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蛇鵜學名Anhinga rufa),或稱為非洲蛇鵜[2],是一種蛇鵜屬的水鳥,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水草豐沛的水域,在中東地區亦有少量分布。紅蛇鵜主要以魚類為食,亦會捕食許多其他水生動物。目前,紅蛇鵜分布廣泛、種群龐大,無滅絕之風險,但其種群仍受人類活動的威脅。

紅蛇鵜
覓食的紅蛇鵜,攝於波札那寬多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鰹鳥目 Suliformes
科: 蛇鵜科 Anhingidae
屬: 蛇鵜屬 Anhinga
種:
紅蛇鵜 A. rufa
二名法
Anhinga rufa
(Daudin, 1802)
分佈範圍
異名[2]

Plotus rufus Daudin,1802
Anhinga melanogaster rufa Daudin,1802

物種命名

紅蛇鵜由法國博物學家弗朗索瓦·馬里·多丹於1802年命名,正模標本產地為塞內加爾[2]

種內分類

紅蛇鵜共有三個亞種[2]

外貌描述

 
飛行中的雄鳥,攝於南非里特夫萊自然保護區

紅蛇鵜是一種大型水鳥,嘴尖,尾部較大,頸部非常長。該鳥整體為黑褐色,喙部和腳為紅色。成年紅蛇鵜的頭部為紅褐色,下半身為暗色,雄鳥有一條白色的斑紋自眼角延伸至頸部。幼年紅蛇鵜的頭部則比起成鳥更偏棕,下半身的顏色也更淺[3]

物種分布

紅蛇鵜廣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的大型水體附近[4]。此外,紅蛇鵜在中東地區亦有分布,但由於棲息地破壞其已在土耳其、以色列、敘利亞和約旦局部地區滅絕,目前唯一現存的中東種群生活於伊朗胡齊斯坦省底格里斯河三角洲[1][5]

生態與習性

棲息地

 
青尼羅河邊的一隻紅蛇鵜,攝於衣索比亞巴赫達爾

紅蛇鵜偏好於周圍植被茂密的靜水或是流速緩慢的河流附近築巢,尤其偏好鹹水或是硬水環境[3],亦會在潟湖紅樹林牛軛湖與沼澤等生境生活[6][7]。然而,該鳥一般不會棲息於急流、季節性乾涸的水域或是地形陡峭之處[7]。紅蛇鵜常與同生態位的水鳥混居,其巢穴往往位於蘆葦叢中或較高的樹幹分叉處[1]。紅蛇鵜是留鳥,除非水體乾涸或棲息地破壞嚴重否則不會遷徙至他處[1]

 
紅蛇鵜的蛋

捕食

紅蛇鵜的主要以水生動物為食,其會用尖銳的喙部刺穿獵物[3]。其最主要的獵物是慈鯛科鯉科魚類,亦會捕食龜鱉、兩棲動物、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1]

種群現狀

紅蛇鵜目前種群龐大,2016年的統計認為至少有25500隻現存個體,加之其分布廣泛,IUCN目前將其評為「無危」[1]。然而,該鳥的種群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正在衰退。非洲許多地區的民眾認為紅蛇鵜會捕食魚塘中養殖的鱒魚,故視其為害鳥且會主動捕殺該鳥[6]。此外,對該鳥棲息地的經濟開發以及環境污染亦導致該鳥種群下降。[8]

參考

  1. ^ 1.0 1.1 1.2 1.3 1.4 1.5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nhinga ruf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013-11-26]. 
  2. ^ 2.0 2.1 2.2 2.3 Anhinga rufa. AviBase. [202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5). 
  3. ^ 3.0 3.1 3.2 Stevenson,Terry; Fanshawe,John. Birds of East Africa. A&C Black. 2004: 16. ISBN 9780713673470. 
  4. ^ African Darter. African Legacy.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2). 
  5. ^ Hume,Julian P. Extinct bird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7: 87–88. ISBN 9781472937469. 
  6. ^ 6.0 6.1 Hockey, P.A.R; Dean, W.R.J; Ryan, P.G. Roberts birds of southern Africa. Cape Town, South Africa: Trustees of the John Voelcker Bird Book Fund. 2005. 
  7. ^ 7.0 7.1 Johnsgard, P. A. Cormorants, darters, and pelicans of the world.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3. 
  8. ^ Ntahuga, L. Impact of African traditions on avian conservation in Burundi. Ostrich. 2000, 7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