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牡蠣事件


綠牡蠣事件,是台灣臺南縣(今臺南市)與高雄縣茄萣鄉(今高雄市茄萣區)海域於1986年所發生的大規模的污染情形。

原因

該事件源於1986年(民國75年)臺灣西南部的二仁溪兩岸的五金業者,為求自身的利益,而焚燒、酸洗、電鍍五金類,而其廢液又不經處理,而直接傾倒至溪中,然而,其廢液中充滿許多重金屬,經由溪流流到海中,而在海口處之牡蠣,大量吸收重金屬離子,而經由牡蠣吸收後,在牡蠣體產生化學變化,顏色慢慢轉變成綠色,而稱這種牡蠣為綠牡蠣[1]。此事件也影響之後台灣廢五金進口及處理的態度。

健康影響

銅離子過剩,會引起肝硬化消化系統傷害、運動障礙和知覺神經受損等傷害。而其與致癌之關聯還有待商榷,雖然有相關文獻發現有些關聯,但尚未受到學術界的認可。

經濟影響

當時的大部分的漁民不敢將這種顏色怪異的綠牡蠣拿出去賣,而就算少數的漁民拿出去賣也因顏色怪異導致銷售量不佳。當新聞爆發之後,環保局也因為國民健康的考慮之下,銷毀所有綠牡蠣,而當時政府賠償了8億元以上的金錢,以補貼漁民。

其他類似案例

自1952年(民國41年)起,高雄港內海也曾陸續出現變綠的現象;1955年經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調查,認為是鄰近港邊的兵工廠及肥料廠廢水含大量銅鹽所致[2]

新竹香山地區以往是北台灣重要的牡蠣養殖地區,自1997年起也出現綠牡蠣,2000年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被提出並由媒體大肆報導後,造成當地牡蠣銷售量嚴重下滑,但直到2009年,漁業署才陸續收購銷毀並禁止養殖[3]

參考文獻

  1. ^ 韓柏檉. 冰山一角──綠牡蠣事件.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2021-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中文(臺灣)). 
  2. ^ 高雄漁業近本年來最大的災害 綠牡蠣找出了答案. 聯合報. 1955-09-19. 
  3. ^ 王晴玲; 陳忠峰. 綠牡蠣悲歌.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