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肥東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下轄縣,得名於該縣位於合肥之東。肥東境域早期先後為浚遒縣(逡遒縣)、慎縣以及梁縣的一部分,自明朝洪武年間起、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分設肥東縣之前則是合肥縣的一部分。肥東縣境內擁有古村、古城、古墓葬、古建築、古廟宇和宅院宗祠等文化遺址,以及軍事舊址、烈士紀念設施等紀念地[1]:541-558,本列表列出肥東縣境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簡要介紹。[2]
目前,肥東縣境內擁有6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8處、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42處[3]。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年代最早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最晚建成的則是建於2003年的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註 1]。由於2020年肥東縣將境內的行政村進行了重大調整,而肥東縣公布的文保名錄內仍有一部分文保為調整前的舊地址,故本列表的地址將參照調整後的行政區劃對部分舊地址進行勘正。[6]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
第八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吳氏舊居。
-
第六批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年郵電。
-
第五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撮鎮碉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肥東縣境內現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期間的前敵委員會舊址和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墓葬,這兩處文物先後於1996年和2019年入選第四、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章列表列出這兩處文物的基本信息和簡要介紹。[7][8]
編號 |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圖片 | 簡介 |
---|---|---|---|---|---|---|
第四批(1996年11月20日公布) | ||||||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 1949年 | 撮鎮鎮瑤崗社區 31°50′39.8″N 117°27′04.4″E / 31.844389°N 117.451222°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是1949年初渡江戰役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和中共中央華東局的臨時駐地[9][10]。保護區由總前委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和華東局舊址構成,均是位於瑤崗村西北角的清末建築,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尺,在1980年代各有修繕,有一些附屬史跡在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前被破壞或掩埋[11],1984年4月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55,1986年入選第二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2] | ||
第八批(2019年10月7日公布) | ||||||
8-0178-2-011 | 吳復墓 | 明代 | 陳集鎮光華社區享堂任自然村 32°14′48″N 117°42′15″E / 32.24667°N 117.70417°E |
古墓葬[註 2] | 是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墓葬,現存的10尊石像生是文物的主體部分,由整塊青石雕刻。沿神道兩側東西向排列,計有武士、石獅、石羊、石馬及馭手、華表各一對[13],199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撥專款搶修。墓葬建築早已毀失[2],2004年時墓丘因水土流失而逐漸被風化推平[14]。石刻保存較好,曾於1978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入選第三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2] |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11月22日,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第一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肥東縣境內的大城頭遺址、大城墩遺址和龍城遺址被列入該批文物保護單位中[1]:541。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整理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原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三項文物保護單位仍名列其中。此後,肥東縣境內有部分文物分別入選第四、五、八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本章節列出1981年起肥東縣境內入選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名錄和簡要介紹。[3]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圖片 | 簡介 |
