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奇·鮑默

艾里奇·鮑默德語Erich Pommer,1889年7月20日—1966年5月8日)是著名的德國電影製片人 。在1924年至1926年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運動中,艾里奇·鮑默參與了多部在當時十分知名的電影的拍攝。例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賭徒馬布斯博士》(1922)、《尼伯龍根的指環》(1924)、《麥可》(1924)、《最後的笑容》(1924)、《偽善者》(1926)、《浮士德》(1926),《都市》(1927)和《藍色天使》(1930)。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里奇曾在美國流亡。戰爭結束後,他回到了德國。

早年生活以及早期事業

鮑默出生在德國漢諾瓦省希爾德斯海姆。鮑默的父親名為古斯塔夫·鮑默(Gustav Pommer),母親則叫安娜(Anna)。起初,鮑默在一家名為Herrenkonfektion Machol & Lewin的公司實習,實習完後,他開始了自己的電影事業。1907年,鮑默進入了高蒙公司(Gaumont company)在柏林的分公司。1910年,鮑默接管了高蒙公司在維也納的子公司。1912年,鮑默結束了兵役,並進入了一家名為埃克萊爾(Éclair camera company)的法國照相機公司。隨後,公司委派鮑默進入了維也納的分公司,這家分公司主要負責中歐東歐的業務。從1913年起,鮑默被委任為公司在中歐的總代表,具體負責丹麥、瑞典、挪威和波蘭,鮑默則常駐在柏林。同年,他與格特魯德(Gertrud Levy)結婚並且進入了埃克萊爾的子公司,維也納電影公司。隨後,在鮑默的管理下,公司開始拍攝一些故事片電影。

1915年,鮑默在柏林建立了霍爾茨電影公司(Decla-Film-Gesellschaft-Holz & Co)。霍爾茨電影公司主要拍攝製作冒險偵探電影、戲劇、社會片以及一些系列短片。鮑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西歐和東歐戰線。但由於鮑默在戰鬥中負傷,他於1916年提前返回柏林。返回柏林後,鮑默開始負責一些影片和圖片的補法工作。1919年後,霍爾茨電影公司與邁內特電影公司(Meinert-Film-Gesellschaft)合併,公司名稱依舊為霍爾茨電影公司。原邁內特電影公司的負責人魯道夫·邁納特(Rudolf Meinert)負責電影的拍攝於發行,而鮑默則負責國外業務。這次的合併使得霍爾茨電影公司變得野心勃勃。

隨後,霍爾茨電影公司又與德國的比歐斯科普公司(Bioskop AG)合併成為了霍爾茨-比歐斯科普電影公司(Decla Bioskop AG),這次的合併使得霍爾茨-比歐斯科普電影公司成為了僅次於環球電影公司的德國第二大電影公司。霍爾茨-比歐斯科普電影公司擁有一家位於新巴伯斯貝格的電影工作室和一家電影院,並且建立了兩個子公司:合眾電影公司(Uco-Film GmbH)和Russo電影公司。在1922年的一次訪問中,鮑默表示德國電影在國際上大受好評是因為德國電影的高品質與高質量。

1921年11月,鮑默帶領公司的董事(卡爾弗羅利奇和弗里茨),編劇(特亞馮、卡爾邁耶和羅伯特利布曼),攝影師(卡爾弗氏、卡爾霍夫曼和威利哈邁斯特),建築師(沃爾特羅里格和羅伯特)以及男女演員將一齊加入到環球電影公司,但他們依然擁有拍攝電影的自主權。

1923年初,鮑默加入了環球電影公司的執行委員會。同年,鮑默成為了電影工業協會(the Central Organization of the Film Industry)的第一任主席。在當時,許多知名作家都在為電影改編劇本,電影公司也多拍攝一些高成本的大製作電影,例如:最後的笑容(1924)、浮士德(1926)和曼儂萊斯科(1926)。但是由於當時德國通貨膨脹嚴重,這些高成本電影導致環球電影公司經濟上出現困難。最後,由於成本過高(當年的成本為600萬德國馬克),鮑默沒有和環球電影公司續簽合同。

而後,鮑默來到了美國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期間,他拍攝了酒店帝國(1927)和鐵絲網(1927)這兩部由波拉·內格里主演的的電影。後來,鮑默又在米高梅電影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他在1927年回到了環球電影公司。回到德國後,鮑默帶來了美國先進的電影拍攝技術,並拍攝製作了校友(1928)和匈牙利狂想曲(1928)這兩部電影。鮑默也是製作多語言電影的先驅者,他曾於1929年在柏林拍攝完成電影心之旋律,並為其製作了英文版、法文版、匈牙利文版和無聲版。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由鮑默拍攝製作的電影大多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由瑪蓮娜·迪特里茜所主演的電影藍色天使(1930)更是取得了在當時不多見的票房佳績。

流亡時期與戰後回國

在1933年納粹黨取得政權的最初幾個月里,環球電影公司廢除了與鮑默的合同,鮑默被迫去國外尋找工作。他來到巴黎並加入了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在此期間,鮑默拍攝製作了電影田鼠男士(1933)和好萊塢電影弗里茨朗(1934)。1936年,鮑默開始在英國為著名導演亞歷山大·科達工作。1937年,鮑默建立了一個名為查爾斯勞頓五月花(the Mayflower Picture Corp)的影視公司。公司的第一部電影是拍攝於1938年的憤怒的船(也稱為比奇科莫),這是鮑默首次嘗試導演一部影片。同年,鮑默又製作了由蒂姆·蕙蘭(Tim Whelan)主演並由勞頓(Laughton)導演的電影倫敦人行道。1939年,鮑默再次與勞頓合作拍攝了電影牙買加旅館。

同年,鮑默與好萊塢的雷電華電影公司(RKO Radio Pictures)簽約。但是因為鮑默在1941年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在同年他心臟病發作),所以他決定不與雷電華電影公司續簽合同。因為鮑默停止工作的原因,他的經濟變得十分拮据,鮑默的妻子被迫在一個瓷器廠工作。1944年,鮑默決定加入美國籍。

1946年,鮑默返回了戰後的德國,並且負責一個為重建德國電影製片廠所設立的監督小組。1949年,鮑默辭去了其監督小組的職務並回到了美國。在美國,他曾打算拍攝一部關於在美德國人的電影,但是沒有成功。

1951年,他開始為慕尼黑洲際電影公司(Intercontinental Film GmbH)工作,並製作了卜拉欣奧夫巢穴(1951)和金德-穆特北達科艾因報告(1955)這兩部電影。後來,鮑默因為身體健康問題,不得不告別了他的電影職業生涯。

1966年,鮑默死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

所獲獎項

  • 1953年,電影卜拉欣奧夫巢穴獲得德國電影獎
  • 1955年,電影金德-穆特北達科艾因報告獲得環球最佳影片獎
  • 1956年,電影金德-穆特北達科艾因報告獲得UCC最佳電影獎

參考資料

  • 《Hans-Michael Bock》 (Ed.): The Concise CineGraph. Encyclopedia of German Cinema. New York,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9.
  • 《The Silent Cinema Reader》, edited by Lee Grieveson and Peter Kramer.
  • IMDB
  • Deutsches Film Institut, article by Laura Bezerra [1]

外部連結