzeianpour, Vahid; Parnian, Mosa. Romantic Manifestations in Mirzadeh Eshghi's “Three Pictures of Maryam” and Khalil Gibran's “Merta al-Bahani” (PDF). Arabic and Persian Literatu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azi University, Iran). 2018-06-12, 9 (4(36)): 57–51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