---|---|---|---|---|---|
第一批(1981年9月8日公布) | |||||
大城頭遺址 | 新石器時代、商周 | 包公鎮棋盤石社區小程自然村東南150公尺 31°54′23″N 117°40′03″E / 31.90639°N 117.66750°E |
古遺址 | 面積4000平方公尺,有夾砂紅陶質的新石器時代鼎足器件遺物和夾砂黑、紅陶質商周鬲足、罐器件遺物,出土的物件類型有陶片、蚌刀、石斧等。[2] | |
大城墩遺址 | 新石器時代、商周 | 石塘鎮大城墩社區倉陳自然村北500公尺 31°56′07″N 117°33′37″E / 31.93528°N 117.56028°E |
古遺址 | 面積4000平方公尺,墩高5公尺,有夾砂紅陶片、石錛等新石器時代遺物,器型為鼎足,以及夾砂和泥質灰、紅陶片,印著繩紋、葉脈紋的硬陶等商周時期遺物,器型為鬲足和罐。[2] | |
龍城遺址 | 商周 | 石塘鎮龍城社區龍城自然村 31°54′29″N 117°33′37″E / 31.90806°N 117.56028°E |
古遺址 | 面積35000平方公尺,比周圍地域高約5公尺,內有飾有繩紋的夾砂紅陶質鼎足、鬲足、罐形器具的殘片,以及石鏃、石錛等。[2] | |
第四批(1998年5月4日公布) | |||||
振湖塔 | 清代 | 長臨河鎮六家畈社區潛溪河自然村 31°39′41.6″N 117°27′20.5″E / 31.661556°N 117.455694°E |
古建築 | 又名鎮湖塔、潛溪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由六家畈吳氏建造,為密檐式磚結構,六面立椎形,共7層,高約40公尺,每層開有六扇窗,每個窗的橫楣嵌有鐵質佛像浮雕,塔心有階梯通往塔頂[15][1]:549-550,內有12處題刻[16]。1996年—1999年期間有重修。[17]:256 | |
包氏宗祠 | 清代 | 包公鎮包公社區大包自然村北100公尺 31°57′44″N 117°43′12″E / 31.96222°N 117.72000°E |
古建築 | 主祀當地包氏始祖、北宋官員包令儀,其子包拯亦出身於此地。始建年代未知,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建築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500平方公尺,兩路八間,磚木結構硬山頂,院內18級台階。祠內原有包拯塑像,後毀於文革,今新建有包拯坐像,祠內還有10卷包拯撰寫的《奏議》。[2][18] | |
第五批(2004年10月28日公布) | |||||
昂氏宗祠 | 清代 | 店埠鎮泉山社區昂集自然村內中部 31°48′10″N 117°37′02″E / 31.80278°N 117.61722°E |
古建築 | 民間俗稱「父子進士祠」,為紀念康熙年間出身當地的昂紹善、昂天曾父子均考中進士而建,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一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築坐北朝南,占地5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200平方公尺,三進四廂,磚木結構硬山頂,內原有多塊匾額,現僅存乾隆御筆「父子進士」匾。20世紀50、60年代有修繕,1990年代後祠堂逐漸衰敗,肥東文物部門在2010年代對祠堂有修繕。[2][19] | |
第八批(2019年3月28日公布) | |||||
古城宣遺址 | 商周 | 古城鎮城東社區古城宣自然村西南500公尺 32°06′11″N 117°50′34″E / 32.10306°N 117.84278°E |
古遺址 | 面積20000平方公尺,比周圍地域高約4公尺,西側與南側被老河道包圍,大致呈橢圓形,考古發現有石鐮刀,以及飾以繩紋、器型以鬲足和罐口沿為主的夾砂紅陶片,2012年入選第五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第五批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20] | |
吳氏舊居 | 清代 | 長臨河鎮長臨社區老街東巷25號 31°41′27″N 117°27′28″E / 31.69083°N 117.45778°E |
古建築 | 是中國測繪學家、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之父吳忠性的舊居所,建築為皖中古民居風格,面積177平方公尺,坐南朝北,前後三進,四間半正屋面臨街道,後帶有兩間廂房,廂房之間為天井和小院。2000年長臨河鎮政府將其恢復原貌,2008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 |
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合肥市將肥東縣境內的一部分文物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合肥市於2018年將肥東縣境內的部分文物納入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肥東縣境內現有15處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3][22]。本章節列出肥東縣境內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名錄。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簡介 |
---|---|---|---|---|
第五批(2013年5月7日公布) | ||||
大孟磚雕牆 | 明代 | 包公鎮竹塘社區大孟村 32°00′27″N 117°43′47″E / 32.00750°N 117.72972°E |
古建築 | 是大孟村孟氏宗堂的磚雕牆,其雕刻內容組合了不同時空象徵意義下的各類物象,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祠堂坐東北朝西南,占地12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600平方公尺,二進五開間,通面闊18公尺,通進深32.35公尺。2001年入選第三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有修繕。[23][17]:920,1013 |
大、小鈸灘遺址 | 商周 | 長臨河鎮東光社區羅勝寺自然村北1000公尺 31°42′32″N 117°27′51″E / 31.70889°N 117.46417°E |
古遺址 | 大鈸灘遺址面積9000平方公尺,台高10公尺,小鈸灘在大鈸灘南側50公尺,面積4500平方公尺,兩處遺址中採集到了夾砂紅陶和印有繩紋、葉脈紋、方格紋等紋樣的硬陶,以鬲、罐、缽口沿為主要器形。[2] |
六家畈古民居群 | 清代 | 長臨河鎮六家畈社區 31°39′01″N 117°28′05″E / 31.65028°N 117.46806°E |
古建築 | 是六家畈社區內的一批明清古建築,分為6大片區,有13幢房屋、2處花園、2處祠堂和望湖樓等,以六家畈吳氏家族祠堂、宅邸、花園為主,其中保存較好的有建威將軍吳育仁住宅和天津布政使吳育蘭住宅。2001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17]:921,2013年入選第五批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修繕完成後作為旅遊景點,依託古民居興建了博物館等文旅建築。[24][25] |
李氏宗祠 | 清代 | 梁園鎮新河社區大李灣自然村內東部 31°57′30″N 117°35′41″E / 31.95833°N 117.59472°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祀遷入當地的李姓始祖、明朝正統進士李實,建築面積800平方公尺,磚木結構,門樓為八字牆,兩進五開間,其中第一進為明朝建築,第二進於清朝同治年間由李鴻章外公李鴻謨增建,祠堂前有古井,祠內多幅楹聯。當地出身的李氏後代較多,近年修建了十三廳博物館、地方名人苑等建築。[26][17]:1013-1014 |
雙橋遺址 | 周代 | 店埠鎮雙橋社區雙橋自然村西100公尺 31°51′47″N 117°29′59″E / 31.86306°N 117.49972°E |
古遺址 | 面積8000平方公尺,比周圍高4.5公尺,採集到的文物有飾以繩紋的夾砂紅陶片,以鬲足、鬲口沿為主要器形。[2] |
吳氏宗祠 | 清代 | 八斗鎮八斗社區大吳自然村內中部 32°10′46″N 117°35′27″E / 32.17944°N 117.59083°E |
古建築 | 是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祠堂,由大、小兩個祠堂構成,占地18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630平方公尺,前後二進六間,室內有保存較好的雕刻,門前有石獅子雕刻。2005年有重修。[17] |
黃氏宗祠 | 清代 | 包公鎮板橋社區板西自然村 31°57′58″N 117°43′36″E / 31.96611°N 117.72667°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占地21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700平方公尺,坐東朝西,二進五開間,丁形硬山頂,近代因年久失修而比較殘破,黃氏族人出資維修後恢復原貌。[17]:1013 |
馬氏宗祠 | 清代 | 石塘鎮馬集社區馬士龍自然村 31°53′39″N 117°37′32″E / 31.89417°N 117.6255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祀明朝洪武年間自宛平遷居此地的先祖馬士龍,祠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540平方公尺,硬山頂,現存部分雕刻花紋的梁架,以及前中華民國大總統曹錕、執政段祺瑞所題寫的兩塊匾額。[2][27][17]:1013 |
韓城遺址 | 商周 | 橋頭集鎮大韓社區南300公尺 31°48′14″N 117°30′44″E / 31.80389°N 117.51222°E |
古遺址 | 面積5000平方公尺,比周圍高2公尺,採集到的文物有飾以繩紋的夾砂紅、褐陶片,以鬲足、罐口沿和盆口沿為主要器形。[2] |
第六批(2018年3月16日公布) | ||||
吳大墩遺址 | 商周 | 古城鎮城東社區墩吳村北約100公尺 32°08′24″N 117°49′38″E / 32.14000°N 117.82722°E |
古遺址 | 面積40000平方公尺,比周圍高2.6公尺,採集到的文物有青銅鏃、石矛、石錛,以及飾以繩紋的夾砂紅、灰陶和泥質黑陶的殘片,以鬲足、豆足、鬲、豆和陶范為主要器形。[2] |
包公故里花園井 | 北宋 | 包公鎮小包社區 31°56′20″N 117°41′39″E / 31.93889°N 117.69417°E |
古建築 | 是包拯故居內後花園的井,相傳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井深13公尺,上部5公尺為後期修繕,下部8公尺仍保有宋井風貌。2001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8][29][17]:921 |
蔡永祥紀念館 | 近現代 | 長臨河鎮四頂社區大蔡自然村內中部 31°36′41″N 117°28′05″E / 31.61139°N 117.46806°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是為紀念1966年犧牲的蔡永祥烈士而建的紀念館,建築坐東朝西,占地170平方公尺,磚瓦結構,內有蔡永祥生前事跡展覽廳,內存有蔡永祥的兩尊塑像和生平事跡介紹等內容。展廳於1967年開展,1977年一度因調整陳列內容而停展。現為合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1]:558 |
百年郵電 | 清代 | 長臨河鎮老街內 31°41′26.8″N 117°27′25″E / 31.690778°N 117.45694°E |
古建築 | 是長臨河古鎮景區內的一個博物館,晚清時為淮軍將領吳毓芬、吳毓蘭兄弟宅邸。民國初年建為郵政局,是肥東縣最早的三個郵政局之一,陳展面積近500平方公尺。2015年入選第六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31][32] |
張氏舊居 | 清代 | 包公鎮棋盤石社區張西自然村南 31°53′48″N 117°38′59″E / 31.89667°N 117.64972°E |
古建築 | 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張勁夫的出生地與童年居所[33],建築為江淮民居風格,占地面積170平方公尺,兩進四開間,牆為青磚小瓦,屋頂飛檐,房屋前空地現為水泥材質,有一口水井。2012年入選第五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34] |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22][註 1] | 現代 | 白龍鎮青龍廠社區禇老圩自然村 32°11′12″N 117°22′47″E / 32.18667°N 117.37972°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又名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中共合肥黨史館[35]。抗日戰爭時期,當地是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所在地和新四軍第四支隊、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駐地,新四軍江北抗日指揮部曾移駐於此。該館建設於2003年,當地市縣政府部門前後三次投資建設、擴建,總建築面積達1885平方公尺,紀念館為仿古徽派建築,東西為正方形城樓狀,中間3層樓閣,並連接東西城樓。[4] |
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
自1978年[1]:548至2017年,肥東縣政府先後公布了7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除去現已升格為國、省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因行政區劃變動而歸屬他地的文物保護單位之外,肥東縣境內現有4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由於行政區劃異動,部分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從屬的鄉級行政區與原址不同,下表會進行標註。
注釋
- ^ 1.0 1.1 該館一般稱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4][5],而肥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將其描述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3]。
- ^ 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和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時分類為「石窟寺及石刻」。[12]
- ^ 在1990年之前,肥東縣政府先後於1978年、1984年4月將吳復墓、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48,555
- ^ 另有2001年入選第三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的李氏家族糧倉[17]:921(後升格為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屬肥東縣眾興鄉,現歸屬於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6][37],下表不再列出。
- ^ 另有2008年入選第四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報恩祠(後升格為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屬肥東縣眾興鄉[39],現歸屬於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6],下表不再列出。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肥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肥东县志.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12-00361-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安徽分册(下).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4: 12–18. ISBN 978-7-5031-8311-9.
- ^ 3.0 3.1 3.2 3.3 3.4 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 2024年肥东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及基本信息.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24-01-05 [2024-05-24].[失效連結]
- ^ 4.0 4.1 合肥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10-04-08 [2024-05-24].
- ^ 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文藝處. 春游江淮请您来 | 探寻红色印记 追忆峥嵘岁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 2021-04-08 [202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5).
- ^ 肥東縣民政局. 肥东县民政局关于全县村(社区)调整合并结果的公告 (PDF). 合肥晚報-肥東晨刊. 2020-06-15 [2024-05-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25).
- ^ 國家文物局.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4-07-21 [202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0).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23-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 ^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首页.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 ^ 渡江战役总前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張倩紅.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规划研究 (碩士論文). 安徽大學. 2015-05.
- ^ 12.0 12.1 12.2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XLS).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0-07-13 [2024-05-26].[失效連結]
- ^ 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介. 肥東黨史方志網. 2019-05-24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 ^ 趙躍. 安徽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肥东吴复墓处境堪忧. 新浪網 (新華網). 2004-02-19 [202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5).
- ^ 方克逸; 昂開和; 邱先權. 巢湖. 合肥市: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33. ISBN 7-5337-1942-5.
- ^ 許輝. 随身携带的风景. 合肥市: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8: 294–295. ISBN 978-7-5396-6284-8.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肥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肥东县志 1986—2005. 方志出版社. 2014.
- ^ 肥东县:挖掘包公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合肥市文化館. 2022-08-09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馬翔宇; 陶偉. 合肥“父子进士”祠堂多处破损 昂氏后人呼吁修缮. 鳳凰網. 2015-05-13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20.0 20.1 肥東縣文物管理所. 肥东县再添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肥東宣傳網. 2019-04-12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董艷芬 (編). 春游江淮请您来!曾经的“小上海”长临河古镇. 安徽財經網. 2020-04-25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22.0 22.1 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四县一市). 合肥文博. 2023-05-09 [202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2).
- ^ 大孟祠堂维修.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1-07-30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5).
- ^ 黃瓊; 肥東融媒. 六家畈:乡村振兴中的历史名镇.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23-07-11 [2024-03-22].
- ^ 張俊; 儲瑋瑋. 江淮侨乡六家畈古居民群开门迎客 打造侨乡旅游品牌.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中國新聞網. 2021-03-16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
- ^ 李繼海; 宋執任. 肥东地情概览. 北京: 中國文書出版社. 2013: 165–168.
- ^ 汪欣雨; 筱鋮. 江北祠堂看肥东. 中安在線. 2023-01-31 [202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5).
- ^ 合肥有个“包青天”. 澎湃新聞. 2023-11-22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 ^ 走进肥东包公故里 探寻包拯成长印记. 中安新聞. 2024-01-02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 ^ 合肥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合肥文史 第4辑.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22: 307–308. ISBN 978-7-5396-7325-7.
- ^ 【文体艺苑】方寸之间微观百年邮局. 新華網. 2018-10-10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 ^ 吳碧琦; 於源綺. 何錢源 , 編. 打卡身边的文物|在古镇,遇见百年邮局. 騰訊新聞. 大皖新聞. 2023-03-29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 ^ 張燕; 黃燕飛. 肥东县包公镇:让“张劲夫故居”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中安在線. 2021-12-23 [202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 ^ 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 陪同张劲夫亲属参观张劲夫老宅.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16-05-24 [2024-05-28].
- ^ 文化合肥│追寻历史足迹,铭刻红色记忆. 澎湃新聞. 2021-04-12 [202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 ^ 36.0 36.1 合肥市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合肥文博. 2021-06-03 [202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2).
- ^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社會事業局. 关于李氏家族粮仓抢险加固工程的询价公告.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22-04-29 [2024-05-28].
- ^ 高楨. 趙汗青 , 編. 肥东县文管所为修建古城镇胡氏祠堂牵线搭桥. 安徽財經網. 2019-06-05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 ^ 李鸿章祖上原本姓许后改姓李 修报恩祠藏身肥东. 安徽商報. 2008-12-04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